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need to enable JavaScript to run this app.
跳转至内容
跳转至主菜单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最新视频
地区
中国
德国
台湾
欧洲
香港
亚洲
主题
人权
新闻自由
法治国家
气候环境
分类
政治
经济
文化
科技创新
焦点
习近平
俄罗斯入侵乌克兰
第二次世界大战
最新视频
电视直播节目
繁
广告
图像来源: picture-alliance/dpa/W. Hong
专题报道:中国经济何处去?
中国经济告别两位数增长,而产能过剩、出口不振、汇率波动、股市地产震荡等诸多问题也一一浮上台面。“全球经济火车头”是否动力不再?“世界工厂”如何实现转型?
跳转至下一栏 所有相关主题内容
所有相关主题内容
2008 PK 2022:为什么中国更大胆更自信?
北京冬奥会将在下周开幕,届时这座城市将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既举办过夏季奥运会、又举办了冬季奥运会的城市。这一次,北京方面既没有像2008年那样对改善人权高调做出承诺,同时也更不在意国际社会的监督。是谁给了北京这么大的勇气?
IMF:中国经济复苏不均衡 宏观层面支持不够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近日表示,宏观层面支持的减少影响了中国经济景气复苏。该组织还警告,中国消费呈现疲软,经济复苏不均衡,而针对房地产行业的去杠杆措施以及监管部门对于科技等行业的重拳进一步增加了不确定性。
德语媒体:不断加剧的中欧摩擦
德国智库“墨卡托中国研究所”(Merics) 新近发布的一次民调结果显示,中欧关系不仅仅在政治层面上面临越来越多的挑战和冲突,经济领域的合作也不容乐观。
IMF呼吁中国放弃“清零”防疫政策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干事格奥尔基耶娃表示,在高传染性的奥密克戎变种蔓延全球的背景下,中国若继续坚持对新冠感染“零容忍”的严格防疫政策,将给本国经济以及世界经济都造成严重负担。
德语媒体:“台湾是新的西柏林”
来自德国的欧盟保守党政治家提出了“台湾是新的西柏林”的说法,他具体是什么意思呢?看似迅速走出了第一波新冠疫情,在经济上交出高分答卷的中国,未来路在何方?这些都是德媒关注的话题。
不再被“卡脖子”?中国芯片销售再超台湾
芯片作为此轮中美大国角力中的一个重要筹码,已经成为全球制造业的命脉。美国行业机构最新发布的调查显示,曾经在芯片供应上被“卡脖子”的中国,如今已经超过台湾,虎视全球第二。
客座评论:一切为了二十大 - 2022年中国经济展望
中国经济今年走向如何,这不仅关系到中共的命运,也关系到整个世界经济的局势。一个以经济成果为唯一合法性基础的威权政府,当然不能跟西方的市场经济的经济政策一视同仁。为此,旅德政治学者张俊华认为有必要透视一下今年中共可能在经济方面的一些措施。
德语媒体:中国的“冒险之路”
在中国“清零”防疫政策下,如果奥密克戎变种流行导致大面积封城,会给世界经济造成怎样的影响?春节临近,中国经济在虎年能否像习近平在达沃斯论坛上所说的那样“如虎添翼、虎虎生威”?
习近平对中国经济发展前景充满信心
虽然经济成长预期被下调,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仍对发展前景充满信心。奥密克戎对中国将产生怎样的影响,是目前人们最关心的问题。
中国2021GDP成长率8.1% 贸易顺差创新高
中国国家统计局17日公布2021全年GDP数据,相比去年增长8.1%,赢过外界预期的8%。中国外需势头强,贸易顺差创新高,但与此同时,中国内需的疲弱也减缓了经济复苏的速度。
达沃斯在线论坛的五大看点
在下周的达沃斯在线论坛上,习近平将如何展示中国的全球野心?福奇将对新冠疫情发表什么意见?比尔·盖茨和克里又将怎样讨论气候问题?
中国GDP:2021估计增加8% 2022预将大幅放缓
在预计中国下周将公布经济成绩单之前,多方估计2021年中国GDP年增长可达8%,为十年来最高,但是去年下半年以来中国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
去年中国外贸总额创新高 今年增长压力大
随着去年各国在新冠疫情管制中有所放宽,全球的货物需求量激增,这也带动了2021年中国出口量大幅增长。中国海关总署14日发布数据显示,2021年,以美元计价,中国货物贸易进出口规模首次突破6万亿美元,创下历史新高。
民调:近60%立陶宛人不支持政府对台政策
一份由立陶宛政府委托私人公司制作的民意调查显示,将近60%的人消极看待其政府选择强化对台关系的作法。尽管如此,立陶宛政府没有计划改变对华政策方向。
保5无望? 高盛下调中国GDP增长预测
据传中国当局想在3月份的两会上宣布2022年至少5%的增长预测,但现在疫情遍地开花,加上严格的清零政策,有机会达到这个水平吗?
面对防疫马拉松 中国“清零政策”能赢到终点吗?
经济冲击丶生活停滞丶就医困难等因“清零政策”而引发的种种现象使中国内外都出现对“清零政策”的疑虑,更担心“弊大于利”的时刻恐将到来,中国对新冠的“零容忍”还能撑多久呢?
深陷经济危机 斯里兰卡寻求重组中国债务
斯里兰卡总统1月9日对来访的中国外长表示,希望中方允许债务重组,提供优惠贷款,以缓解这个南亚岛国的严重经济危机。斯里兰卡在中国“一带一路”项目中具有重要地位,同时也是中印两国地缘战略的争夺焦点。
印尼审查煤炭出口禁令 中国经济报复澳大利亚会喊停?
世界上最大的煤炭用户和进口国中国在去年提高国内产量以避免燃料短缺,现在最大的供应国印尼2022元旦颁布1个月的出口禁令,对中国这个最大买家的影响有多少?
北京外交经贸施压 立陶宛陷“台湾”困局
立陶宛遭北京外交降级后,与中国供应链有关的企业持续受压。美国近日拉盟友持续公开声援,立陶宛也持续向欧盟喊话。但这个同时,立陶宛国内的政治与民意也悄悄出现了变化。
RCEP正式生效 中国与亚太多国调低关税
在经历了十余年的谈判后,中国、日本、韩国、新西兰、澳大利亚以及东盟十国的《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1月1日正式生效。这也是全球迄今为止覆盖人口最多的一项自贸协定。
许家印不许恒大“躺平” 奋力提高交付数量
顶着3000多亿债务,深陷危机的恒大终于在危机之年的最后一刻交上了一份多少能安抚市场和投资人的答卷,月内交楼39000套,但这远远不意味着它的危机已经过去。
2022年全球经济面临的五大威胁
2021年全球经济复苏在一波又一波的疫情中颠簸前行。新的变种病毒、供应链短缺、严重的通货膨胀以及有可能放缓的中国经济增长都有可能阻碍明年全球经济进一步复苏的变数。
为支持实体活力,中国央行降准后再降息
鉴于目前的困境,以及预期明年经济发展将出现重压,中国央行在刚刚降准之后又宣布降息。
客座评论: 从2022年开始,中国要真正过苦日子
稳,稳,稳!这是中共最近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即将到来的2022年经济工作向外界发出的明确信号。政论家邓聿文认为,这说明北京当局充分意识到,中国崛起的战略红利释放完毕,从2022年开始,中国将真正进入最困难的时期,未来的挑战会更艰巨。
“我们没那么依赖中国”
欧洲议会德国绿党籍议员包瑞翰对德国之声表示,在中国对立陶宛的经济制裁争端中,欧盟绝对不能胆怯。他也直言,德国在经济上并没有人们声称的那么依赖中国。
2021年中国这些行业最不好过
中国经济在新冠疫情下走过了第二年。除了疫情困扰、全球供应链出问题,中国政府还对一些产业进行大力监管、整治、甚至变相取缔。过去一年哪些行业苦不堪言?
德语媒体:德国的中国难题
九月份的联邦大选中,对华政策曾是重要选战议题之一。反对党批评默克尔政府出于经济利益,对北京一味姑息迁就。
布林肯出访东南亚 寻求合作对抗中国
美国国务卿布林肯上任以来首次出访东南亚国家。东南亚已成为美国和中国这两个世界最大经济体之间的战略战场。去年东盟成为中国最大贸易伙伴,而中国则连续12年保持东盟第一大贸易伙伴地位。
媒体:中国前财长批经济数据不能反映负面变化
中国经济统计数据是否存在“报喜不报忧”的问题?据彭博社报道,前财政部长楼继伟日前的一次活动上表示,目前中国经济所面临的负面变化,都无法在统计数据中得到体现。
土耳其经济搞“中国模式”能行吗?
土耳其货币里拉一路贬值,与该国总统埃尔多安的经济政策不无关系。埃尔多安想效法中国的汇率政策,但专家认为,这条路走不通。
立陶宛重回中国海关系统 欧盟欲推贸易保护措施
路透社报道,立陶宛目前已重新回到中国的电子报关系统,但仍旧面临遭延长的海关手续。同时,欧盟也预计推出新的贸易保护措施,打击非欧盟国家对该集团任何成员施加不当压力。
11月中国进口大增 德国不是获益者
中国官方最新发布的贸易数据显示,11月中国进出口贸易额继续以两位数的幅度增加,尤其进口增幅远超预期。但德国企业未能从中明显获益。
中老铁路通车 有憧憬也有担忧
连接昆明和万象的中老铁路在12月3日通车。该铁路为促进区域互联、振兴老挝经济带来希望。不过也有专家质疑,这项工程是否真能给广袤的老挝农村地区带来好处,同时也存在针对老挝债务等问题的担忧。
德国央行:中国楼市若深度衰退德国也遭殃
恒大集团的财务困境在德国也引发担忧。德国央行在11月的月度报告中警告说,如果中国房地产出现严重危机,那么德国经济也将受到明显影响。
中国十月经济情况好于预期
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周一(11月15日)公布的统计数字,10 月份,中国制造业和零售业情况好于预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了 4.9%。
习近平和拜登 究竟能谈些什么?
美国总统拜登即将与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举行虚拟峰会,时间定在美国时间11月15日晚上、中国时间16日上午。在中美关系毫无缓和迹象的大背景下,两人究竟能谈些什么呢?
APEC会议:全球各国领导人的“年终总结”
这是全球各国领导人本年度的最后一次齐聚。在最新举行的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领导人线上会议期间,各国领导人都发表了对当前世界时局的分析和展望。习近平在会上发出警告称:亚太地区绝不能回到冷战时期的紧张局势中去。
通过收税调节房价 中国楼市何去何从?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近期提出要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在这个背景下,房产税的推出进入倒计时。不过该举措极具争议,一位曾经在中国生活了10年的德国专家对此也颇有体会。
“德国不能成为中美之间的‘皮球’”
谈及中国的人权问题,新上任的德国经济亚太委员会(APA)主席博乐仁(Roland Busch)明确表示这是政治问题,不应该转嫁给经济界。面对被置之高阁的欧中全面投资协议,博乐仁的态度与默克尔完全一致。
美联储忧恒大危机影响美国
虽然中国恒大集团10月底宣布陆续复工,但恒大债务持续影响投资者的情绪,动摇中国庞大的房地产市场。现在美国发出警告,指这样的压力可能会蔓延至全球,并影响美国。
中国外贸保持强劲 10月顺差创纪录
尽管面临电力短缺和疫情抬头,中国10月份外贸仍继续保持强劲。据中国海关总署11月7日发布的数据,今年前10个月,中国外贸进出口总值突破30万亿元,同比增长22.2%,比2019年同期增长23.4%。
墙外文摘:恒大债务是更大经济危机的前奏
有评论认为,中国制造了一个巨大的房地产泡沫掩盖了更深层的失衡,很难想象这一切会有美好的结局。房地产巨头恒大的债务问题只是一场更广泛经济危机的前奏。
专访:负面消息不断,中国经济值得担忧吗?
有关中国经济的负面新闻频频登上头条,中国经济态势与前景已到了令人担忧的地步吗?本台记者采访了德国基尔世界经济研究所高级研究员、来自台湾的刘宛鑫(Wan-Hsin Liu)博士。
德语媒体:中东欧向台湾敞开门户
一些中东欧国家明显加强了同台湾的互动,这在某种程度上,也反映出该地区对北京经济扩张政策的不满和失望。
德语媒体:中国的问题不是经济增长
低于预期的中国第三季GDP4.9%的增长引起了德媒关注。《法兰克福汇报》认为,中国的经济增速很快就会再次上升,但中国的共同富裕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仍将是一个梦想。《南德意志报》则指出,由于经济增长放缓,电力不足,北京暂时把气候目标扔到一边。
中国第三季GDP4.9%低于预期 恒大成隐忧
在限电限产及恒大债务风暴等多重危机下,中国经济增长也受影响。中国国家统计局公布,中国第三季GDP年比成长率为4.9%,比路透社综合43间机构预期的5.2%来得低。
七张图看一周大事
这一周,习近平和默克尔进行了告别通话。中国女性航天员成功进入太空,将创造多个“第一”。恒大的危机继续愈演愈烈。俄罗斯总统普京针对中国统一台湾发出了惊人表态。
德语媒体:依赖中国 依赖台湾 德企还有救吗?
《法兰克福汇报》担忧地指出,疫情期间,德国经济对中国市场的依赖度进一步增强了,而在中美之间保持中立也绝非易事。《商报》则担心,一旦台海发生战事,高度依赖台湾芯片产业的欧洲企业将会受到重创。
德语媒体:恒大危机并非灾难
房地产巨头恒大集团的财务危机,依然是德语报刊关注的焦点。德国《商报》认为,中国房地产市场将经历一个痛苦但绝对必要的整顿过程。奥地利《新闻报》指出,恒大危机不会演变成雷曼兄弟破产那样的灾难性事件。
专家:澳煤进入中国并非是松绑对澳大利亚经济制裁
大约一百万吨澳大利亚煤炭在中国保税区获得清关。澳大利亚专家认为,少量进口澳大利亚煤矿只是为了缓解中国用煤紧张,对澳经济制裁并未松绑。
前一页面
第21 页,共41 页
下一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