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企业每年“空投”1200亿欧元
2004年4月5日受企业咨询公司MBA管理咨询公司委托,慕尼黑应用技术大学的企业经济学家曼弗雷德.格罗哥尔作了一个长期调研,询问了德国962名企业与公共机构管理人。据作出答复的这些“企事业单位”负责人给出的数字,这些单位所投资的项目只有43%在战略上是有意义的。
从成功因素上看,结果更是灾难性的:在常规业务之外寻找新领域的尝试中,只有13%是能够带来经济效益的。德国企业每年估计投资2000亿欧元入新项目。从这个意义上看,这里体现的是一个惊人的国民经济损失。
格罗哥尔说:“我们估计,企业每年浪费的资金在1200至1500亿欧元之间。”他花了4年时间,询问了650多个企业、政府机构和康采恩的代表们,其中包括项目领导人,总经理,总裁。
他调查的企业和机构“从25至5000名员工的中小企业到大型康采恩和柏林政府所有各部”都有了。从收回的问卷中还可以看到,有10%的项目被视为“阿立比措施”。所谓“阿立比”(Alibi-案发时不在现场),按格罗哥尔的解释即:外界认为有必要的题目,企业不得不去做,但对企业来说没有战略意义可言。大多数“阿立比”项目甚至是半途而废的。
还有8%是所谓“颜面项目”。也就是说,企业抓住时兴的题目去做,仅仅为了表示自己是跟着潮流的。或者是为了突出企业的某些领域或员工。
还有所谓“潜艇项目”,即在企业领导层不知情的情况下,由下层启动的项目,这种项目往往只有在成功的情况下才会在某个时候浮出水面来。
格罗哥尔指出,带来最大损害的却是所谓的“干旱项目”。也可以说是先天不足的项目。这些项目或一开始对企业来说就没有多大的战略意义,因此在不受重视的情况下,以不足的资金起步的。或者这些项目随着时间的推移失去了意义。“干旱项目”占了所有项目的四分之一。格罗哥尔说:“干旱项目的特征是,它们都有着漫长的进行时间,多多少少地被拖延着,到最后项目委托人这些项目的结束已经不感兴趣了。”
格罗哥尔呼吁企业和政府机构要有更好的效益管理,最明晰的目标、结构和责任分配。
(平心 / 据米夏埃尔.波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