You need to enable JavaScript to run this app.
跳转至内容
跳转至主菜单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最新视频
地区
中国
德国
台湾
欧洲
香港
亚洲
主题
人权
新闻自由
法治国家
气候环境
分类
政治
经济
文化
科技创新
焦点
习近平
俄罗斯入侵乌克兰
第二次世界大战
最新视频
电视直播节目
繁
广告
李克强
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第七位总理。
跳转至下一栏 所有相关主题内容
所有相关主题内容
“两会”看点有哪些?
中国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和全国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简称两会,将分别于2023年3月5日和3月4日在北京召开。此次两会正值中央政府换届,会上将“流程式”地投票表决国家机构和政协领导人员的一系列重要人事任命。两会还将释放新的政治经济政策信号。
国际财经组织领导人欢迎中国告别“清零”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贸组织等全球经济机构领导人对中国放弃“清零”防疫政策表示欢迎,认为这将有助于中国和全球经济复苏。
李克强:中国经济呈回稳向上态势
正在柬埔寨出席东盟峰会的中国总理李克强,周六在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格奥尔基耶娃会晤时表示,中国政府的稳经济措施已经止住了下滑势头。他还强调,中国没有在全球通货膨胀率高企期间大肆购买能源和粮食,这是对全世界的贡献。
中澳总理东盟峰会期间举行短暂会晤
11月13日,柬埔寨举行的东盟系列峰会期间,澳大利亚总理阿尔巴尼斯与中国总理李克强进行了简短会谈。此举引发了人们对于阿尔巴尼斯可能会同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二十国集团峰会上会面的猜测。
李克强东盟“告别秀” 东南亚在中美间走钢丝
这是新冠疫情以来首次线下举行东盟系列峰会。中国方面由将在明年卸任的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参加,美国方面则是拜登亲自出席。外界预计,拜登会试图拉拢东南亚国家,制衡中国在该地区的影响力。此外还有俄乌冲突、缅甸危机、朝鲜半岛以及气候变化等话题。
德国总理肖尔茨任内首度访华
德国总理肖尔茨周五抵达北京访问,与中国领导人习近平及总理李克强会晤。他在记者会上谈及人权及俄罗斯侵略乌克兰等议题。针对台海问题,肖尔茨表示,台湾现状只能通过和平方式改变。
肖尔茨的北京“一日游”
德国总理肖尔茨在国际舆论的关注之下展开备受争议的中国之行。他与中国领导人习近平举行了“无接触”式会面,并同总理李克强会谈。肖尔茨表示,他和习近平一致认为核威胁是危险和不负责任的。这显然是在向俄罗斯发出警告。
肖尔茨访华肩负“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中国是德国最重要的贸易伙伴,同时中共却在朝着重返极权统治的道路上高歌猛进。对于即将访华的德国总理肖尔茨来说,既不想和北京撕破脸皮,同时又要在一些议题上更加强硬,这几乎成了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专访:“习近平才是一个真正的焦虑者”
中共二十大于日前落下帷幕,有人因为团派的“出局”而惊讶,也有人担心中国在接下来的五年里会持续严格的清零政策,在外交和经济上都更加封闭。中国问题观察家、明镜新闻出版集团创办人何频对此做出一番分析。
客座评论:习近平的政治——可知与未知
政治学者邓聿文指出,从二十大政治局常委的安排来看,习对权力的一意孤行远超外界的认知。这告诉人们,对习政权不要有任何天真的想法。
二十大闭幕:李克强未入中委会名单、胡锦涛中途“被离场”
中共二十大周六闭幕,李克强、汪洋、韩正及栗战书皆未进入新一届中委会名单。此外,大会通过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将“反对台独”写入党章。闭幕式结束前,胡锦涛突然被带离会场。
二十大闭幕式 胡锦涛中途被“请出”会场
二十大闭幕式上令人意外的一幕,中共前总书记胡锦涛疑似被架出会场引起关注。
客座评论:中共二十大——最后斗争,还是静默大会?
中共的二十大所需要的,并不是拥护与掌声,而是清零,无论是对新冠病毒的清零,还是对任何杂音的清零,也就是全民全域的静默。在中国,政治的死寂到来了。
二十大入常分析各异 专家指习近平需防火墙
随著二十大召开,新一波“入常”预测名单再传出,众说纷纭。《华尔街日报》引述据称与中共领导层关系密切的消息指,习近平可能更大幅度地让“习家军”上位,这与先前诸多分析差异颇大。德国之声采訪专家,请他作出分析。
中国统计局推迟发布第三季度经济增长数据
尽管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今天在二十大会议上表示中国第三季度经济明显回升,但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的信息发布日程表显示,第三季度的经济增长数据将延后发布。
二十大分析: 中共最高权力层将如何改组?
中共二十大即将召开,中央政治局和政治局常委哪些人将留任,哪些人将离开?可能会出现什么极端情况?路透社对此进行了情景分析。
分析:谁来担任中国总理?
即将召开的中共二十届党代会上,习近平预计将获得第三个任期。但是,除了“习核心”外,中共最高领导层的其他人选似乎都还是未知数。美国智库“亚洲协会政治研究所”日前就此发布了场景研究。
二十大,谁会入常?
针对中共二十大新一届常委名单,目前存在诸多分析和传言,总书记习近平是否连任?谁将接任李克强成为国务院总理?所谓“七上八下”的规则是否继续适用?显然,准确预测中共高层内部的人事更迭很难,但这并不妨碍人们去窥探和揣测黑匣的游戏规则。
德语媒体:习近平和“七上八下”
中共二十大召开在即,如今习近平的强大权力能否打破“七上八下”这个中共党内不成文的共识?盟友普京的核威胁究竟有多大威慑力,这些都是德语媒体关注的内容。
李家超称祖国是后盾
香港特首李家超出席了特区政府举办的国庆典礼,提到中央制定《港区国安法》,落实“爱国者治港”,令香港步入由乱到治的阶段。他也表示香港在关键时刻“总有祖国作为坚强后盾”。
中共二十大的七大看点
无论是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之前,坊间有关习近平可能被软禁的猜测,还是公众对召开后中国终于可以放松防疫政策,让人民的生活重回正轨的希望。所有的这些都多少证明了一个事实:中国最高政策层的思路和动向好似黑箱,只能让人臆测。
中国要保经济还是要“清零”?
中国经济在反复的防疫封控中备受压力。总理李克强日前再次召集国务院会议,宣布将继续推出措施“稳经济大盘”,并表示要扩大内需、支持房地产市场和平台经济。
中共二十大:李克强去向?习近平人事布局?
习近平可望在二十大取得史无前例的第三任期,继续大权在握。盡管如此,派系竞争、对习的不满似乎正在幕后酝酿。为巩固权力,习会否打破“七上八下”潜规则?谁将“入局入常”?
客座评论:下届中国总理人选关乎全球政治稳定
尽管距离中共二十大召开还有一个多月的时间,习近平再次连任中共总书记对许多人来说已经毫无疑问。与此相反的是,总理李克强明年卸任后的继任者人选却依然迷雾重重。
客座评论:二十大——“百家争宠”习近平
中共正式宣布二十大召开日期,海内外对于中国政局发展有各种分析与评论。旅居美国的媒体人何频认为,现在中共党内没有挑战习近平权力的派系,未来十年也将是“百家争宠”的局面。
中国又推出新措施 力求提振经济稳定就业
中国总理李克强周三召集国务院会议,宣布出台一系列新措施,要求稳住"经济大盘"。房地产市场疲软,以及当局的"清零措施",使中国的经济发展和就业市场都面临着严峻考验。
李克强南下 习近平北上: 释放了哪些信号?
近日,中共高层似乎已经结束了夏日的北戴河会议,重回公众视野。“一把手”习近平和“二把手”李克强分别北上和南下,在辽宁和广东进行了考察。对于这两位领导人的行程和细节,媒体和公共舆论进行了聚焦和解读。
习近平在“消失”两周后重新回到公众视野
中国国家新闻通讯社新华社报道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和政府总理李克强分别在辽宁锦州和广东深圳进行考察调研。路透社指出,中共高层领导人在缺席两周的公共活动之后重新露面,这说明此前他们在参加北戴河会议。
长平观察:李克强,从“好总理”到“英明领袖”?
中共二十大之前,舆论对于“习李斗”有了更多的猜想。时评人长平认为, “习降李升”的结论太过牵强,而且中国模式的核心并不会随着领导人姓氏更换而改变。
李克强闭口不提“清零” 反对“大水漫灌”
虽然“李升习降”的说法在政治体制不透明的中国无法得到任何证实。但中国总理李克强确实于二十大召开前在官媒频繁亮相,也闭口不提“清零”。同时在本周三的一次国际会议上,他两次提出不搞“大水漫灌”的概念。
专访:河南维稳镇压突显中国地方治理瓶颈
中国河南村镇银行维权事件,过去几日因流血冲突受国际高度关注。中国独立学者吴强认为,当地储户面对便衣人士的“非正式镇压”暴力,显现中国“维稳”概念制度化后,当局习用的“守土有责”模式,即把所有问题留在地方解决,尽力避免上升到中央。
储户要李克强“查河南”:河南村镇银行维权的几个热点
河南村镇银行“取款难”弊案持续发酵,数千名储户周日聚集在中国人民银行郑州分行外抗议,并与警方发生冲突。抗议者高举横幅并高喊“李克强查河南”。网上视频显示,抗议者遭到身份不明的白衣人拳打脚踢。
客座评论: 习近平的“三稳”及可能的政策变动
2022年接近过去一半,距中共二十大还有4个多月——假如它如期召开的话。虽然年初北京当局设想了最坏情况,但是时局的发展恐怕仍然超出了他们的预判。有观察家认为,习在二十大的连任已无完全胜算。
“世界不会等着中国收拾完‘烂摊子’”
上海市政府计划6月召开20场政企沟通圆桌会议,恢复外企投资信心。中国欧盟商会主席伍德克说,清零政策不仅削弱了上海的吸引力,而且削弱了整个中国的吸引力,“世界不会等着中国收拾完这个烂摊子”。
客座评论:动态清零土崩瓦解,京津大学生捅窟窿
在国内外局势变化的背景之下,中国政治高层围绕是否继续坚持“动态清零”的争论终于公开化。而在六四临近之际,京津两地大学生的举动更被外界赋予许多想象。
抗疫保经济:习近平与李克强不同调?
从不戴口罩到曝光度加大,李克强近期一举一动备受关注。有舆论揣测,习近平与李克强在“清零”与“稳经济”之间看法不同。该怎麽解读这些传言与信号?媒体与专家看法不一。
中国经济有多危急?李克强召10万干部开会
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周三召开规模超过十万人的“稳经济大盘”会议,强调要在疫情防控的同时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美媒指出,习近平与李克强近日的讲话透露出两人对疫情影响的看法存在分歧。
习近平喊话 官媒连发文--中国力求稳外资保就业
中国官媒在反驳“外资撤离论”的同时呼吁外企从长计议,与中国共克时艰。经济下行压力进一步加大,中国依旧坚持"清零"政策,有专家认为这是因为习近平赌注下得太大,现已无退路。
习近平缺席官媒头版引猜测 港大研究另有发现
近日,有关中共高层或出现政治异动的猜想甚嚣尘上,其中一条理由就是《人民日报》头版提及中国领导人习近平的次数有所减少。中国传媒研究计划进行统计后却得出了不一样的结果。
客座评论:中国民心急变 习仍掌控大局
有关习李斗最近一段时间在海外流传,据说斗争的结果是“习降李升”。政论家邓聿文认为,这些传言虽然并非空穴来风,但还是附会成分居多。不过同时也确实说明,中共党内和民间对习的不满正在增强和扩散。
各方解读刘鹤发言:监管风暴暂息 派别斗争加剧?
中国最高经济官员刘鹤罕见公开表达对平台经济的支持,引发广泛关注:有人认为,该国针对科技公司实施的监管风暴或已告一段落,也有分析指出,混乱的监管环境反映出决策层的分歧。
批北京无大国风范 欧盟称与中国峰会成“聋人对话”
俄罗斯入侵乌克兰造成的严重伤亡不断曝光,欧美各方也加重对俄罗斯的制裁,但中国仍然不动如山,不管外界怎么关切,继续强调“促和劝谈”。
欧中峰会: 习近平呼吁欧盟有“自主对华政策”
在暂停两年后,欧盟-中国领导人峰会周五(4月1日)以线上形式举行。中国对待乌克兰战争的立场,是外界关注会谈的一个重点。
任总理最后一年 李克强:中美大门开了不应再关
中国两会于3月11日上午落幕。会后,李克强随即举行例行的总理记者会。李克强在记者会上称,这是他担任总理的最后一年。从经济、疫情、俄乌、港台到中美关系,李克强怎回应?
李克强:中国2022年经济增幅目标5.5%
在周六开幕的全国人大会议上,中国总理李克强做政府工作报告时强调,2022年经济发展面临更多风险和挑战,预期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在5.5%左右。与此同时,中国的国防预算增幅突破7%,也引发国际关注。
料两会聚焦经济放缓 二十大前“稳定压倒一切”
本年度的中国全国人大会议将于3月5日开幕。外界预计,中国政府将在大会上公布更多刺激经济措施,以应对当前增速放缓的形势。由于今年年底将召开新一届的党代会,全力维稳的中共当局需要确保就业率。此外,乌克兰的战火也极大增加了宏观经济的不确定性。
贝尔博克与王毅通话:愿继续发展双边关系
德国新外长贝尔博克昨天同中国外长王毅进行了上任以来的首次电话沟通。她领导的外交部只在推特上提到这一事宜。
德语媒体:“中国梦”里有你吗?
如果说特朗普当上美国总统让很多人的美国梦彻底破灭,那么,中国领导人宣扬的“中国梦”对这个世界又意味着什么?
德国“铁娘子”默克尔的中国足迹
从2005年出任德国总理至2021年卸任,默克尔总共12次访华,足迹遍布中国大江南北。现在我们就来盘点一下这位德国政坛“铁娘子”的历次中国行。
亚欧会议:欧洲中国皆强调国际合作
成员国囊括了全球60%人口、65%经济总量的亚欧会议,在11月25日、26日两天召开了首脑峰会。欧盟与中国领导人都在会上强调多边主义、贸易开放、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并且指出气候变化与抗击疫情都亟需加强国际合作。
前一页面
第2 页,共11 页
下一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