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need to enable JavaScript to run this app.
跳转至内容
跳转至主菜单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最新视频
地区
中国
德国
台湾
欧洲
香港
亚洲
主题
人权
新闻自由
法治国家
气候环境
分类
政治
经济
文化
科技创新
焦点
习近平
俄罗斯入侵乌克兰
第二次世界大战
最新视频
电视直播节目
繁
广告
图像来源: picture-alliance/dpa/W. Hong
专题报道:中国经济何处去?
中国经济告别两位数增长,而产能过剩、出口不振、汇率波动、股市地产震荡等诸多问题也一一浮上台面。“全球经济火车头”是否动力不再?“世界工厂”如何实现转型?
跳转至下一栏 所有相关主题内容
所有相关主题内容
德经济部文件提及中国或在2027年前攻台
德国经济部一份内部文件显示,中国可能会在2027年前发动对台攻势。因此德国现在就应开始减少对华经济依赖的程度,以免届时受到中国的胁迫。但德国经济界对这份尚未出台的文件提出严厉批评。
中国制造业PMI指数继续下滑
无休无止的停摆和封控,对中国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日趋明显。中国官方周三发布的采购经理指数已经降至48点,这是今年四月以来的最低水平。
古巴领导人访华 中国向古巴捐款1亿美元
古巴政府官员表示,将从中国获得约1亿美元的捐款,以帮助古巴度过经济危机,双方也正在协调重组债务方案。
德语媒体:不惜代价遏制中国的美国
《商报》刊评指出,为了孤立中国,美国不惜得罪欧洲盟友,这一点必须引起欧盟重视。《标准报》的客席评论则认为,美国针对中国的一系列措施其实并非为了所谓的国家安全,而是为了尽量多维持几年全球经济主导权。
疫情反弹、开放无望 严格防疫引民怨
在公布优化防疫措施“二十条”后不久,中国疫情升温,单日新增病例突破3万,多地迅速升级防疫措施。新疆乌鲁木齐一高层住宅火灾引起热议,有民众质疑封控延误消防车救援。法国驻华大使馆和欧盟商会则公开喊话呼吁合理防疫。
野村证券下调中国经济增长预期至2.8%
中国新冠新增感染数字不断飙升,封城或区域封城导致民众生活难以为继,工业生产直线下滑。有经济机构再度下调对中国的经济预期。
德语媒体: 减少对华依赖 企业义不容辞
至迟从俄乌战争爆发以及德国陷入能源危机之后,德国朝野就开始了如何减少对华经济依赖问题的讨论。但毕竟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也是德国最大的贸易伙伴,德国政府和企业在如何减少对华依赖的问题上,观点并不一致。
撑不到解封 中国许多企业无以为继
中国或将于明年结束严格的清零政策重新开放,但对许多企业而言,能不能熬过今年的寒冬仍是问题。
若“武统”台湾 中国会付出怎样高昂的代价?
台海紧张局势的背景之下,北京会否、何时武统台湾也成了外界热议的话题。美国智库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CSIS)发布的一份最新报告指出,中国武统台湾,即便成功,也将会是一个大伤元气、得不偿失的“惨胜”。
时隔近半年中国再度新增一例新冠肺炎死亡病例
本周日,中国官方通报了近半年来第一例新冠肺炎死亡病例。在过去24小时内,中国官方登记的全国新增感染者病例为24215例,其中绝大部分人是无症状感染者。
德国经济界究竟怎样对中国定位?
第17届德国经济亚太会议11月13日在新加坡举行,对中国的定位是会议的焦点议题。德国经济部长哈贝克在会上再次强调减少对中国的依赖是何等重要。德国经济界高管对此表示赞同,但也指出,供应链和销售市场多样化的形成需要10年、20年的时间。
李克强:中国经济呈回稳向上态势
正在柬埔寨出席东盟峰会的中国总理李克强,周六在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格奥尔基耶娃会晤时表示,中国政府的稳经济措施已经止住了下滑势头。他还强调,中国没有在全球通货膨胀率高企期间大肆购买能源和粮食,这是对全世界的贡献。
德国经济部长:面对中国要“更加谨慎”
德国经济部长哈贝克对德国之声表示,德国需要使其在亚洲的商业利益多样化,以减少对中国的依赖。乌克兰战争证明了多元化的必要性。
远离俄罗斯和中国:德国寻找新的商业伙伴
德国希望摆脱对于单一国家的经济依赖,为了让经济更加“多样化”,德国政府除了与志同道合的友好国家做生意,也开始计画和“非民主国家”建立更紧密的合作关系。
经济学家:中国最快明年4月结束清零
中国周五宣布放宽新冠限制措施,但部分地区仍因确诊人数上升收紧防疫限制。经济学家预测,中国可能在明年第二季重新开放,最晚则要等到2024年。
美财长访问印度:推动伙伴合作 减少经济依赖
正在访问印度的美国财政部长耶伦表示,必须推动可信赖伙伴间的经济一体化进程,以减少对单一国家的经济依赖。
中国超级富豪因经济增长放缓而财富暴跌
由于受到俄乌战争、中国政府疫情清零政策以及内地和香港股市下跌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中国超级富豪今年的财富出现20多年来最大跌幅。今年被列入胡润百富榜的企业家只有1305人,比去年下降11%。
中国10月出口大幅下降 进口呈负增长
中国10月份出口同比下降0.3%,远逊于经济分析师的预期,为2020年5月以来的最差表现。分析认为,其原因之一在于中国严格的“动态清零”防疫政策。
德国民调:不足一成民众认为中国可信
德国总理此次中国之行是次艰难的旅程,这一点多数德国人心里也很清楚。民众对德中关系的关注度,也明显高于以往。
德语媒体:德国需要对华战略
习近平治下的中国已经不再是过去四十年实行改革开放的中国,而已经是对内实行高压,对外炫耀武力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这种背景下,德国总理肖尔茨今天开始的中国之行,自然也在德国国内引起了激烈的讨论。
为保"国家安全" 加拿大要求中资撤出稀土企业
周三,加拿大以"国家安全"为由,责令三家中国公司撤出在加拿大稀土公司的股份。五天前,加拿大政府出台新规定,除特殊情况外,外国国有企业不得参股加拿大稀土公司。
评论:肖尔茨荆棘密布的北京一日游
中国是竞争对手,抑或是制度敌手?肖尔茨本次北京之行,必须要在这两者之间找到平衡。德国之声评论员 Matthias von Hein认为,面对习近平治下的中国,德国既不能过于幼稚...
德语媒体:肖尔茨去中国到底对不对?
德国总理肖尔茨本周五即将前往北京,进行他上任以来首次对华工作访问。德语媒体数日来发表大量评论激辩肖尔茨访华究竟是在向北京下跪,还是在为德国摆脱依赖争取时间?亲密接触
德语媒体:假如同中国发生贸易战,政府将不提供援救
德国总理肖尔茨访华前,媒体持续讨论怎样构建新形势下的德中关系,热度不减。另外,饱受争议的中梵协定不久前再被延长两年,也成为媒体关注的话题。
欧盟商会:中国参股汉堡港利于德国经济
欧盟商会主席伍德克就中资入股汉堡港表态,他认为这会给德国经济带来益处。与此同时,就在德国总理肖尔茨访华前夕,德国社民党主席克林拜尔发出警告,称不要让中国参与到涉及德国和欧洲安全的领域。
德语媒体:中国希望默克尔回来
《南德意志报》刊登评论称,中国人想念默克尔,他们也希望德国总理肖尔茨能“继续执行其前任的商业友好政策”。 《奥格斯堡汇报》认为,肖尔茨正在延续默克尔的对华政策,但却是以一种胆怯的讨好姿态。
德语媒体:草率交易 后患无穷
俄乌战争爆发后,柏林一直在强调减少对专制国家经济依赖的重要性。在此背景下,联邦政府又做出了允许中资企业收购汉堡港部分股权的决定,这一决定立即引起了激烈的讨论。
德媒:政府或批准中资收购德国芯片公司
德国总理肖尔茨即将访华之际,德国《商报》报道称政府有可能批准由中资企业收购一家德国汽车芯片制造商的计划。而就在前不久,肖尔茨顶住巨大压力,促成了中资入股德国汉堡港。
经济数据终见分晓:中国三季度增长高于预期
中国经济第三季度增长回升速度高于预期。但严格的防疫清零措施、房地产市场持续低迷和全球经济衰退的风险正在挑战中国政府推动经济强劲复苏的努力。
特斯拉调降在华汽车售价 分析师忧恐掀价格战
特斯拉周一宣布降低中国市场的Model 3及Model Y售价,调降幅度达9%。分析师预测,2023年中国电动车市场的竞争将更激烈,而特斯拉降价恐掀起价格战。
专访:中国经济转型尚未成功
中共二十大举行之际,面对疫情封控、结构转型、全球局势动荡,中国经济可谓陷入了一个多年未见的困境。德国维尔茨堡大学教授、中国经济问题学者费多丽(Doris Fischer)对德国之声分析了习近平下一个任期内中国经济面对的挑战。
德语媒体:短期牺牲经济 长期独立自主
围绕中资入股汉堡港争议,德语报刊继续密集关注。《汉堡晨邮报》认为,不再仅关注经济增长、而是着眼于降低长期对华依赖,也是德国“时代转折”应有之义。《世界报》则警告,中国大肆收购欧洲港口,是为了离间欧美关系。
中国青年失业率高企 二十大无视危机
周六,中共二十大闭幕,尽管习近平承诺要实现“共同富裕”,但也无法提供走出危机的解决之道。中国的失业率创下新高,尤其是年轻人缺乏好的就业前景。
马斯克:经济衰退大概会到2024年春季
特斯拉执行长马斯克在推特上表示经济衰退的局势可能会持续到2024年春。同时,根据美国媒体报导,马斯克计划在收购推特之后裁掉3/4的员工。
德语媒体:欧中关系正在发生"180度"的转变
俄乌战争带给欧盟最大的教训就是:对专制国家的经济依赖,会令民主国家付出惨重代价。也正因为如此,欧盟目前正在讨论减少对中国依赖程度的可能性,但这一切谈何容易。
报喜不报忧?中国经济前景低迷
防疫清零政策、国际关系紧张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已显而易见。而二十大期间中国推迟发布第三季度经济数据,更让各方专家对中国经济的发展前景表示担忧。
德语媒体:习的中国与习的世界
继毛泽东之后,现年69岁的习近平极有可能成为首位开启第三个任期的中国党和国家领导人。同毛泽东时代不同的是,今天的中国已经发展成为试图重塑世界格局的经济和军事大国。
中国统计局推迟发布第三季度经济增长数据
尽管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今天在二十大会议上表示中国第三季度经济明显回升,但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的信息发布日程表显示,第三季度的经济增长数据将延后发布。
习近平二十大开幕讲话 专家学者怎么看?
专家认为,“安全”是习近平本次最关心的问题,此外他还多次提及“中国特色”的重要性。也有学者发现,本次大会不再强调经济发展和经济改革,反而强调“完整”和“全面”发展。
二十大首日 习近平:台湾问题是中国人自己的事
中共二十大于10月16日上午登场,多位中共元老出席会议。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除了报告过去的成就,也提及中共未来的计划。
客座评论:习近平会组建怎样的经济团队
外界对中共二十大的人事、路线和政策传得纷纷扰扰,但政治学者邓聿文指出,鉴于习近平的连任没有悬念,本次党代会不会有什么太让人惊奇的意外。对习来说,他操心的不会是他的政治路线,而是经济问题。二十大后,如何搞活搞好经济是中共优先处理的课题。
这个经济动荡的国家为何受到欧美和中国的追捧?
南美国家阿根廷正面临严重通胀危机。但另一方面,这个自然资源丰富的国家日益受到美国、欧盟和中国的关注,并将其视为重要的能源、食品和锂资源供应者。
二十大准备就绪 新闻会释放哪些关键信息?
中共二十大自10月16日开始为期七天,二十大新闻发言人15日表示准备工作就绪。本次二十大报告起草组组长第三度由习近平担任,按照往例,担任该职位者都会接任新一届党总书记,与外界猜测习近平将获得第三任期的传言相符。
德语媒体:习近平的自作自受
二十大召开之际,德语媒体给习近平过去10年的经济政策开出了成绩单。《南德意志报》指出,如今中国“消费低迷、房地产危机、贸易战:国家元首习近平在其第三个任期前有很多麻烦。这都是他自作自受。”
增长放缓 复苏乏力 北京即将公布第三季度GDP
北京将在二十大召开期间公布包括第三季度GDP增长率等一系列经济数据。严格的防疫措施,房地产危机拖累等因素,令专家们并不看好增长数据。有专家还表示,中国经济未来十年的增长数字仅会在零至4.5%的间区徘徊。
最新全球财富报告:中高收入阶层80%说中文
根据安联的一份报告,目前全球金融资产正处于继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首次大幅缩水的状态。该报告也指出,过去十年间,中国带动了亚洲的经济增长,使亚洲富裕程度超越了欧洲,全球中、高收入阶层中,有高达八成比例的人说中文。
德语媒体:大权独揽的习近平
十月十六日,中共二十大将在北京召开。一般认为,习近平将打破常规,开启他的第三届中共总书记任期。中国政局今后的发展走向,也受到德语媒体的广泛关注。
IMF下调中国经济增长预期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10月11日下调了对中国经济今明两年的增长预期。IMF指出,严格防疫措施以及房地产危机导致了中国经济降温。全球层面上,俄乌战争、供应链扰动也拉低了各主要经济体的经济增长。
德语媒体: 德国能够摆脱对中国市场的依赖吗?
十一月初,德国总理肖尔茨计划访问中国,这将是他就任总理后的首次访华之行,同时也是新冠疫情爆发后,北京三年来接待的第一位西方政府首脑。
德国与中国——建交50年后渐行渐远
毛泽东与文化大革命;习近平与制度竞争——德中两国50年双边关系便见于其中。经济高速发展下的一对不平等伙伴,相互日渐疏离。
前一页面
第16 页,共41 页
下一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