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need to enable JavaScript to run this app.
跳转至内容
跳转至主菜单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最新视频
地区
中国
德国
台湾
欧洲
香港
亚洲
主题
人权
新闻自由
法治国家
气候环境
分类
政治
经济
文化
科技创新
焦点
习近平
俄罗斯入侵乌克兰
第二次世界大战
最新视频
电视直播节目
繁
广告
图像来源: picture-alliance/dpa/W. Hong
专题报道:中国经济何处去?
中国经济告别两位数增长,而产能过剩、出口不振、汇率波动、股市地产震荡等诸多问题也一一浮上台面。“全球经济火车头”是否动力不再?“世界工厂”如何实现转型?
跳转至下一栏 所有相关主题内容
所有相关主题内容
二十大开幕之际 中国官媒再挺清零政策
在外界纷纷猜测中共二十大过后,中国可能会放松严苛的新冠管控措施,重新向世界打开国门的同时,官媒《人民日报》近日的一篇文章浇灭很多人的希望。
专访黎安友:习近平是一个控制狂
中共即将于10月16日召开20大,而在各界预期习近平将获得第三任之际,美国著名汉学家黎安友(Andrew Nathan)告诉德国之声,即便面对多种内忧之际,习近平的政权应能挺过任何潜在内部风险。
客座评论:中国房地产还救得起吗?
房地产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是中国人和中国经济的底气。无论是民众的财富,还是经济增长,房地产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但客座评论员邓聿文指出,面对如今中国房地产业的低靡,政府的刺激措施为时已晚。
德语媒体:和中国做生意宛如卖国
《图片报》猛烈抨击德国租车公司Sixt采购10万辆比亚迪电动车的行为违背德国利益和西方价值观,《南德意志报》则感叹德国经济依赖俄罗斯廉价能源与中国巨大市场、高效供应链的成功模式走到了尽头,但是昂贵总归好过不安全。
中美对决:中国经济真的可以赶超美国吗?
虽然中国经济增速放缓,但是中国的专家学者们还是坚信,到2030年前中国一定会取代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不过外国专家对这一预测表示怀疑。而且即便中国GDP赶超美国,可能赢的也只是面子。
二十大前 中国经济继续压力山大
当世界上其他国家正在努力与病毒共存时,中国仍继续其新冠病毒动态清零政策。这些对企业的生存带来了许多限制。中国经济超越美国,变得更加遥远,甚至不可及。
专访:同中国打交道将很困难,包括经济上
德中建交50年后的今天,双方关系目前处于什么样的状态,德国总理肖尔茨为何迟迟没有访问中国?德国今后将对中国采取何种路线,如何处理棘手的台湾问题?本台记者采访了柏林科学与政治基金会(SWP)中国问题专家Angela Stanzel博士。
德语媒体:黑箱里的政变谣言
德语媒体也关注到了日前社交媒体上有关习近平被“软禁”的谣言和猜测。德国柏林出版的《日报》指出,这些“疯狂猜测表明外部世界现在对中国的权力机构知之甚少”。
世银再下调增长数据 中国经济面临历史性下滑
一份由世界银行发布的最新报告称,东亚、太平洋地区多数发展中的国家经济已渐从新冠疫情的影响中恢复,但中国由于实施强硬的防疫手段,经济仍持续受到打击。
俄明年推出数字卢布 将用于与中国的相互结算
为降低西方制裁带来的限制与影响,俄罗斯议员26日表示,该国预计明年初推出数字卢布,并计画与中国用该货币相互结算。该议员称,若其他国家开始使用该货币,将可有效结束美国金融霸权。
中国烂尾楼房主的“占领行动”
如果说以前让中国买房者焦虑的问题是居高不下的房价和小区的服务配套质量,那现在的主要焦虑就只有一个:不要烂尾。在经济下行的巨大压力下,摊上烂尾楼的购房者,用自己的方式,向政府和房开商施压。
客座评论:如果中西脱钩,经济将会如何?
最近欧洲、尤其是德国也开始讨论和中国经济脱钩的可能性。经济铁幕当然不会即刻落下,但是未雨绸缪,吃瓜群众还是应该想一想:如果真的中西方经济全面脱钩,我们的生活将会如何改变?
德语媒体:德国用什么来摆脱对华依赖?
《法兰克福汇报》指出,如果强行和中国经济脱钩,至少在短期会给风雨飘摇的德国经济造成难以承受之痛。自民党副主席在《时代周报》的一篇客席评论则指出,要想摆脱对华依赖,德国以及欧洲还有很多准备工作要做。
欧企担心中国生意损害企业形象
欧盟驻中国商会9月21日最新公布的报告指出,受到清零防疫、意识形态挂帅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中国对外国企业投资建厂的吸引能力正在减弱。以往对中国趋之若鹜的欧洲企业,如今正忙着为其中国业务止损。
五年内,中国富翁人数将翻番
一项调研显示,尽管中国政府发起了缩小贫富差距的号召,但截至2026年,中国的百万富翁人数仍会翻番。
德语媒体:比依赖中国更为严峻的问题
奥地利《标准报》认为,欧洲经济要想摆脱对中国的依赖,首先需要练好内功。德国《商报》则认为,相比依赖中国,德国企业越来越不敌中国竞争对手才是更为严重的问题。
中国8月经济小幅回暖 房地产拖累增长
根据周五公布的官方数据,中国消费者支出及工业生产在八月份小幅回升但仍疲弱。分析人士警告,中国为抗击新冠多次封城使经济变得脆弱易受影响,疫情及房地产危机仍是拖累。
德国经济界:与中国市场全面脱钩不符合德国利益
德国经济部长近日证实对华更为强硬的路线正在转化为实际的政策措施。德国经济亚太委员会(APA) 主席施特拉克批评指出,德国政府反复强调的在经济上与中国全面脱钩不符合德国的利益。
德国经济部长:德国对华贸易政策不再“天真”
德国经济部长哈贝克证实经济部正在制定新的对华贸易政策,确保降低对中国原材料、电池和半导体产品的依赖性。他表示,反对中远海运入股汉堡港“福地”码头,且欧洲不应支持中国有关“一带一路”的倡议。
未来,俄罗斯将沦为中国一个“加油站”而已?
俄罗斯的经济现状究竟如何?尽管受西方制裁,但俄罗斯在能源市场收入颇丰。同时,也有观点认为,莫斯科很快就会耗尽现金,从长期来看,其影响力将大幅下降。
中国要保经济还是要“清零”?
中国经济在反复的防疫封控中备受压力。总理李克强日前再次召集国务院会议,宣布将继续推出措施“稳经济大盘”,并表示要扩大内需、支持房地产市场和平台经济。
德语媒体:德国企业是否应配合脱钩中国?
《法兰克福汇报》赞成欧盟出台针对新疆强迫劳动产品之禁令,但是反对政府将本应自己承担的义务转嫁给企业。德国《资本》杂志则指出,除了巴斯夫、大众汽车等少数企业,大部分德企都已经在主动追求产业链多样化,避免过度依赖中国。
德国联邦经济部酝酿强硬路线降低对中国市场的依赖
德国联邦经济部正制定一揽子措施以降低中国市场对德企吸引力,相关措施包括减少或取消对华投资出口国家担保,停止在华举办推介活动和管理人员培训等等。中国外交部发言人今天回应称:“希望德方能秉持理性务实的对华政策。”
制裁是否重创了俄国经济?经济学家看法不一
尽管受到西方制裁,俄罗斯似乎在能源市场还是赚得盆满钵满。不过,也有观点认为,莫斯科很快就会出现现金荒。
专家:一场雪崩正袭来 德国经济明年现衰退
根据德国世界经济研究所(IfW)的秋季预测报告,由于对能源进口高度依赖,持续高位价格将使德国陷入经济衰退,而全球经济前景也不容乐观。
德语媒体:"自废武功"的中国
世界各国都在走出新冠阴影,社会生活恢复正常之际,中国仍在坚持严苛的清零政策。全民检测、封控管理已经令中国经济陷入危险境地。
为什么德国部分工业界同柏林对华政策唱反调?
德国联邦经济部已经开始筹划改变中国政策的路线,核心信息是:“如果德国企业愿意,可以继续留在中国投资,但不要指望‘麻烦’到来时得到德国纳税人的拯救”。对华经济路线的改变令德国部分工业界感到紧张和不安。
与中国经济战?“这将让德国工业瘫痪”
德国金属和电气行业雇主协会的负责人近日警告说,德国工业在短期内几乎无法改变对中国的依赖,若德国与中国发生经济战,将导致德国工业瘫痪。目前德国夹在中美之间,处境尴尬而危险。
墙外文摘: 台湾如何反制中国无人机侵扰?
连续数日中国大陆无人机飞入台湾金门烈屿。有评论者认为,台湾目前反制低空小型无人机的能力的确不足,或许可以考虑采取软杀、硬杀交互部署的方式,将外岛防区的空域进行划分。
客座评论: 勿在对华政策上重复对俄政策的错误
中俄两国联合举行大规模军演总会发出明确信号。政治学者Jörg Himmelreich认为,在涉及对俄政策上,德国已铸下大错,现在切切不可落入对中国经济产生依赖的陷阱。
德语媒体:改变对华经济政策迫在眉睫
俄罗斯入侵乌克兰之后,德国对俄罗斯天然气的高度依赖令柏林政府陷入尴尬境地。在这种背景下,德国经济对中国市场的高度依赖,也引发了更多的反思。
德语媒体:通胀的幽灵尚未袭击中国经济
德国明镜杂志关注了中国新一轮封城带来的影响,指出这不仅会拖累中国经济,还可能影响全球供应链和德国的圣诞生意。《法兰克福汇报》文章聚焦了中国依然保持较低通胀背后的原因。
中国8月制造业PMI小幅回升 仍低于荣枯线
中国国家统计局8月31日公布的数据显示,8月份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为49.4%,较上月回升0.4个百分点,但仍然低于50%的荣枯线,连续第二个月处于萎缩区间。
德语媒体:Tiktok,北京对抗西方的利器?
随着Tiktok的大规模流行,许多政治人物和媒体纷纷进驻到这个平台。《南德意志报》认为,北京或会利用Tiktok作为对抗西方的武器,只要这种怀疑没被消除,政客媒体就不应在那里开设账户。《商报》则把目光投向德国经济的中国政策。
中国前7月工业企业利润同比下降1.1%
中国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2022年1月至7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同比下降1.1%。
墙外文摘:从司马南到胡锡进——危险的丑态
有评论指出,司马南事件曝露了中国“爱国大V”的丑态:藉倡议反美思想、消费台湾、批判中国资本家,为自己带来丰厚收入。又有评论指出,从历史灾难看,胡锡进及其同党的舆论鼓噪十分危险。
德语媒体:德国到底依赖一个怎样的中国?
《奥格斯堡汇报》认为,鉴于对俄制裁已经让德国承担高昂代价、德中关系比德俄关系紧密得多,因此即便在中国武力攻台时,德国也将无力发动对华制裁。《法兰克福汇报》则担心,一旦中国经济增长乏力,北京就会试图通过攻打台湾来拢聚民心。
极端热浪席卷:干旱限电如何影响中国经济?
极端热浪席卷中国部分地区,川渝成核心灾区,目前两地限电令仍未解除。有分析认为,干旱缺电问题恐令中国经济前景雪上加霜,甚至威胁“世界工厂”地位。目前,中国大小企业、工农业等经济领域受到多少冲击?解除高温警报后能如愿恢复吗?
中国又推出新措施 力求提振经济稳定就业
中国总理李克强周三召集国务院会议,宣布出台一系列新措施,要求稳住"经济大盘"。房地产市场疲软,以及当局的"清零措施",使中国的经济发展和就业市场都面临着严峻考验。
德语媒体:降息能提振中国经济吗?
中国央行周一再次宣布降息,希望以此提振疲软的房地产市场和受到疫情严重冲击的国民经济。不过,多数经济学家都对降息措施的效果持悲观态度。
河南烂尾房项目残局难收
成千上万的烂尾房不仅给房地产危机带来新的打击,也苦了选购预售房的业主。出现购房者集体停贷风波后,政府为了维稳,加大了对开发商和银行的压力。但是许多受害者还是难以走出绝境。
中国于西方是制度性对手 在其它地区是合作伙伴
德国墨卡托中国研究中心最新发布的一份研究报告,描述了8个发展中国家对中国的态度以及它们各自在中美对峙的背景下所持的立场。
热热热!中国多地遭遇高温“烤验”
中国多地天气多日持续高温。中央气象台本周一连续11天发布高温红色预警。高温少雨导致多地干旱严重,中国最大淡水湖鄱阳湖湖体面积不断缩小,一个半月水体面积减少约66%。
拯救楼市? 中国央行再降息
为了刺激经济,应对房地产危机,中国央行周一宣布降息措施。有专家指出,此次降息是释放稳定地产政策的明确信号,然而降息并不能解决房产的根本问题。
这次,中国还能拯救全球经济吗?
在防疫“清零”政策和房地产市场降温冲击中国经济的背景下,中国央行本周宣布降息以刺激需求。中国经济遇到的问题将影响全球增长,但也可能有助于冷却通胀。
德国经济研究所:德企在华业务在错误的道路上策马扬鞭
尽管有关让德国经济减小对中国市场依赖性的讨论不断,但是今年上半年德国经济依赖中国市场的发展趋势却在进一步加深。德国经济学者警告,必须避免在中国的业务出现“大到不能倒”的局面。
中国免除非洲23笔债务 网民纷纷吐糟
中国表示将免除非洲17国23笔截至去年年底对华到期无息贷款债务。在中国经济受严苛防疫政策拖累的背景下,这个消息引发大量网民讨伐。有人嘲讽道“对外施以援手,对内重拳出击”。
德语媒体: 习近平可能不得不在二十大做出一些让步
《新苏黎世报》周四的一篇评论分析可能在今秋迎来第三个任期的习近平的当下处境,称目前中国不断尖锐的经济问题不会危及、但可能“明显削弱”习近平的地位;《法兰克福汇报》则聚焦“中国芯”话题。
德语媒体:清零政策阻遏经济发展
中国官方本周公布的多项经济指标均低于预期,种种迹象显示,政府给定的5.5%增幅年度目标,已经变得愈加渺茫。而清零政策和房地产行业的危机则是造成中国经济放缓的主要原因。
中国测量船远望5号停靠斯里兰卡港口
尽管有印度方面的安全担忧,中国第三代航天远洋测量船远望5号依旧获准在斯里兰卡汉班托塔港停靠。这也显示出斯里兰卡目前陷入的窘境:这个深陷债务危机的国家不但需要印度的帮助,同时也急需中国的援助。
前一页面
第17 页,共41 页
下一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