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调查记者"阿里"庆祝70寿辰
2012年10月1日(德国之声中文网)他曾经化名汉斯·埃瑟在《图片报》当爆料记者,也曾佯装成土耳其劳工"阿里",在麦当劳或者蒂森克虏伯的钢铁厂打工。他的书揭露了《图片报》蔑视人类尊严的工作方式和大企业中移民劳工悲惨的境遇,让他一举成为70年代末、80年代初德国家喻户晓的人物。其实,在此之前,书商出身的他就多次乔装调查并且写下自己的经历,比如装扮成流浪汉,精神病院的酒鬼或者军火商。
图宾根大学的媒体学家贝恩哈德·普克森(Bernhard Pörksen) 说,在君特·瓦尔拉夫身上很早就可以看到他喜欢变换身份,喜欢尝试的倾向。"他17岁时在日记里写道,我是我自己秘密的面具制作者,我总是戴上新的面具,为了找寻我自己。"
在寻找自我的过程中,瓦尔拉夫不断在调查记者和作家之间变换角色。瓦尔拉夫的传记作者、记者约根·戈特施里希(Jürgen Gottschlich)说,瓦尔拉夫一开始就目标明确,他总是试图挖掘禁忌话题展示给广大的公众。"他也做到了这一点。不管是《图片报》的故事还是关于在德土耳其人的《最底层》这本书,他的努力使一种不同的认识得以产生。"在瑞典,瓦尔拉夫甚至成为了一个正式词汇,意思是"发现、揭露"。
干预性的新闻报道
瓦尔拉夫对于新闻学也具有重要的意义。虽然在他之前和之后都有调查记者,但只有为数不多的人为了调查而如此投入。贝恩哈德·普克森教授认为,君特·瓦尔拉夫发明了"干预性记者"这个概念,也就是记者不再客观地进行报道。他说,"君特·瓦尔拉夫很明显站在弱者、受害者、无家可归者一方,同情那些在我们的社会中被剥削、被虐待的人。"
在90年代沉静一段时间后,出生在布尔沙伊德(Burscheid)的瓦尔拉夫过去一些年里又回到公众的视野中,并带来了多部轰动性的调查报道。他发现了呼叫中心、大型面包房以及私人邮递业务的弊端。尤为引起轰动,同时也招致批评的报道是他装扮成黑人,在德国旅行的经历。在"白纸黑字"这部纪录片中,他记录了自己遭遇公开或隐藏的种族歧视的经历。《南德意志报》批评说,这种做法本身就是带有种族歧视,因为他模仿被歧视的少数群体。多次有企业把瓦尔拉夫和他令人不快的言论状告法庭,因为他的做法游走于法律灰色地带。
参与社会和政治活动
除了发表引起轰动的新闻报道外,君特·瓦尔拉夫很早就参与政治。1974年,他在雅典参加一个反对希腊军政府的游行后被捕,坐了14个月牢。当拉什迪因《撒旦诗篇》遭到伊朗的追杀时,他曾收留这位英国作家。瓦尔拉夫传记的作者、《日报》在伊斯坦布尔的通讯员戈特施里希说,支持受到威胁的同行对瓦尔拉夫来说是一生之要事。"他为了受到指控的同行多次来到土耳其,他支持土耳其和库尔德记者发表文章,在拉什迪之后,他还收容了好几位作家,并且毫不张扬。"
瓦尔拉夫70岁的生日因一名前手下工作人员的指控蒙上阴影。他指责瓦尔拉夫没有向税务局申报他的工作,没有为他缴社会保险费,是雇佣黑工。科隆检察院因此以帮助骗取社会救助而对他展开调查。但是,这并不能阻止瓦尔拉夫勇往直前。戈特施里希说,"瓦尔拉夫精力充沛,说得多、做得也多,还跑马拉松,是一个不知疲倦的人。这也许就是他到了70岁还不歇息的原因。"
作者:Martin Koch 编译:乐然
责编:叶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