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need to enable JavaScript to run this app.
跳转至内容
跳转至主菜单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最新视频
地区
中国
德国
台湾
欧洲
香港
亚洲
主题
人权
新闻自由
法治国家
气候环境
分类
政治
经济
文化
科技创新
焦点
习近平
俄罗斯入侵乌克兰
第二次世界大战
最新视频
电视直播节目
繁
广告
图像来源: picture-alliance/dpa/W. Hong
专题报道:中国经济何处去?
中国经济告别两位数增长,而产能过剩、出口不振、汇率波动、股市地产震荡等诸多问题也一一浮上台面。“全球经济火车头”是否动力不再?“世界工厂”如何实现转型?
跳转至下一栏 所有相关主题内容
所有相关主题内容
中国外汇储备“三连增”
中国官方周一发布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中国外汇储备实现了连续三个月的递增,一月份外汇储备增加了152亿美元,不仅超过分析师的预期,而且创下了过去12月以来,单月增幅的记录。
德语媒体:中国,拥抱你还是推开你?
在中美两强相争的时代,德国经济究竟该如何自处?《奥格斯堡汇报》主编分析了经济部长阿尔特迈尔在对华政策上的犹豫摇摆。此外德国是否要效仿中国无人超市的商业模式,则是《每日镜报》讨论的话题。
德语媒体:中国人民很担心
一方面,越来越多的中国民众因担心未来经济的走向,以八仙过海之势向境外转移财产。另一方面,中国商业投资者在欧洲“买买买”企业的力度明显放缓。这两个现象都得到了德语媒体的关注。
贸易战中神速立法 外国企业压力山大
为了对美国在贸易战中的要求有所回应,中国当局如今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推出外商投资法。这也给已经进入中国的外资企业带来了难题。它们担心,中国政府留给他们评估并针对现有法律草案提出修改意见的时间太少了。
德国经济稳步增长的好日子是否到头?
经济稳步发展的好日子已经到头?类似的警告不绝于耳。经济研究人员也认为距德国经济停滞不前已经为期不远。不过尽管存在各种风险,但有专业机构认为目前德国经济的稳定发展尚未到头。
德语媒体:疲倦的巨龙
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开始,中国经济一直在迅猛增长,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然而,前不久中国官方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这头长年腾飞的巨龙已经显现出疲倦的迹象。
王岐山达沃斯演讲 强调发展先于公平
参加瑞士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的中国国家副主席王岐山,在其主旨演讲中再次重申了中国政府对全球化的力挺姿态,表示中国将继续开放。而面对全球化眼下遇到的各种阻碍,他则表示,发展的问题只能靠发展去解决,还强调规则不能阻挡发展。
中国打喷嚏 德国要感冒?
“德国经济随着中国崛起和没落”,这句话出自德国商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之口。当前的几个案例似乎印证了这个说法。
专访:中国经济治理模式还能撑十年
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在2018年降至28年来的最低,这一趋势对全球景气、对德国经济将产生何种影响?德国之声电视新闻就此采访了瑞士圣加仑大学的资深贸易经济专家马库斯·威尔(Makus Will)。
中国2018增长6.6% IMF下调全球预期
中国公布2018年经济成长率后引发各界关注。由于中国官方的数据常被指不可靠,从多项指标看来,中国经济活动比官方所称的更大幅放缓。许多中国学者认为这与“国进民退”脱不了关系。
德语媒体:德国财长去北京 行程满话题多
德国财政部长朔尔茨短短的访华之旅安排的日程满满。他将会与北京谈到哪些话题?他的小目标又是什么?这些都是本周四德语媒体关注的焦点。
泽林视点:背水一战
去年12月,中国出口大幅回落、投资萎缩、增长率向下修正。德国之声专栏作者Frank Sieren认为,面对这种情况,更该忧虑的是西方,而非中国。
美国学者:中国经济改革已经结束
谈及中国的经济现状,一向反对唱空中国经济的美国学者拉迪(Nicholas Lardy)在新书中一反常态,激烈批评中国现有的发展模式。他向德国之声表示,习近平现在最应该做的事情就是落实改革的承诺。
德语媒体:绝境中反击中国
代表德国工业界利益、一向对中国态度暖昧的德国工业联合会(BDI)突然改变话锋,对中国发起犀利的批评。在德国媒体看来,这是身处绝境的一次大反击。
2019:“最好的一年 最差的一年”
无论是从宏观的经济数据还是从民间的担忧情绪中都可以感受到,2019年的中国经济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一向“财大气粗”的政府,如今深陷债务困境。
德语媒体:先是苹果,再是大众
新年伊始,在美中贸易争端仍无转机的阴影下,德语报刊的经济版对全球经济的走势一片悲观。德媒认为,中国经济增长的不定前景让对出口和中国市场极度依赖的德国企业,尤其是汽车业忧心忡忡。
中国人对美国品牌仍情有独钟
对于像星巴克、吉列和耐克这样的美国品牌来说,中国就像是一个金矿。他们在这里可以轻易超越其它竞争对手。所以当中美贸易官员坐到谈判桌旁的时候,许多人都在好奇谁能更占上风?
德语媒体:为特朗普对华政策点赞
在德国主流媒体中,美国总统特朗普一直是一个受到广泛争议的人物。但《明镜》周刊专栏作者弗莱士豪尔认为,至少在对华政策方面,值得为特朗普总统点赞。
中国制造业两年来首次萎缩
与美国的贸易冲突和全球范围景气降温给中国带来巨大压力。与此同时,服务业增长。
投资者仍青睐德国 中国除外
本年度,中国汽车制造商吉利参股戴姆勒在德国引发争议。不过,德国企业尤其受到美国和英国投资人的青睐。
中国工业利润数据不佳 明年或继续下滑
11月份,中国制造业利润增长近三年来首度下滑,经济专家预计,明年该数据会继续走低。
德语媒体:中国真正改革?许个愿还是可以的
新的一年里,中国经济将会面临怎样的局面?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中共官方的纪念为何如此低调?周末的德语报刊,关心了这些话题。
限制外资并购德企 德国政府拟出新招
中国企业收购德国公司的行为引发越来越多的质疑。德国政府计划提高关键行业的并购门槛,让政府可以更大程度限制外资对德企的收购行为。
中国经济疲软 奢侈品行业处境艰难
贸易冲突和经济疲软等因素,使全球奢侈品工业也陷入困境。奢侈品行业在中国利润丰厚的年代似乎一去不复返了。
中国“剁手”一代 离“剁命”还有多远?
“美国人爱花明天的钱”——这种消费观念已经被中国人熟知很久,而现在中国正在迅速接近。中国央行最新公布的数据给中国年轻一代熟用手机APP贷款敲响了警钟。
保护个人隐私:中国能否借鉴爱沙尼亚?
中国和爱沙尼亚都建立了数位公众信息系统,对个人生活产生极大的影响。两国的差异在于,中国政府进行严格控管,爱沙尼亚则积极争取民众信任。
专访:面对中国,欧洲各国必须团结起来中国 创新
在汉堡峰会上,欧中贸易是否对等、中国推行产业政策是否扭曲国际市场的竞争、中国创新能力的提升是否构成威胁等问题都是焦点话题。欧洲议会德国绿党籍议员、对华关系小组副主席布迪克费尔会后就此接受了德国之声的专访。
G20峰会:贸易战成焦点 特朗普唱主角
特朗普的关税大棒引发全球动荡。在布宜诺斯艾利斯召开的二十国集团峰会上,中国和欧盟会力争让美国改弦易辙,但前景并不乐观。
民进党败选 “胡萝卜加大棒”的胜利?
蔡英文的民进党在台湾“九合一”地方选举中惨败,是否意味着中国对台湾“胡萝卜加大棒”的政策是成功的?此次选举结果对两岸关系的未来又意味着什么呢?分析人士给出了各自的看法。
德国加速推出《移民法》 中国移民的新选择?
为了应对德国人口老龄化和生育率下降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尤其是专业人才的缺失,德国历史上第一部移民法现在千呼万唤始出台。专业人士指出,对于想移民欧洲的中国人来说,新法无疑是一大利好消息。
德语媒体:全球第一大经济体的宝座,中国来了!
《时代周报》指出,中国曾经是世界头号经济大国,北京很快又会拿到这个头衔,不过前路长远,仍有差距,中国需要的是一个新的增长方案。《新苏黎世报》则对中国的数字化监控感到忧虑。
德国对中国“心结”从何而来?
德中之间的人权对话步履艰难,经济关系停滞不前。德国要想以自信的姿态与北京打交道,就需要对未来高科技进行战略投资。
一分钟 让你了解进博会
进博会——中国又一个倾举国之力组织的大型活动已经落幕。这是一个把谷歌和巡逻艇放在一起展出的博览会,也是一剂中国给自己打下的强心针。
泽林视点:彼此彼此
克罗地亚在中国的首家旅行社开业。北京和萨格勒布彼此铺上了红地毯。德国之声专栏作者Frank Sieren认为,巴尔干国家的开放绝不仅限于旅游观光。
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马云们靠什么发家?
未来中国经济如果期待用技术创新来作为新型发动机,是否金融市场也要有所变化?
中国百姓眼中的上海进博会
作为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的发起者和策划者,习近平认为进博会是"国际贸易发展史上一大创举",不是"中国的独唱",而是各国的"大合唱"。中国普通民众能理解习近平的用心吗?
长平观察:我的“改革开放四十年”纪念(上)
中国学者被禁止出境参加“改革开放40年”学术会议,感慨“恍如隔世”。时评人长平回顾在中国主流媒体撰写纪念文章的经历,发现自己从未停止表达对于“中国崛起”的质疑。
进博会开幕式:习近平的“暗语”
这是全世界第一个只关注进口的国家级展会。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开幕式上,毫无意外的再次以自由贸易捍卫者的身份示人。从他的讲话以及开幕式嘉宾发言的顺序安排上,都有一些隐性信息耐人寻味。
中国间谍疑染指德国支柱产业
德国西南部的巴符州是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近年来,该州的企业愈发频繁地成为中国经济间谍行为的目标,作为当地支柱的汽车产业更是重灾区。巴符州内政部在回复州议会的质询时确认了这一消息。
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经济体制向何方?
一场美中贸易较量,让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的成色受到检验。经济学者沈凌认为,当前的贸易战并不可怕,但中国经济未来要让人看好,经济转型是否成功至关重要。
财政入不敷出 巴基斯坦总理访华寻求援助
刚刚上任数月的巴基斯坦总理伊姆兰·汗正在访问中国,北京许诺将“坚定推进”中巴经济走廊。作为中国在南亚的重要盟友,伊斯兰堡政府目前深陷财政收支危机。
伊朗之后 美国下一个制裁目标是中国?
下周一,美国就将正式恢复对伊朗的制裁措施。与伊朗进行石油等商品贸易的外国企业,将会遭到禁止进入美国市场的惩罚。世贸组织前总干事日前则警告称,美国今后有可能用这种备受争议的做法针对中国,迫使跨国企业撤离中国。
习开腔看淡经济 专家:实际或许更糟
中国经济近期坏消息不断,不只数字会说话,最高领导层终于也罕有地开腔“唱衰”,然而中国经济专家预告实际情况或许更坏。
中国采购经理指数跌至两年来的低谷
近期官方统计数据显示,随着国内需求的减弱,中国制造业增速跌至两年来的低谷。这对身处中美贸易战硝烟中的北京带来了压力。
莫迪日本行:加强安保和经济合作
印度总理莫迪已抵达日本,临行前接受日媒采访时他表示,希望可以与日本在安保及经济方面强化战略关系。在特朗普主张"美国优先"贸易保护的背景之下,日本寻求扩大与其它国家的自由贸易关系。
房价陡然下跌 业主日日心惊
由于新房产的需求急剧下降,一些中国城市的开发商已将价格下调了约30%。因为对楼盘降价不满,多个城市都发生了业主"房闹"事件。
泽林视点:世界经济火车头刹闸
中国经济增长率出现自10年前爆发全球金融危机以来最低值。然而这并非是无法解决的问题。专栏作者泽林认为,中国经济降温主要是内因。
古巴糖的出口与进口
古巴的制糖业曾经是该岛的经济支柱之一。目前由于大部分糖都用于出口,现已开始从法国进口糖。
德语媒体:增长率放缓 可怕的还在后头
中国第三季度经济增长放缓引起《南德意志报》的注意,该报分析了这与中美贸易战的关联并对北京政府的应对措施进行预测。《新苏黎世报》则关注到中国在人工智能、移动支付在国际上占据的地位以及对西方国家产生的影响。
中国经济前景何以“十分光明”?
中国副总理刘鹤周五接受了新华社、人民日报等中国官方媒体的联合专访,表示中国经济的前景十分光明,同时也委婉地批评了当前的“国进民退”现象。
前一页面
第30 页,共41 页
下一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