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消费品市场不会出现大滑坡
2004年6月13日这项调查是在国际咨询行业享有声誉的毕马威咨询公司于2004年初进行的。调查向全球136家在消费品行业占领先地位的企业发出了问卷,这些企业不是已经在中国有业务,就是正在计划进入中国市场。据统计,中国东部地区的年人均消费水平在过去5年内提高了57%,已达到1万至2万元。设在斯图加特的毕马威公司中国业务部负责人阿曼说:
“近一段时间,整个销售环境有了改善。比如以前只允许合资公司在中国进行销售,现在也允许外国公司拥有独资子公司。另外个人消费行为也有了变化,人们的购买力增强了,许多人有能力购买高档商品。”
阿曼对服装,化妆品和高档食品的市场前景尤其看好。受调查企业在对2005年做出增长预测时充满信心。在已经进入中国市场的企业中,至少有三分之一的企业相信,他们的业务明年内会有30%以上的增长。
业务扩大,不等于利润提高
但提到利润情况,受访企业的回答就不那么一致了,29%的企业估计,利润率不会有变化,35%的企业预测利润率会下降,只有36%的企业认为利润率会提高。调查认为,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日益激烈的竞争和原材料价格的上涨。
阿曼说,竞争既来自外国企业,也来自中国企业。只有15%的企业认为,当地企业的产品不会对自己构成威胁。调查还显示,许多企业低估了进入中国市场的风险,其中包括低估了当地企业的竞争力。他们对在中国会遇到的一些障碍也考虑不足。73%的企业指出,知识产权保护是最突出的问题,许多企业的产品进入中国市场不久就被仿冒,使其销售受到严重影响。其他方面的困难还涉及获取全面的市场信息以及办理进出口手续等。
大部分企业认为,他们及早进入中国市场立足,占据有利市场地位的决定是正确的,多年的投入现在得到了丰厚的回报。在这些外企被问及进军中国所犯的错误时,出现得最多的答案则是‘对中国市场潜力估计过高’。
消费品市场是否过热?
近期人们谈论最多的话题之一就是中国经济过热的危险。中国政府也表示针对某些行业投资增长过快,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消费品市场的繁荣以及对国外品牌的大量需求会长期保持下去吗?对此阿曼认为:
“中国政府在处理抑制经济增长方面已经有了经验,能较好地控制局面。某些行业的不健康发展,象上海房地产过热应该会降温。但在消费品方面不会有大的滑坡。因为社会财富的分配会趋于均衡,越来越多的人会具有充足的购买力。人们对消费品的需求是很大的,因此我认为消费品市场并没有过热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