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need to enable JavaScript to run this app.
跳转至内容
跳转至主菜单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最新视频
地区
中国
德国
台湾
欧洲
香港
亚洲
主题
人权
新闻自由
法治国家
气候环境
分类
政治
经济
文化
科技创新
焦点
习近平
俄罗斯入侵乌克兰
第二次世界大战
最新视频
电视直播节目
繁
广告
中国
中国,为中国历史上历朝历代政权的统称。现今在国际的行使“中国”主权的政权,主要指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
跳转至下一栏 所有相关主题内容
所有相关主题内容
高耀洁医生葬礼在纽约举行 骨灰将部分带回中国
被称作"民间防艾第一人"的高耀洁医生的葬礼周日举行。她生前曾希望将骨灰撒入黄河。
甘肃6.2级地震 低温成救灾挑战
中国甘肃18日深夜发生规模6.2级地震.深度仅10公里,造成严重死伤。官媒报道称,该起地震至今造成甘肃及青海地区超过百人丧命,部分水、电、交通等基础设施毁损。由于事发当时接近午夜,摄氏零下约13度的低温恐怕也成为救灾阻力。
中国周平均工作48.9小时 网民:底层劳动者有没有权益?
中国国家统计局公布,企业就业人员周平均工作48.9小时。这相当于八小时工作制下,每周工作六天多。与此同时,城镇调查失业率仍为5%。
德语媒体:要么生存 要么毁灭
为什么普京的战争机器能顶住西方制裁压力继续运行?《资本》杂志认为,中国向俄罗斯出口的军民两用物资起到了很大作用。《经济周刊》则感慨中国汽车厂商在技术、成本方面全面超越德国竞争对手,而整个德国产业界依然踌躇不前。
“新丝绸之路”上的裂痕
中国已经在全球范围内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提供了超过1万亿欧元的贷款。但越来越多的债务国要求延迟偿还贷款,这也是因为并非所有的投资都能盈利的缘故。
平壤试射洲际导弹可达美国 王毅会朝鲜副外相
韩国和日本官员表示,朝鲜周一再次发射洲际弹道导弹,该导弹具有潜在打击美国的能力。今年以来,朝鲜试射导弹的次数破纪录,受到西方谴责。就在同一日,中国外长会晤了来访的朝鲜副外相。
台湾侦测到两只中国气球逾越台海中线
台湾国防部周一表示,上周日9时3分和14时43分分别侦测到一只来自中国的热气球逾越台海中线北端,继续向东飘动。这已经是台湾国防部一个月内第二次侦测到中国热气球逾越台海中线。
墙外文摘:台湾108课纲怎样“去中国化”?
有评论认为,台湾引发争议的“108课纲”充满了台湾与世界的互动,充满思辨,强调的是历史和社会进程的关系,世界局势和台湾的关系,没有某种主义的立场先行,这和中国历史教育的核心天差地别。
《金融时报》:英国国家电网正拆除中国设备
12月17日,《金融时报》引述一英国政府官员称,出于安全考虑,英国国家电网已经开始移除由一中国公司提供的组件。
日本东盟峰会:维护印太“基于规则国际秩序”
为庆祝日本和东盟建立友好合作关系五十周年而举行的特别峰会上,各国领导人就加强安全合作达成了共识。中国近年在南中国海的一系列强势行为,引起了周边国家的强烈不满。
金砖国家--纸老虎还是恐惧幽灵?
金砖国家数量增加,影响力也在增加。如此不同的国家组成的联盟究竟是无关重要,还是逐渐形成了一个反西方阵营?专家建议与之合作。
中东、俄乌、中国:德国外交进入危机模式
德国外交政策的平静时期已经结束:柏林必须为正在发生的两场战争、日益具侵略性的中国、动荡的世界秩序寻找解方。
专家担忧中国错失研究“长新冠”的机会
自中国放宽防疫限制、大规模人群感染新冠肺炎,已过去一年多的时间。科学家们担忧,从中国数以百万计的感染案例研究新冠后遗症的难得机会,可能正悄然流逝。
明镜周刊:“温柔”的中国间谍更注重长远渗透
最新一期的德国《明镜周刊》发表长文,盘点了中国间谍机关对德国社会各界的全方面渗透。作者援引多名专家观点指出,相比俄罗斯间谍明目张胆的暗杀、抹黑行动,中国间谍机关的手法更加“温柔”、更加悄无声息。
缅甸少数民族武装夺下贸易重镇
与缅甸军政府作战的少数民族武装组织周六表示,他们夺取了掸邦的一个贸易枢纽。几天前中国表示,已调解双方达成临时停火协议。
德语媒体:西方抗衡中国离不开印度
《新苏黎世报》指出,在抗衡中国的漫长过程中,西方和印度将相互需要。《经理人杂志》则呼吁德国工业界学习中国竞争者的"软件优先"思维。
同中国脱钩将重创德国经济,但可控?
位于基尔的世界经济研究所发布一项调研显示,同中国突然脱钩,将给德国经济带来沉重打击, 但打击程度并不会超越以往的严重危机。调研同时还显示,脱钩让中国蒙受的损失将远远超过德国。
解码中国:南中国海攻势
作为崛起中的大国,中国不时在国际舞台上作出咄咄逼人的姿态。专家认为,北京的做法将对自身目标造成损害,适得其反。
国安部发文严斥唱衰经济 微博警告财经博主
本周五,中国国安部微信公号发文,称经济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唱衰中国经济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及道路进行攻击、否定。数名中国社交媒体上的财经博主表示,已被微博警告不要发布任何唱衰经济的言论。
媒体:中国国安是如何收买右翼政客以图影响欧洲政坛的?
多家欧洲媒体调查爆料:一名比利时前议员被收买充当中国情报部门的线人,并帮助后者试图渗透政界,影响欧洲舆论。极右翼的德国选项党也是中国拉拢的对象之一。
德语媒体:高产作家习近平
中国党和国家领导人习近平在治国理政的同时,还是一位著述极多的高产作家。据新华社报道,习的著作"畅销全球160多个国家",而他的思想也早已被写入中共党章和中国宪法。
“熊猫外交”很甜蜜 但这份爱有时会过期
在德国出生的第一对双胞胎大熊猫宝宝,4岁的梦想和梦圆即将返回中国引发全德瞩目。
消息人士:中国将明年预算赤字率设为3%
三名知情人士对路透社透露,中国领导人在本周的年度经济会议上同意,2024年将预算赤字控制在GDP的3%。路透社指出,该数字低于预期。这显示出北京明年可能不会考虑大规模的财政手段,但可能通过发行特别国债加大刺激力度。
客座评论:习近平打破越南平衡的努力
政治学者张俊华指出,对习近平的访问越南,不能简单从字面上去解读。 能不能把越南当成真正的“好朋友、好邻居、好同志”,要看北京有没有能力打破越南十几年来成功使用的平衡术。
消息人士称中国总理李强将出席达沃斯峰会
据路透社报道,中国总理李强计划参加下月在瑞士达沃斯举行的世界经济论坛,成为自2017年习近平出席瑞士达沃斯以来,中方与会的最高级别官员。知情人士说,李强将率领一个庞大的高级政府官员访问团,展现北京对商业的开放态度。
中国经济为何复苏“脆弱”? 世行预测中国明年增速4.5%
世界银行本周四发布报告,预测中国经济将放缓,明年GDP增速降至 4.5%,后年降至4.3%。美国政治学家裴敏欣认为,阻碍中国经济发展的更多是政治基本面的原因。
寒潮来袭 中国各地飘大雪
本周中国连续经历两次寒潮,气象部门十年来首次发布冰冻警告。全国大部分地区普降瑞雪,就连以往很少飘雪的一些南方地区,也裹上了银装。
无国界记者:2023年遇害记者人数减少
每年都有记者因工作殉职。与过去20年相比,今年记者遇害人数大幅下降。但是无国界记者组织的统计数字只是暂时结果,随着以哈冲突持续,这一数字仍可能上升。
德语媒体:习近平的"斯大林式大清洗"
过去几个月以来,中国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习近平的多名亲信接连失踪,其中包括两名部长级高官。由于中国政坛的黑箱作业,北京高层的人事变动,自然也引发了众多猜测。
2023中国大事记
对于许多中国民众来说,快要过去的2023年,依然是无比艰难,坏消息远远多于好消息的一年。能让人高兴起来的事情不多——但总还是有。DW德国之声为您用12张图总结2023年的中国大事记。
减少依赖中国 欧盟新法案强调原材料自给
欧洲经济高度依赖来自外国的原材料。俄乌战争爆发后,对中国的经济依赖性越发成为了欧盟担忧的话题。现在,欧洲议会高票通过决议,今后欧盟对单一国家的关键原材料依赖度不得超过65%,并且要大力提高欧盟境内的自给率。
客座评论:美中台三方再保证建议能否被接受
三位知名美中关系研究学者近日发文,提出在要确保台海稳定,美中台要向对方实行可信的再保证,还呼吁赖清德若胜选应考虑冻结台独党纲。该文在两岸三地引起很大反响。时评人邓聿文指出,文章在对两岸提出的再保证上,存在逻辑矛盾。
德国发展部推出新亚洲战略 中国不是被援助对象
德国发展援助部周二公布了新的亚洲战略。该战略不再视中国为“被援助国家”,主张在此基础上进行三边合作。部长舒尔策(Svenja Schulze)接受了DW采访。
中国国产大型客机C919首飞香港
这是C919第一次飞离内地,本周六将在维多利亚港上空做飞行表演。
防中国开战风险 美国会建议银行做压力测试
美国众议院中国问题特别委员会12日提出将近150点的“政策蓝图”,欲重新设定美中之间的贸易关系,要求政府针对北京对美国经济造成的损害进行“强硬反击”。此外,委员会也建议,为因应中国可能对外侵略的战争风险,联准会应对美国银行进行抗压测试。
中国召开中央经济工作会议 释放哪些信号?
据新华社本周二的消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12月11日至12日在北京举行。会议为2024年中国经济的发展做出部署。据消息人士透露,多数与会者赞成将明年GDP增速设定在5%左右。
德语媒体:为什么中国会大面积爆发呼吸道疾病?
全面放开"清零"政策整整一年之后,今年入冬以来,中国各地又出现了大量呼吸道感染病例,在中国很多北方城市,医院里患者人满为患。这种状况也引发了人们对疫情卷土重来的担忧。
如何让中国人多生娃?专家:发育儿补贴
中国多位人口经济专家撰文建议政府发放生育补贴来促进生育、提振消费进而拉动经济。专家认为中央政府应每月向有孩家庭发放数千元津贴。
英国商会: 中国经济放缓导致投资意愿低迷 关键看明年
中国英国商会表示,60%的英国在华企业认为,中国经济放缓对他们的中国业务构成的挑战甚于去年严格的新冠封控措施。该商会认为,明年“将是关键的一年”,需要采取行动,否则中国经济可能会出现严重问题。
习近平抵达河内开始正式访问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开始为期两天的越南之行。中国是越南最大的投资国。
追随美国脚步?日本为何“拉黑”中国核武机构
日本新修俗称“贸易黑名单”的《外国使用者名单》,当中追加中国官方的核武研究机构。面对中国核武库扩张,有意见认为日本应对已是慢半拍,但政府背后也有其考量。
德语媒体:中国在通缩中陷得更深
中国11月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和环比均下降0.5%,《法兰克福汇报》文章认为中国更深地陷入通缩。《新苏黎世报》文章分析了中美竞争的本质以及可能发生的场景。
三中全会推迟 专家:揣测过早
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未像过去那样在10月、11月举行,引起媒体揣测。但伦敦大学中国问题专家曾锐生向德国之声表示,这并未违反中共规章。鉴于中国经济形势极其严峻,习近平很可能需要更多时间来考虑如何决策。
难做好邻居的中国与菲律宾
中国目前是菲律宾最重要的贸易伙伴,但因两国在南海主权问题上的巨大争议,也被菲律宾视为一大威胁。而菲律宾传统上与美国的联盟关系,也被北京视为心头之患。
中国企业推销国产AI芯片 英伟达霸主地位受威胁
知情人士表示,在美国收紧对中国的人工智能芯片出口管制后,华为、腾讯等多家中国公司正积极游说AI开发商转而使用其国产处理器。这可能威胁到英伟达在中国AI芯片市场的霸主地位。英伟达则希望通过专门为中国开发特供版产品,来满足新的要求。
水炮、撞船 中菲在南海冲突再起
中国和菲律宾两国对南海中的黄岩岛(也称斯卡伯勒浅滩)以及仁爱礁(也称第二托马斯浅滩)一直以来有着主权争议。迹象显示,那里频发发生的对峙有可能升级。
南海撞船事件: 菲律宾召见中国大使,中国反驳“抹黑”
在菲律宾和中国船只在南海争议水域发生冲突碰撞后,马尼拉周一再度指责中国的“严重升级”行动,并召见中国驻菲大使抗议。北京则反指菲律宾“挑衅、抹黑”,并警告美国不要介入。
COP28气候大会协议依然难产
正在阿联酋迪拜举行的COP28气候会议进入艰难的谈判阶段。超过80个国家正在推动一项包括逐步淘汰化石燃料的协议。随着会谈进入最后阶段,围绕化石燃料的巨大分歧日益显现。
中国囤积黄金 备战台海还是未雨绸缪?
中国2023年持续购买黄金,是国际黄金市场上最大的买家。联系到侵乌战争爆发前俄罗斯的类似举动,有分析人士担心,这是北京为武力攻台做准备的一部分。
巴基斯坦申请入金砖 印度怎么看?
为了加入金砖组织,巴基斯坦正积极接触金砖成员国,特别是争取中国和俄罗斯的支持。
前一页面
第46 页,共200 页
下一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