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need to enable JavaScript to run this app.
跳转至内容
跳转至主菜单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最新视频
地区
中国
德国
台湾
欧洲
香港
亚洲
主题
人权
新闻自由
法治国家
气候环境
分类
政治
经济
文化
科技创新
焦点
习近平
俄罗斯入侵乌克兰
第二次世界大战
最新视频
电视直播节目
繁
广告
图像来源: picture-alliance/dpa/W. Hong
专题报道:中国经济何处去?
中国经济告别两位数增长,而产能过剩、出口不振、汇率波动、股市地产震荡等诸多问题也一一浮上台面。“全球经济火车头”是否动力不再?“世界工厂”如何实现转型?
跳转至下一栏 所有相关主题内容
所有相关主题内容
在变革中争取稳定——中国面对的难题
中国经济在进入所谓的“新常态”后面临新的难题。北京如何才能在漩涡中控制局面,保持政权稳定?不久前,中西方专家齐聚一堂,讨论中国在转型中所面临的压力。
进出口双降 人民币贬值压力大
9月份的贸易数据显示,中国的进出口业绩不如预期,引发人们对经济回暖乏力的担忧。人民币也因此继续承受贬值压力。
德语媒体:滴滴们的忧,德国企业的愁
京沪发布的网络约车新规草案受到德媒关注。《新苏黎世报》指出,这项旨在减缓城市交通的举措让滴滴等约车平台深蹙眉头。而《南德意志报》则注意到德国品牌在中国市场遭"挤兑"的现象。
德语媒体:既要减债、又要保增长?难!
周五的德语媒体,再次将目光投向了持续降温的中国经济。此外,中国当局与藏区宗教学校的角力也吸引了一些驻华记者的注意。
德语媒体:一切都大,满眼皆金
《南德意志报》周四关注了即将结束的中国十一黄金周。瑞士《新苏黎世报》则聚焦了美国学者沈大伟今年出版的新书《中国的未来》。
德语媒体:“震惊中国的谋杀案”
德媒本周末关注中国女留学生李洋洁被害案的进一步细节。同时,中国房地产价格继续一路冲天,也是德语媒体关注的内容。
中国经济“有阶段性趋稳迹象”
中国公布9月份官方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为50.4,与上月持平,生产和需求增长平稳。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3.7,连续7个月保持在53.0以上的景气区域。
德媒:中国投资者欲收购欧司朗
根据德国《商报》报道,中国企业打算收购总部位于慕尼黑的老牌照明灯具公司欧司朗(Osram)。
德语媒体:中国不行了怎么办
任琛
作为一家对中国话题时常持批判态度的德国媒体,《南德意志报》发表了一篇褒奖中国影响力的文章。指出危险的不是中国崛起,而是中国崩溃。另外,《新苏黎世报》则把批判的剑锋指向如今势头正劲的王健林。
德语媒体:中国老百姓存钱为啥白搭?
周一的德语媒体将目光投向中国债台高筑、产能过剩和信贷泡沫等问题,并采访专家提出解决办法和相应后果,其中也关注了辛苦存钱的普通百姓。
历史转折:中国对外投资首超吸引外资
根据中国商务部最新公布的数字,2015年中国对外投资总额首次超越中国吸引外资的总额。这也就意味着,中国从此成为净资本输出国家。在全球经济仍处于低迷的背景下,中国是如何做到的呢?
中日纷纷抢在美国前挺进古巴市场
未来几天中国和日本两国领导人将分别访问古巴,经贸合作将是商谈重点。中日两国的企业正在大举挺进古巴市场,而美国企业仍被阻挡在古巴市场门外。
不只“猎狐” 还要“猎赃”
随着中国在海外“猎狐”,追捕遣返经济案嫌犯的成就越来越大,中国公安部门已经将下一步的工作重点放到追回腐败官员转移到海外的巨额财产上。
中国首次从法国“猎狐”成功
据新华社等中国官媒报道,中国公安日前在法国警方的协助下,成功将一名“猎狐行动”所通缉的嫌疑人押解回中国。中国公安部表示,这是中法引渡条约2015年生效后,中法两国间首次成功引渡逃犯。
国际清算银行:中国恐面临严重债务危机
总部位于瑞士的国际清算银行(BIS)周日警告称,中国金融业可能将面临一场严峻的债务危机。该行指出,今年第一季度,一项反映中国当前债务占GDP比重以及长期趋势的指数创下新高,这说明今后3年内,中国的金融体系可能将面临巨大挑战。
服务业是中国经济的大救星?
近年来在中国蓬勃发展的服务业,被政府宣传为拉动经济、吸纳劳动力的良方。然而也有专家认为,其作用被夸大了。服务业究竟能否在投资与出口低迷之下,力挽中国经济增速放缓的狂澜?
德国各大城市举行反TTIP和Ceta游行
本周六,超过10万名德国民众在各大城市同时举行示威活动,抗议德国政府计划与美国和加拿大分别签署TTIP和Ceta自由贸易协定。参与示威的人数虽然众多,但却远不及主办者的预期。
德国汽车业上调中国市场预期
德国汽车工业界估计,已经火热多年的中国汽车市场今年的表现将好于预期。中国客户们青睐的依旧是德国产高端轿车。
中国数据向好 经济走出低谷
中国官方发布的8月宏观数据好于预期,结合此前的贸易和通胀数据,证实中国经济已走出7月低谷,但是整体投资下行风险犹存,意味着中国经济稳增长还需政策面未雨绸缪。
越南总理访华 中方谈南海
与越南总理阮春福(Nguyen Xuan Phuc)会面时,习近平表示,中国和越南应共同合作维护南中国海的和平与稳定。
德工业界向中国政府“开门见山”提意见
德国工业联合会(BDI)在北京开设了中国的第一家代表处,该协会主席呼吁中国给予欧盟企业更好的市场准入条件。
那边核爆风云 这边生意照做
朝鲜又一次“顶风作案”从事核爆试验后,国际社会鞭挞声音一片,纷纷要求加强制裁朝鲜。但就在离核爆试验地点不远的中朝边境,两国的贸易往来并没有受到多大影响。
中国8月外贸超预期 进口增速意外上涨
中国官方公布的最新进出口数据均超出预期,尤其是进口增速两年来首次转正。另据德国经济研究机构IFO预计,德国今年或将超越中国成为最大顺差国。
放眼非洲大陆 日中一争高低
在非洲市场中抢占一席之地不仅仅是美国、欧盟和中国。如今,日本也盯上了非洲的经济潜力,摆出了要强势回归的架势。
G20的不和谐音
前往参加最新一届G20国峰会的各国领导人已经基本到位。虽然东道主中国一直在努力营造峰会的和谐气氛,但仍然不能完全阻止不合谐的声音出现。
德语媒体:北京“严格指挥”下的G20峰会
周六的德语媒体关注中国对20国集团峰会“主旋律”的刻意引导,担心在杭州召开的这次峰会无法激发有关世界经济发展新道路的自由讨论。此外中美相继加入巴黎气候协议也是关注焦点。
习近平B20峰会演讲:中国有信心去产能、保增长
在3日开幕的二十国集团工商峰会上,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言强调,有信心、有能力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美国总统奥巴马抵杭当天,在机场发生了一段小插曲。
闲话德国:新常态下的中国
一般来说,专栏作者张丹红从中国人的视角观察德国。在中国休假期间,她换了一个角度。
德语媒体:中国在G20中的地位与责任
周五的德语报刊普遍关注了即将在杭州开始的G20峰会,对中国经济以及全球经济纷纷发表了各自的见解。
泽林视点:排除一切风险
G20即将在杭州召开,北京已精心筹备了各项细节:G20蓝天、改善空气质量、严格筛选志愿者。德国之声专栏作家泽林认为,尽管如此,一切并不能尽在北京的掌控之中。
德语媒体:经济转型 利人利己
周三的德语报刊,纷纷将目光投向了中国的宏观经济。作为本年度G20峰会的东道主,中国经济对全球经济的影响尤为引人注目。
G20在即 环保组织再施压 中美有“好消息”
多家环保组织要求在即将召开的杭州G20峰会上,与会各国为气候保护做出实质性推动。这是东道主中国在国际舞台积极表现的良机。
中国于世界经济:救星抑或风险
即将在杭州举行的20国集团首脑会晤上,各国首脑的一个主要议题就是如何使全球经济恢复活力,但偏偏是东道主中国的经济形势非常不容乐观。
中国四大国有银行坏账率齐升
在中国经济继续面临下行压力的同时,四大国有银行的不良贷款率都有所增加。但与此同时,四大行的盈利能力依然不减。
德语媒体:中企海外并购中的“政变”
虽然本土经济发展低迷,但并不影响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更加活跃。德语媒体观察到,在美的高调将德国机器人制造旗舰企业库卡收入囊中的同时,也有人更愿意闷声发大财。
德语媒体:杭州的G20和澳大利亚的“毛粉儿”
杭州G20峰会召开之际,德语媒体似乎已经了解到了峰会宣言的草案内容,并就此报道了德国政界在峰会前期的态度。另外,澳大利亚华人对歌颂毛泽东的“红歌会”态度截然不同,也成为德语媒体关注的对象。
保监会拟约束险资“豪赌”股市
有关“6000亿万能险将陆续撤出A股”的传闻虽然已被辟谣,但中国政府保险监管机构对约束各大保险公司“豪赌”股市的决心并没有减弱,有关规则的细节已经浮出水面。
国家统计局局长“毫无政治信仰”被双开
最新消息显示,上位不到两年的中国国家统计局局长“道德沦丧,大搞权色、钱色交易”,已经被“双开”。
德语媒体:通往新常态的崎岖道路
中国经济发展开始逐渐变缓,对于已经习惯了每年两位数增长率的中国人来说,这一“新常态”还需要一个痛苦的适应过程。中国从事私人借贷的网络平台多达两千家,政府开始采取措施加以管控。
美的收购库卡 专家吁中国开放市场
德国经济部周三宣布,批准中国企业美的收购德国机器人制造厂家库卡的计划。
G20杭州峰会 中国主谈经济:提动议 促增长
在下月初举行的G20杭州峰会上,中国将提出一项联合动议,旨在复兴疲弱的全球经济增长势头。中国官员同时警告反全球化的情绪。
IMF敦促中国深入改革
对于中国经济的整体形势,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虽然予以赞许,但是同时也提出了针对不同领域改革的具体批评建议。中国经济发展动力的持续疲软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巨大担忧。
德语媒体:中英"黄金时代"就此结束了?
《南德意志报》关注到英国宣布推迟批准中方参与一个核项目的决定,文章认为此此举会给两国关系带来负担,或会终结双方的"黄金时代"。《世界报》则把目光投向了里约奥运会上的中国国旗。
德语媒体:中国经济的“阿喀琉斯之踵”
德语媒体周二纷纷关注中国外贸走弱。《新苏黎世报》分析了这对美国大选的影响;《法兰克福汇报》认为,外贸疲软透露了中国经济发展动力不足。
德语媒体:北戴河的夏天
在中共高层北戴河会议期间,德国《世界报》驻华记者也前往当地度假,并发文讲述了自己今年的经历与见闻;《法兰克福汇报》周一则关注了一本关于中国经济的新书。
中国7月外贸额下滑幅度超预期
本周一,中国海关总署公布了今年7月的外贸数据,进口额、出口额均明显下滑,跌幅超出业内人士的预期。专家认为,这说明中国的工业领域正面临巨大的挑战,也说明在英国决定脱欧后全球经济的需求将继续疲软。
德语媒体:倒拨表针,还是改革?
《新苏黎世报》文章认为,尽管中国增长数字可观,然而该国经济正处于迷茫中,在生产力发展方面停滞不前;《南德意志报》则讲述了德国老牌企业西门子,是如何从中国工业数字化进程中获利的。
专家:中国经济走势稳 代价大
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新的经济增长数字表现稳健。但经济学家警告:太多的国有企业只有依靠贷款才能存活——这给银行带来严重后果。
中国二季度GDP料稳中有降 下行压力不减
中国第二季度经济数据本周即将公布,经济增速尤受外界关注。不论增速与上一季度相比持平或是略降,可以肯定的是,中国经济的下行压力仍然较大。
客座评论:中欧合作,谁赢谁输?
中欧峰会下周开幕。在英国脱欧的背景下,欧盟未来的不确定性会给中欧合作也带来一丝寒意。现在的中国和欧洲,似乎都处在一个相对困难的境地,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彼此需要。中欧合作的前景如何?其基础又在哪里?
前一页面
第37 页,共41 页
下一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