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need to enable JavaScript to run this app.
跳转至内容
跳转至主菜单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最新视频
地区
中国
德国
台湾
欧洲
香港
亚洲
主题
人权
新闻自由
法治国家
气候环境
分类
政治
经济
文化
科技创新
焦点
习近平
俄罗斯入侵乌克兰
第二次世界大战
最新视频
电视直播节目
繁
广告
图像来源: picture-alliance/dpa/W. Hong
专题报道:中国经济何处去?
中国经济告别两位数增长,而产能过剩、出口不振、汇率波动、股市地产震荡等诸多问题也一一浮上台面。“全球经济火车头”是否动力不再?“世界工厂”如何实现转型?
跳转至下一栏 所有相关主题内容
所有相关主题内容
德语媒体: 中国的繁荣盛世已成过去
德国媒体ntv认为,中国未来不可能重返经济高速增长的荣景,低增长率将成为新常态。德国编辑部网络则指出,受过教育、经历过父权体制黑暗面的年轻女性充满正义感,因此她们敢于站出来争取权益。
中美贸易争端再起 WTO上公开互呛
世贸组织WTO本周五召开的会议上,中国与美国驻世贸代表发生口水战,中方批评美国是“ 单方面恶霸”。美方不甘示弱,称中国采取非法的报复措施。与此同时世贸组织将介入欧盟与中国在立陶宛的贸易争端。
德语媒体: 德国经济继续押宝中国
中国历时三年的"动态清零",一度令许多在华德企叫苦不迭。德国政府也一直在呼吁经济界减少对中国的经济依赖。然而,大众和巴斯夫等一众德国企业似乎并未受到影响,仍在不断加大对华投资的规模。
德语媒体:中国人又回来了
中国放开边境管控之后,来德国招商引资的各类代表团变得越来越多。显然,“与世隔绝”三年之后,中国方面对重新推动德中经济合作热情很高,相比之下,德国方面的兴趣则似乎有所降温。
德国对华经济依赖并非想象的那么严重?
一些德国企业对中国高度依赖,这已经是众所周知的事实。但德国经济总体上,对中国的依赖程度又有多高呢?一些最新的调研得出了令人意外的结论。
德语媒体:人丁不再兴旺的中国
继上世纪六十年代的大饥荒之后,中国首次出现了人口下降的趋势。中国人口结构的急剧变化,不仅对中国崛起构成了前所未有的威胁,其影响也会波及全球。
解决中国人口下降的“灵丹妙药”
上周,中国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60年以来中国人口首次出现了负增长。根据官方数字,中国现在的人口为14.118亿人。由于出生率一再下降,外界预测中国人口总数在未来10年还会进一步减少。而这可能会对北京的经济雄心造成巨大影响。
德财长:德国经济不应突然同中国脱钩
在有关如何定位对华关系的讨论中,德国财政部长林德纳(Christian Lindner )表示,要求德国经济突然改变对华策略的观点是极其错误的。
德语媒体:中国施压澳大利亚政策失败?
中澳关系回暖?《商报》认为,中方对澳大利亚进行经济施压的策略并没有成功,北京不得不意识到,这并不能让澳大利亚采取更有利于中国的政策。另外,中国的人口数十年来首次出现下降也是德媒关注的一个话题。
分析:清零防疫结束了 中国经济会好吗?
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的数字,2022年中国GDP只比上一年增长了3%,远远低于原定的5.5%增长目标。而现在,被广泛认为是造成经济疲软首要原因的动态清零防疫策略,已经被抛弃,那么,中国经济是否有望恢复以往的高增长?
德语媒体:大众汽车和中国市场的“致命婚姻”
德国《经济周刊》发表评论指出,与中国市场陷入“婚姻牢笼”的大众公司必须解放自我,“和自己的危险的伴侣保持距离”。德国《商报》主编发表文章谈论自己对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的印象和感受。他认为,欧洲在越来越激化的美中争霸中该扮演何种角色之类的问题上
对华战略怎么定?德国亚太经济委员会拒脱钩
酝酿已久的德国新对华战略很可能在今年春天出炉。代表德国商界利益的亚太经济委员会日前发声,呼吁政府在对华关系上掌握好平衡,切忌只和价值观相近的国家做生意。
IMF副总裁:中国经济或在一季度后迅速复苏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副总裁吉塔• 戈皮纳特本周三(1月18日)表示,根据目前的新冠感染趋势,中国的经济增长可能从第二季度起大幅反弹。中国欧盟商会主席伍德克认为,放开防疫措施后,中国经济正逐步恢复,问题在于3月即将组成的新一届政府如何刺激经济。
德语媒体:"未富先老"的中国
本周二,中国官方公布统计,2022年中国死亡率首次高于出生率,总人口下降了85万。专家们普遍认为,六十年来中国首次出现人口负增长趋势将对中国的未来发展构成严峻挑战。
菲总统:南中国海争议令人“夜不能寐”
菲律宾总统马科斯18日在世界经济论坛 (WEF) 上表示,南中国海日益紧张的局势正在损害贸易、令他十分紧张。
德语媒体:人口老龄化是中国经济最大的威胁
中国人口数量自1961年来首次出现下降。柏林《日报》发表文章认为,人口变化长期而言是中国崛起最大的威胁。《新苏黎世报》文章认为,去年增长乏力的中国经济今年的复苏也会较为缓慢。
刘鹤达沃斯致辞解读经济政策 强调对外开放
中国国务院副总理刘鹤1月17日在世界经济论坛2023年年会致辞,明确发出了坚持对外开放,扩大对外贸易、吸引外资的信号。在回答有关中国疫情的提问时,他称,"达峰的时间和恢复正常的时间"超出预期,"最近以来生产生活全面恢复正常"。
中国2022年经济增速3% 未达目标
1月17日,中国国家统计局发布报告称,初步核算,2022年全年中国GDP比上一年增长3%。这个数字不到2021年(8.4%)的一半,远低于中国政府提出的5.5%的目标,是除2020年以外,中国经济几十年来最差的表现。
中国经济增长2022年或跌至40年来最低
周二中国将发布去年GDP数据。分析人士认为,在经历了新冠疫情和房地产困境的双重危机之后,中国2022年的经济增长预计将跌至四十年来最低水平。
德语媒体:"中国战略"引发热议
过去几年来,中国的内政外交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因此德国政府认为有必要重新调整对华政策。但拟议中的"中国战略"尚未正式出台,就已经引发了激烈的争论。
俄中贸易互动频繁 去年规模破万亿人民币
中国海关总署宣布,中国去年对俄进出口额达到1.28万亿元人民币,这一数字占中国进出口总值的3%。同时,作为推动能源出口多样化的一部分,俄罗斯去年对中国液化石油出口也有所大增。
客座评论:中国经济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从去年末开始的中国政策的突变,给全球带来很大的影响。以这次突然解封为例,尽管这被理解为一场赌博, 但一个在不太考虑道德问题(譬如老年人的生命安全、农村地区人医疗条件)以及政策一贯性的国家,全党也就很快地、“默默地”把突变作为事实认可了。
德议员团访台称 德须减少对中依赖
德国议员访团在台湾受访时表示,俄乌战争让德国意识到须减少对中依赖。访团并在我们的独家专访中提到,对德国而言,台湾与乌克兰状况不同,避免台海战争是经济议题,不是军事议题。
2023经济恐衰退 世银下修增长预测
世界银行下修2023年的经济增长预测,警告全球经济正在下一次衰退边缘。中国的增长率预测亦因清零政策等限制,进一步调降。
陡然放开导致疫情大爆发 中国经济复苏陷困境
“清零”政策使得中国制造业和航运业陷入困境,但是毫无准备的突然开放让病毒感染人数激增,又让市场消费大幅度萎缩。
2023年,亚洲新兴国家经济何去何从?
对于亚洲地区的许多经济体来说,新的一年可能会历经坎坷,但随着企业开始在中国市场之外寻找多元化投资机会,一些经济体也可能将从中受益。
“多多益善”: 亚洲旅游胜地准备迎接中国游客潮
中国防疫政策大转弯,给亚洲各国重振旅游经济带来了希望。景区经营者们已经为“高朋满座”做好准备,而一些国家的政府则谨慎地实施了限制措施。
客座评论:习近平拿什么去激励企业家
中国当局要想提振民营经济的信心,光靠舆论造势和官员表态是不够的,把马云请回来,把罚款还给阿里巴巴,也许更能起到效果。
“时机不对、姿势不对、方式不对”
凯投宏观的分析师们警告,“中国正在进入新冠疫情最危险的几周”,感染潮将伴随着春节返乡蔓延至全国各地。在这一背景下,针对中国经济发展前景的担忧增加。同时也有质疑放开时机和方式的声音。
IMF总裁:中国2022年经济增长率或低于全球水平
中国新冠感染人数激增,即使迈向边境重启,经济展望仍不乐观。IMF总裁格奥尔基耶娃表示,作为世界经济引擎之一的中国,其去年经济增长可能在40年来首次跌落或低于全球水平。
2022年经济回顾
2022年,全球充斥着巨大的挑战——战争、通胀、能源危机......从经济的角度看,这一年中有那些大事?
墙外文摘:中国疫情危机是否会再次殃及全球?
有评论认为,最近几年防疫乱象,这两周以来疫情大爆发下各方束手无策的状态,以及资讯高度不透明、拒绝和国际社会共用完整资料问题的“加持”,中国出现新的“来者不善”的变异毒株的可能性很高。
客座评论:GDP主义能够重振中国经济吗?
政治评论员邓聿文认为,最好的提振信心的方式,当然是改变之前国进民退的政策取向,重新拥抱资本和私营经济。不过,之前中国政府常用的办法是否还能适用于目前的局面?曾经让中国高速发展了40年的GDP主义,又对中国造成了哪些负面影响?
德语媒体:柏林的中国难题
至迟从俄乌战争爆发之后,德国联邦政府就一直在试图减少德国经济对中国的依赖,然而这一切谈何容易,毕竟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也是德国最重要的贸易伙伴之一。
德语媒体:不再强大的中国更危险
瑞士《新苏黎世报》的一篇客席评论指出,新冠、房产危机、老龄化等多重因素让中国经济尽显疲态,而这有可能促使北京铤而走险攻打台湾。德国《世界报》则批评欧盟新出台的对天然气价格封顶机制反而会让中国变成赢家。
台湾水果出口中国剩1.7% 日本成最大市场
两岸农水产之战近年越演越烈,台湾农委会主委本週表示,台湾生鲜冷藏水果出口过去高度仰赖中国市场,但如今占比跌至1.7%,日本反成最大市场。这是否代表台湾水果已摆脱“中国依赖”?有专家认为,现实仍有挑战。
十一月份中国零售业再度滑坡
疫情限制及房地产危机,对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造成了严重的冲击。官方周四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十一月中国零售业大幅下跌。
中国经济遭重创 在华德企商业信心探底
中国新冠疫情动态清零防控策略不久前刚刚松动,但是其对经济造成的破坏是长远的。据德国商会12月15日发布的最新调研报告,在华德企的商业信心以及中国市场的吸引力在2022年达到历史新低。
德语媒体:"台积电"会变成"美积电"吗?
芯片工业是台湾的支柱产业,在全球占据主导地位。台积电大幅提升在美投资的计划,在台湾岛内引起不安,人们担心,芯片工业一旦流失美国,台湾将失去重要的地缘政治盾牌。
IMF再下调今明两年中国经济增长预测
中国近期放宽防疫政策,经济增长前景却不乐观。10月时,IMF将中国今年经济增长预测下调至3.2%,已是几十年来最低。如今面臨感染率激增的挑战,IMF重申,增长预测进一步下调可能性“很高”。
因呼吁政府放宽防疫限制 广州一女子被警方逾期拘押
十一月底,中国多个城市爆发了大规模示威集会,要求政府取消严苛的"防疫措施"。一周后,中国政府宣布放宽疫情限制,但一些参与过示威集会的人士却遭到了警方的打压。
德语媒体:极权的极限
周三开始,中国大幅度放宽疫情控制,以此宣告了"清零战略"的失败。对于一直在亲自部署亲自指挥中国防疫工作的最高领导人习近平来说,这无疑是一件颜面尽失的事情。
中国芯片提案引反弹 美放宽限制
美国参议员修改了一项对美国政府及其承包商使用中国芯片的提案,在最新版本中放宽部分限制。此前美国商会曾对提案提出反对。
德语媒体: 习近平在铤而走险
"清零政策"在中国引发的抗议浪潮,一方面反映了民间积蓄已久的不满情绪,另一方面也说明,为了维护权力,习近平并不在乎牺牲经济利益。对西方而言,这也是一个危险的发展趋势。
德国经济部: 不会效仿美国禁华为中兴产品
德国经济部表示,不会跟进美国对中国电信设备制造商的禁令,但一份来自德国经济部的战略文件也建议,应禁止专制国家供应商为关键基础设施生产零部件。
恒大深陷财务危机 传暂停量产电动车
路透社报道,恒大因订单不足,已暂停量产旗下唯一电动车款。消息人士透露,恒驰汽车将裁员10%,25%员工停薪留职1至3个月。与此同时,有消息称中国要求四大银行发放离岸贷款,帮助房地产商偿还海外债务。
哈贝克欲给对华战略“换血” 被批“脱离现实”
德国经济部长哈贝克似乎计划告别此前的对华战略,摆脱德国经济对中国的依赖性,收紧对华业务,减少对德中经济项目的政治支持。这一提前被媒体披露的内部文件引发争议,被指“过于片面”、“是意识形态驱动的、无能的中国政策”。
疫情之下 中国经济气喘吁吁
臃肿、僵化的政治体制是否已经对中国的经济构成了阻碍?不少分析人士认为,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目前没有足够多的能够迅捷适应市场变化的企业。
“中国最后的改革者”国际舆论眼中的江泽民
前中国党和国家领导人江泽民去世后,联合国安理会为他默哀一分钟,联合国秘书长给予他高度评价。与此同时,国际媒体纷纷发出关于他生平、功过的文章,称他为“一位实用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位改革者”以及“中国统治圈中独一无二的人物”。
德经济部文件提及中国或在2027年前攻台
德国经济部一份内部文件显示,中国可能会在2027年前发动对台攻势。因此德国现在就应开始减少对华经济依赖的程度,以免届时受到中国的胁迫。但德国经济界对这份尚未出台的文件提出严厉批评。
前一页面
第15 页,共41 页
下一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