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need to enable JavaScript to run this app.
跳转至内容
跳转至主菜单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最新视频
地区
中国
德国
台湾
欧洲
香港
亚洲
主题
人权
新闻自由
法治国家
气候环境
分类
政治
经济
文化
科技创新
焦点
习近平
俄罗斯入侵乌克兰
第二次世界大战
最新视频
电视直播节目
繁
广告
中国
中国,为中国历史上历朝历代政权的统称。现今在国际的行使“中国”主权的政权,主要指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
跳转至下一栏 所有相关主题内容
所有相关主题内容
媒体:中国外交部副部长谢锋或接任驻美大使
《华尔街日报》引述消息人士称,拥有丰富对美工作经验的中国外交部副部长谢锋或接任驻美大使,此举被认为是中国想要逐步淡化“战狼外交”风格。
德法、中国外长前后脚访埃塞俄比亚 释放什么信号?
德法外长本周结伴前往埃塞俄比亚进行访问,以恢复之前趋冷的双边关系。与此同时,中国也向这个非洲国家抛出橄榄枝,中国外长秦刚此前访问该国时,表达了中国参与重建的意愿。
德语媒体:永远正确的中国防疫政策
尽管疫情快速蔓延,医院人满为患,殡仪馆不堪重负,但在中国官方媒体看来,同当初严防死守的清零政策一样,现在实施的全面放开政策也同样是正确无误的。
美台签署100枚响尾蛇飞弹采购案
台湾国防部周三宣布将向美国采购百枚响尾蛇空对空战术飞弹,预计今年底前将全数交付。台湾总统蔡英文在会见华府智库访问团时强调,唯有强化自我防卫能力以及经济、社会韧性,才能维护民主自由。
中国限制日本签证申请:两国关系再掀波澜?
中国10日突然宣布,次日起限制日本与韩国的签证申请两天,只受理相关人道签证处理。中国快速祭出限制,除了要强调中国的疫情不严重外,有分析认为,日、韩或许也是相对好下手的“软柿子”。
客座评论:中国经济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从去年末开始的中国政策的突变,给全球带来很大的影响。以这次突然解封为例,尽管这被理解为一场赌博, 但一个在不太考虑道德问题(譬如老年人的生命安全、农村地区人医疗条件)以及政策一贯性的国家,全党也就很快地、“默默地”把突变作为事实认可了。
德国议员:访问台湾回应中国挑衅
德国国会国防委员会主席史特拉克·齐默尔曼及自民党副主席沃格尔访台期间接受DW独家专访。作为一系列访台的政治人物,除了象征性支持,有什么实质效用?德国是否会提供武器给台湾?俄乌战争对德中关系有何影响?听听他们怎么说。
中国新冠死亡知多少 官方专家:没必要纠结
中国的新冠疫情仍在迅速蔓延,官方发布的感染和死亡数据与人们的亲身感知和非官方媒体的报道有天壤之别。中国多个城市火葬场的卫星照片也提供了佐证。英国健康数据分析公司Airfinity估算,中国目前每天因新冠死亡人数超过2万。
德执政党领袖:侵台将迫德与中国断绝关系
德国执政联盟的社会民主党(SPD)领袖克林拜耳(Lars Klingbeil)11日表示,若中国侵台,德国将被迫如对俄罗斯般、与中国断绝关系。德国国会议员访团11日接受DW独家专访,谈及了德国新的对华战略。
或与台湾断交?洪都拉斯公众掀舆论战
台湾在拉丁美洲的邦交国洪都拉斯,近日涌现大量关于该否同台湾断交、改与中国建交的论战;当地商界人士支持转向中国,而主流媒体则展现对台高度支持。舆论爆发的导火线为何?洪都拉斯人民怎么想?
台外交部证实 巴纽将关闭驻台外馆
巴布纽几内亚传出将关闭驻台办事处,这是否与中国有关?澳大利亚总理阿尔巴尼斯将于週四出访巴纽,双方又会谈些什么?
德议员团访台称 德须减少对中依赖
德国议员访团在台湾受访时表示,俄乌战争让德国意识到须减少对中依赖。访团并在我们的独家专访中提到,对德国而言,台湾与乌克兰状况不同,避免台海战争是经济议题,不是军事议题。
黎智英案引发中英隔空互呛
香港当局和中国外交部都对英国国务大臣与黎智英律师团队会晤表示不满。中国外交部驻港公署指责英国力挺嫌犯,是毫无底线的双准闹剧。英国方面发出回应,首相苏纳克誓言要捍卫香港自由。
德语媒体:对中国入境者实施防疫检测 象征多于实质
施防疫检测象征多于实质新冠疫情在中国大规模爆发之际,中国于一月八日放宽了出入境限制。
台湾军官分享赴北约交流细节
台湾空军中校吴邦彦分享了赴北约防卫学院交流的的细节,台湾国防部称他不是台湾派往北约防卫学院的第一位军官。
中国农村感染峰值将至 乡村医疗能否应对?
中国各大城市逐渐跨过新冠感染高峰期,农村地区也开始经受疫情肆虐。面对春节前后返乡的巨大人流,薄弱的乡村医疗体系能否承受住冲击?
美国将在日本增加部署反舰导弹数量
路透社报道,美国将大幅增加其在日本的反舰导弹能力。新的部署可能是今年在亚洲发布的一系列军事消息中的第一个。这些举措旨在让北京在发起任何冲突之前三思而后行。
长平观察:中国政府可以不惜一切代价拒绝好药好疫苗吗?
中国政府拒绝有效性更高的西方mRNA疫苗,并将可以明显降低重症和死亡风险辉瑞Paxlovid排除在医保药品之外。时评作家长平认为,中国政府的作为违背了国际通行的“人道强制”原则。
专访:2019年已成“回不去的美好年代”
三年前的今天,中国通报境内第一起感染新冠病毒的死亡案例。去年出版一本关于武汉封城小说的中国作家慕容雪村告诉德国之声,在经历3年的疫情后,2019年的生活已成为“回不去的美好年代”。
2023经济恐衰退 世银下修增长预测
世界银行下修2023年的经济增长预测,警告全球经济正在下一次衰退边缘。中国的增长率预测亦因清零政策等限制,进一步调降。
两党共识下 美国众议院成立中国委员会
在共和党籍的麦卡锡就任美国众议院议长后,两党罕见达成共识,週二同意在参议院成立中国委员会,以应对中国对美国的威胁。
拿日韩开刀 中国暂停签发2国公民赴华签证
随着多国对来自中国的旅客采取入境限制,中国拿日本、韩国开刀动手反击。中国驻韩国使馆及中国驻日本使领馆周二(1月10日)宣布暂停签发2国公民赴华的多种签证。韩国学者指出,北京的决定在韩国引发愤怒。
防疫大转弯是受“白纸运动”影响或被动破防别无选择?
新华社发布长文解释中国在短时间内政策大转弯是出于“科学决策”,文中也罕见提到去年民众对于政策的不满。 《联合早报》对此刊文称,新华社此文间接承认“白纸运动”逼中国政府改变抗疫思路。不过也有专家认为,宣布解封是因为疫情失控别无选择。
再有美国两州对TikTok下禁令
美国的新泽西州和俄亥俄州本周一表示,将禁止在州政府管理的设备上使用TikTok。在美国,已经有十几个州对这个短视频分享平台祭出禁令。
陡然放开导致疫情大爆发 中国经济复苏陷困境
“清零”政策使得中国制造业和航运业陷入困境,但是毫无准备的突然开放让病毒感染人数激增,又让市场消费大幅度萎缩。
辉瑞CEO:有望在中国本土生产新冠口服药
在辉瑞的新冠口服药Paxlovid未被中国纳入医保药品,引起舆论关注后,辉瑞首席执行官艾伯乐表示,该公司将继续与当地伙伴合作,推动在中国生产这一款新冠药物。
再教育营获释后又遭新疆政府威胁 哈萨克女求援
哈萨克女子加娜古丽曾因替哈萨克牧民维权而被关进新疆再教育营两年,近日因再被警察威胁送进精神病院,向国际社会求救。她告诉德国之声,自己获释后无法就医、求职,也担忧未来处境会越来越糟。
中国驻澳大使暗示今年关系可改善 日本警惕
中国驻澳大使肖千週二表示,今年是中澳关系转机的关键阶段,双方关系可能从稳定走向改善,但日本驻澳大使山上信吾认为,日澳仍须对中国保持警惕。
中国若侵台 美智库:美日台惨胜
美国智库CSIS週一(1月9日)公布的一份台海战争兵推显示,2026年中国若侵台,将以失败收场,美、日、台方则将惨胜。
中国外长秦刚首访非洲 战狼外交拟转弯
新任中国外长秦刚于週一出访非洲,中国外交部称这是中国外长每年首访非洲的优良传统延续,非洲经济学家指出:中国的投资对非洲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此外,秦刚几日前撰文称,中美关系的大门打开了就不会关上,意指中美将不再是剑拔弩张的关系。
德语媒体:检测中国旅客是必要的政治施压
许多国家都纷纷引入了对中国入境旅客的强制病毒检测,这样的措施到底有什么作用?《法兰克福汇报》认为,不应该仅仅关注防疫方面的作用。《经济周刊》则注意到,北京宣传官员正在利用这一契机宣扬西方亡我之心不死。
不当“战狼”外交官了 赵立坚新年调任
有着“战狼”外交官之称的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赵立坚调任。50岁的他的新职务是中国外交部边界与海洋事务司副司长。调任的消息以及原因都引起网民的热议和猜测。
中国游客回来了!泰国高官亲往机场欢迎
可以自由出境后,中国游客涌向能办落地签证的泰国,让他们惊喜的是,泰国副总理以及两名阁员亲自来机场恭候。
日本首相岸田文雄启程出访欧美盟友
在日本进行了数十年来最大的国防政策改革之后,日本首相岸田文雄周一(1月9日)启程出访欧洲和北美。
嫌太贵,中国未将辉瑞新冠药物列入医保
在全球新冠治疗中被看好的辉瑞公司新冠药物Paxlovid未能被纳入中国医保支付系统。对疫情仍在汹涌传播的中国,这意味着该款药物将继续供不应求。
中国开放大门 河南新冠感染率已达近90%
1月8日是中国取消对入境者强制性的隔离措施的第一天,成千上万的旅客抵达中国各地。同时,多国也对来自中国的旅客采取入境限制。随着农历新年在即,专家估计,中国感染人数将会再次激增。
欧盟离战略自主还有多远?
在一个危机四起、美国也越来越不给力的新世界秩序下,欧盟必须寻求战略自主。然而,这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却艰难无比。
中国深夜突宣布军演 57架军机扰台
中国週日(1月8日)深夜突宣布对台进行多兵种军演,台湾国防部旋即侦获57架中国军机扰台。这除是中国两周内第二次对台军演外,更是去年12月美国通过国防授权法案后,中国对台频繁军演的又一次动作。
清零结束旅游等服务业重拾信心 春运带来新挑战
随着长达三年的清零政策结束,中国与旅游、休闲相关的行业开始重拾信心。一些经济学家也表示谨慎乐观。然而,中国防疫政策的大转弯导致疫情井喷,反过来也影响经济的复苏。
中国核酸企业大裁员 工人与警方爆发冲突
重庆大渡口一家生产核酸检测试剂的工厂疑因大幅裁员以及劳资纠纷,大批员工聚集示威并出现打砸行为。网络视频显示,示威的工人员与到场维稳的警方发生冲突。
墙外文摘:从“螺丝钉”到“人矿”
中国网络上爆出有一个新名词:人矿。有评论认为,许多中国人“自小在党的教育下,精神、灵魂从未吸收天然养分,可能连矿物也没资格做,只算是实验室合成出来的材料”。
中国结束入境隔离 中港免隔离通关
经历三年封控后,中国1月8日取消入境隔离,中港则启动首阶段免隔离通关,每日开放两地各6万人过境。中港通关首日,两地民众在关口排起长龙,北上人气高于南下。中国周日也恢复了对大陆居民的护照和旅游签证签发。
2023年,亚洲新兴国家经济何去何从?
对于亚洲地区的许多经济体来说,新的一年可能会历经坎坷,但随着企业开始在中国市场之外寻找多元化投资机会,一些经济体也可能将从中受益。
100年前第一家中餐馆在德国开张
也许中餐馆登陆德国的历史还更早些,但有史料可寻的第一家中餐馆,是柏林康德大街由中国使团厨师经营的"天津"餐馆。
欧盟投资者开始冷淡中国
虽然中国取消了严格的封控清零政策,但很难指望欧洲投资者2023年会重燃热情,大举返回中国。它们已开始青睐东南亚国家。
德语媒体:检测中国旅客并非为了阻挡病毒
德国卫生部也响应欧盟建议,将对自中国入境旅客实施新冠病毒检测。德语报刊继续关注这一话题。《南德意志报》认为,尽管强制检测主要是卫生部长的形象政治工程,但也并非一无是处。《莱茵邮报》则指出,强制检测之后的测序、隔离也非常重要。
“多多益善”: 亚洲旅游胜地准备迎接中国游客潮
中国防疫政策大转弯,给亚洲各国重振旅游经济带来了希望。景区经营者们已经为“高朋满座”做好准备,而一些国家的政府则谨慎地实施了限制措施。
德国外交部建议:非必要别去中国
鉴于中国目前的新冠感染潮,德国政府呼吁民众如非必要不要前往中国。自1月9日起,德国将中国列为“受威胁的病毒变异地区”,入境者必须接受强制新冠筛检。
中国迎春运 千余微博因抨击防疫被封号
中国当局封停了1120余个抨击当前防疫政策的微博账号。自12月初突然放宽防疫以来,中国的新冠疫情呈现爆发式增长。与此同时,中国的“春运”大幕本周末正式开启,交通部预计,今后40天的客流量将达到20亿人次,为2019年水平的70%。
博明:中国愿牺牲全球公卫来巩固政权
特朗普时期的前美国副国安顾问博明(Matthew Pottinger)与其妻子鄢唐(Yen Pottinger)受亚太坚韧研究基金会邀请出访台湾。在接受德国之声独家专访时,他表示中国政府为巩固政权,愿意牺牲全球的公共卫生。
前一页面
第85 页,共200 页
下一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