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need to enable JavaScript to run this app.
跳转至内容
跳转至主菜单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最新视频
地区
中国
德国
台湾
欧洲
香港
亚洲
主题
人权
新闻自由
法治国家
气候环境
分类
政治
经济
文化
科技创新
焦点
习近平
俄罗斯入侵乌克兰
第二次世界大战
最新视频
电视直播节目
繁
广告
中美关系
作为21世纪全球两大强国,中美既是伙伴又是对手。
跳转至下一栏 所有相关主题内容
所有相关主题内容
基辛格访问北京:中美两军应该加强沟通
百岁高龄的基辛格访问北京并会晤中国防长李尚福。基辛格说,美中任何一方都承担不起把对方作为对手的代价。
克里:希望以气候合作推动中美关系
本周二,克里和中国总理李强、中央外办室主任王毅见了面,克里表示,希望气候问题可以成为中美合作解决分歧的新开始。两国代表团当天继续磋商,当被问及讨论进展如何时,克里表示现在评估为时尚早。
大国交恶殃及学术环境:华裔学者离美成趋势?
有研究报告显示,美国的华裔研究人员在中美紧张的政治气候下日渐担忧,更多人选择离开美国、前往中国等地任职。一位资深华裔学者在不久前离开了华盛顿智库、赴港大任职,他认为,麦卡锡主义正在美国卷土重来。
芯片业者会美高官 吁勿进一步限制对华出口
美国半导体大厂的高层17日会见了政府高官,讨论美国对中国的芯片出口管制。同日,美国财政部长耶伦表示,出口管制对中国不会带来根本性的伤害。芯片业者的忧虑为何?美国政府如何回应?
以色列总理将访中美 大国竞争延烧中东
中美两国在中东地区的竞争日益显著。美国总统拜登17日与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通话,正式向他发出访美邀请。与此同时,内塔尼亚胡也预计本月出访中国、会见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
美中气候特使北京会晤 努力重振气候外交
全球最大的两个温室气体排放国的气候特使周一在北京举行了会晤,标志着两国正式恢复高层气候外交。不过,中美关系目前依旧紧张,气候问题上也存在不少“争吵点”。中国官媒发表评论称,“改善关系仅靠气候特使是不够的”。
墙外文摘:李玟的歌声与中美关系想象
有评论认为,歌手李玟演唱事业开始走向成功的背后,是中美关系一段难以言说的蜜月期。随着中美关系的转变,李玟的双重身份让她在央视演唱《我的祖国》的同时,仍然是中国歌手在国际舞台的代表人物。
美国气候特使抵北京 双边关系趋缓?
美国气候变化特使克里7月16日抵达北京,他将在今后三天与中国气候变化特使举行会谈。这也是美国高官今年对中国的第三次访问。不久前,国务卿布林肯以及财长耶伦也相继访华,体现出两国正在试图稳定双边关系。
王毅会晤布林肯 吁美取消对中制裁
美国国务卿布林肯和中共中央外办主任王毅周四在东协会议期间会晤,这是美中高层近期的又一次接触。王毅呼吁美国应与中国"相向而行",布林肯则重申沟通管道畅通的重要。
谢锋赴五角大厦会谈 中美军事对话有谱?
美国国防部表示,中国驻美大使12日在五角大楼与美方进行会谈,被专家视为一场“不寻常”的会议。这是否意味,两国将恢复停滞多时的军事对话?
秦刚去哪儿了?北京:“健康原因”缺席
中国外长秦刚自从6月25日后就未曾公开露面,引发外界猜测。中国外交部7月11日表示,秦刚因“健康原因”缺席本周在印尼举行的东盟会议。此前有媒体报导称,秦刚缺席是因为确诊新冠肺炎,不过该消息未获中国官方证实。
被控充当中国代理人 美智库主任:政治针对
美国1名智库主任被控担任“中国代理人”,涉嫌非法促成武器、石油交易,以及影响时任美国总统特朗普的政策。该嫌犯否认指控,自称遭政治针对。检方指出,这名嫌犯已经潜逃。
耶伦结束访华:建立一个弹性有效的沟通管道
美国财政部长耶伦(Janet Yellen)结束对中国4天的访问之前表示,总共10个小时的双边会谈是 "直接 "和 "建设性的",有助于稳定"经常是磕磕碰碰"的中美关系。
德语媒体:美中打架 欧洲遭殃
美中之间的芯片战争愈演愈烈,夹在中间的欧洲人处境日益艰难。《经济周刊》指出,欧洲人缺乏足够的力量去坚持自己的立场。《商报》则刊评认为,欧洲长年来依赖美国的芯片设计与中国的芯片生产,美中争斗的任何风吹草动都有可能导致欧洲陷入瘫痪。
中国军机再越台海中线 耶伦吁美中多沟通
美国财政部长耶伦访华第三天,她在气候专家圆桌会议表示两国应加强在气候方面的合作;在与中国副总理何立峰会面时也称美中应该直接沟通、减少误解。与此同时,台湾称又发现解放军机越过台海中线。
专访:美国可能意识到中美关系或许要失控了!
美国务卿布林肯、财长耶伦先后访问中国,这是否意味着双方关系或迎来转机?美国何选择在这个时间点主动与中国互动?经济外交会打开中美新常态吗?中国问题专家刘亚伟对此进行分析,他指出,若美国有一两件事儿做得让中方觉得有诚意,双边关系就有稳定的希望。
耶伦:美国寻求良性竞争 李强:两国关系风雨过后定见彩虹
美国财长耶伦周五和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强会面时强调,美方寻求与中国的良性竞争,她希望此行能促进双方更加常态化沟通。李强则表示,中美关系风雨过定见彩虹。耶伦也和美企代表见了面,她在北京一家云南菜馆大厅吃饭的画面引起网民关注。
促中国打击芬太尼 美欲组抗毒全球联盟
美国将于7日主办一场关于芬太尼的在线会议,希望全球各国与中国洽谈,促其出手打击毒品流通。此前,美国曾以参与制造芬太尼为由,制裁、起诉中国企业,引起中国不满。针对芬太尼供应链,美中双方各自怎么说?
抵达中国 耶伦:避免误会 相互沟通
美国财长耶伦本周四抵达中国,她表示此次访问给双方提供了沟通和避免误解的机会。中国财政部国际经济关系司司长杨英明及美国驻华大使伯恩斯在机场迎接。她此次访问都会与中方哪些官员会面?
德语媒体:摆脱原材料依赖 时不我待
《商报》评论说,欧洲拥有关键金属等矿藏,应当自主开采和加工,即便成本更高。因为这涉及安全问题。《新苏黎世报》就香港活动人士被悬赏通缉写道,民主国家应关注中共在海外的监控活动,并坚决予以制止。
台积电:中国镓锗出口管制不会产生直接影响
台积电在一份电子邮件声明中表示:“经过评估,我们预计原材料镓和锗的出口限制不会对台积电的生产产生任何直接影响。”台湾其他半导体公司也表示影响微弱。
德语媒体:中国管制镓锗出口 到底谁更受伤?
中国管制镓锗出口的消息引起德媒的广泛关注。这一举措被视为对华盛顿的报复行动。《柏林日报》认为,西方恰恰可以利用这一机会进一步减少对中国原材料的依赖。《新苏黎世报》则指出,短期内可能难找到替代中国的供应商。
耶伦中国行 旨在建立中美“新常态”?
继美国国务卿之后,美国财长耶伦7月6日访问中国。外界预计她此行难有重大突破,不过耶伦将推动双方在经济上的沟通。有专家认为,此次访问可能有助于双方建立“新常态”,并确立双边关系的基础。不过也有分析人士不看好这次访问,称之为“一次空洞之旅”。
中国管制镓锗出口 各国如何严防供应链中断?
北京公布最新出口管制,影响两大关键半导体金属供应,预料冲击美、日、韩及欧盟。全球芯片战愈演愈烈,各方政府、企业如何应对?
德语媒体:安全与繁荣 孰轻孰重?
美国财长耶伦即将访问中国,《新苏黎世报》呼吁美中双方减少对抗,加强合作,因为经济繁荣同样也是国家安全的一部分。《经济周刊》则刊登了德国联邦议会社民党团副主席的客席评论,也认为分歧颇多的德中双方需要保持对话。
专家: 对立状态“给美中经济都带来损害”
美国康奈尔大学经济学教授、布鲁金斯学会高级研究员普拉萨德(Eswar Prasad)近日在世界经济论坛上接受了DW主编Manuela Kasper-Claridge的采访,谈及中国经济以及中美贸易争端对世界的影响。
专访国际特赦秘书长:反华指控是中国习用招
台海情势升温之际,大赦国际總會秘书长卡拉马尔(Agnès Callamard)6月24日至29日访台,她此行目的为何?5月,该组织称一名留韩的维族学生赴港失踪,事后却又改口称该生未前往香港,秘书长对此如何回应?
专访国际特赦秘书长:反华指控是中国习用招
大赦国际總會秘书长卡拉马尔(Agnès Callamard)6月24日至29日访台,她此行目的为何?5月,该组织疑误报一名留韩的维族学生赴港失踪,遭港府强烈谴责。秘书长对此如何回应?
反制美荷芯片围堵?中国限制半导体金属出口
中美芯片战不断升级,中国宣布将限制镓、锗的出口。这两种金属是制造半导体的重要材料。德国联邦经济部长哈贝克周二表示,如果中国进一步扩大对稀有金属出口的限制,例如扩大到锂,德国将遇到“大麻烦”。
美国务院发布最新旅行警告:前往中国须慎行
在中国通过《对外关系法》和《反间谍法》修订案之后,美国国务院发布最新旅行警告,建议美国公民重新考虑前往中国的旅行,称中国存在任意执法和错误拘留的风险。
德语媒体:脱钩?中国依然有求于德国
《法兰克福汇报》认为,鉴于中国在许多方面依然有求于德国,柏林在面对北京时不必太卑躬屈膝。《新苏黎世报》则注意到美国与印度加强合作,以抗衡共同的对手中国,但是这一利益共同体注定会因为缺乏共同价值观而难以长远深化。
中美关系震荡如何伤及跨国业务
中美之间的政治气氛紧张,这也给跨国贸易带来影响,尤其是那些与西方公司做生意的企业。Varadise Limited行政总裁吕乐伦接受德国之声主编Manuela Kasper-Claridge采访时表示,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得选边站。
芯片战延烧 媒体:美荷对中国祭新出口管制
路透社报道,为限缩中国的芯片产业发展,美国和荷兰将再次联手,要求企业出口高阶芯片设备到中国应申请许可证。两国将分别采取哪些措施?对于近期多项出口管制,业界人士怎么看?
反制西方制裁 中国推《对外关系法》
中国28日通过了一部新的外交关系法,规定中国有权对外国的制裁、干涉行为进行反制。中共中央外事办主任王毅称要不断完善对外斗争的法律“工具箱”,而该法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提供了法治保障;但专家指,此法恐让在中国的外企处境更加艰难。
谈印太局势 布林肯:遏制中国不符美国利益
28日,美国国务卿布林肯与亚太助卿康达分别出席两场智库活动,关切焦点都是印太局势。针对台海两岸议题,布林肯重申美国会协助台湾自卫,康达则提到明年的台湾大选,呼吁各方负责任行事。两人还说了什么?
近年最大国会访团 美众院军委会主席赴台
美国众议院军事委员会跨党派议员27日抵达台湾,28日下午会见台湾总统蔡英文。访团此行正值中美关系的敏感时刻,将与台湾谈哪些议题?台美官员今年频繁互动,又代表什么意义?
美航母防越之际 中国力推与越南军方合作
中国国防部长李尚福在北京与越南国防部长潘文江会面时说,“中越双方应继续在社会主义新征程中并肩携手、紧密团结”,加强两军高层沟通与合作。
李强批西方“降风险”概念 对中国经济乐观
中国总理李强27日在世界经济论坛于天津举办的“新领军者年会”上称,部分国家的“去依赖、降风险”说法是把经贸问题政治化的伪命题。他还称,中国今年第二季经济增速会加快,有望达成5%的年增长目标。
媒体:美财长预计7月初访中
延宕多时,美国财长耶伦造访中国之行可能在7月登场。据彭博社消息,她将与中国副总理何立峰会面;此前,耶伦曾于今年1月会晤当时的中国副总理刘鹤。耶伦近期针对美中经济关系,有哪些说法?
墙外文摘:乌克兰教训——不打台湾,还是怎样打台湾?
有评论警告说,习近平从乌克兰战争中学到的军事教训可能是:中国将需要以大规模的极具震慑力的打击来对付台湾,会组建一支庞大得多的部队,并可能从一开始就打出核威胁这张牌。
从数据看发展:美国公众眼里中国形象的变迁
美国知名的民调机构盖洛普(Gallup)从上世纪70年代底开始关注美国公众对中国的看法,迄今积累了不少问卷档案。如果将同一题目的民调放在一条时间线看,会有怎样的发现?
美起诉涉芬太尼中国公司 中方批钓鱼执法
美国司法部以涉嫌贩运芬太尼原料等指控,起诉4家中国公司以及其8名中国雇员。对此,中国政府则批评美方以“钓鱼执法”诱捕中国公民,损害中国公民的人权和企业的利益。
中国军机越台海中线 美航母停靠越南
美国国务卿布林肯结束北京之行后,中美两国又开始“秀肌肉”,台军方周六侦测到8架解放军军机逾越台海中线;美军航母则预计在本周日停靠越南岘港。此外,媒体报导称中美两方船舰在本周稍早曾同时通过台湾海峡。
客座评论:中美的“独裁者”风波何时平息?
拜登最近公开称习近平是独裁者,政治学者张俊华指出,这是在任美国总统首次对中国领导人如此毫不掩饰地评论。 拜登如此做的动机是什么?中国在国内媒体一字不提此事的情况下,在外却用威吓语言企图让美国收回此说,又是为什么?
拜登:“独裁者”言论不影响中美关系
美国总统拜登日前间接称习近平为独裁者,据报中方已要求美方采取行动化解此事,拜登22日则表示他拒绝收回该说法。此外,本週有一艘美国海警队船只行经台海,中方如何反应?
美财长: 拜登总统和我都认为保持美中沟通很关键
在拜登称习近平为“独裁者”引发中国政府谴责后,美国财长耶伦周四表示,美中维系关系至关重要,这样两个才能共同应对全球挑战。
拜登称习近平为独裁者 北京:公开的政治挑衅
美国总统拜登间接称习近平为独裁者,北京认为该言论侵犯中方政治尊严,是公开的政治挑衅。在布林肯访华后中美关系刚刚出现积极信号的时候,拜登言论尤其引发关注。
为中国“猎狐”在美受审 纽约前警长获罪
美国法院日前首次审理了与中国“猎狐行动”有关的案件,1名前纽约市警官及2名中国公民被控非法充当中国特工。这3位被告做了什么,有哪些罪名成立?
德语媒体:柏林铺开红地毯
本周一,习近平会见美国国务卿布林肯是国际舆论聚焦的话题。而同一天在柏林举行的德中政府最高层的一场对话,则得到了德国媒体的关注。
客座评论:布林肯访华结束,考验才刚开始
时评人邓聿文指出,中美都已经感知两国关系现状到了不能无视地步、因此促成了布林肯这次访华之旅,但双方的根本分歧和疑虑在会谈后没有缩小。如果双方在稳定双边关系上没有后续跟近,和缓气氛可能只是昙花一现。
前一页面
第13 页,共61 页
下一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