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自家作“外人”
2011年10月1日克里斯蒂安·凯勒(Christian Keller)直到大学快毕业时,才尝到作为"芸芸众生中的一个"的滋味。那时他为了写硕士论文来到菲律宾作研究,当他与当地人一起挤小巴士时,没有人对他多看一眼。"这种不被注意的感觉太好了。"他回忆道,但这也混杂着伤感。因为此时他才意识到,过去30年在德国他是在怎样过来的。
42岁的凯勒是柏林人,他给人的印象是,他对被周围人不解甚至伤害已经习惯了,多数时候他只是一笑了之。比如当他和女儿在德国南部一个城市的市场上漫步时,旁边的一位老妇人毫不掩饰地问自己的同伴,这个高大的深色皮肤的男人会是这个红发小女孩的父亲吗?他的反应是,"这些人可真够逗的。"
不过面对有些情况他不能打哈哈,"有一次在萨克森乡间,一个光头党朝我喊,'看呐,这儿有个斐济人',这种地方我是不会带我太太和孩子去的。" 凯勒并不认为自己会有危险,这位高大壮硕的昔日橄榄球和格斗选手对自己的块头和身手很有信心。但他也承认,他总是保持着警觉,对周围的环境不敢掉以轻心,"尤其是当我和家人在一起时。"
基本法与人人平等
根据德国基本法的定义,如果父母都是德国人,或加入了德国籍,他就是一个德国人。基本法还规定,所有公民一律平等,外貌或出身不能成为判断一个人的因素。德国有成功的例子,如现任经济部长、自民党主席勒斯勒尔(Philipp Roesler)就是被德国家庭收养的越南孤儿。另外,出生在汉堡的下萨克森州家庭事务部长厄兹坎(Aygül Özkan)出生于一个土耳其移民家庭。他们在事业上取得了成功,成为政界出人头地的领袖人物,这让他们受到了尊敬。
职场上的障碍
如果有一个"德国"名字,就是一大优势。例如凯勒在打电话约看房时间或寄求职简历的时候,就从没遇到过麻烦,他有一个典型的德国名字。柏林反歧视网络(ADNB)的伊吉特(Nuran Yigit)观察到,"如果你有一个外国名字,你的求职信很可能会被压到最底下,也不会被请去面试。"波恩"未来工作研究所"(IZA)的一项调查研究证实了这一现象。参加实验者寄出了内容相似的简历,应征实习位置,结果有德国名字的人获得积极回应的机会比那些有土耳其名字的人高出14%。
除了求职,"外国人"甚至在娱乐场所也受到歧视。反歧视网络的工作人员针对柏林的迪厅和夜总会作了一个实验:先让几个长相像南欧或中东人的小伙子来到舞厅,看门的说里面已经满了,不再售票,但随后当几个中欧人摸样的小伙子再去时,就被放进去了。这种情况发生在不少舞厅的门口。
专业人士把这种用不实借口打发那些看上去不像是地道德国人的做法叫作"带微笑的歧视"。这些人得到的回答往往是"房子已租出去了",或"旅馆客房碰巧都住满了"。在德国感觉受到歧视的人,可以向反歧视网络这样的咨询机构投诉。如果被认定有歧视行为,被投诉方有可能会被处以罚款,但目前许多人还不知道这一点。
好意却让人尴尬
许多出生在非德裔家庭的人,还会不断遇到"好意"的歧视 - 想对"外国人"表示友好或善意,但结果往往适得其反。可以设想,对一个生长在德国,并融入了社会的人来说,假如不断有人称赞"您的德语说得不错",那这与其说是夸赞,不如说是贬损。法弗勒(Michel Favres)的父母来自加勒比海的法属马提尼克群岛(Martinique),是个有运动型体格的小伙子。他愤愤然地说,"有的话我已经没法再听了,比如'黑人就是灵活',不久前又有人这样说,当时我只不过从仓库的两排货架间挤了出来而已。"
作者:Heiner Kiesel 编译:叶宣
责编:邱璧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