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香港媒体报道摘要
2009年12月20日香港《文汇报》就中欧关系发表评论指出:"由于欧洲特有的文化背景、理想主义和意识形态色彩,中欧之间从表面上在一系列意识形态问题上的冲突甚至超过与美国的冲突,但从本质上看,中欧之间却永远不可能成为战略敌人。这主要是基于对中欧双方不同国家盯定位的研判。"
评论写道:"对欧洲来说,大国角逐时代早已过去。欧洲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初逐渐开始融合,及至冷战之后再度转型。到了今天,欧盟及其成员国虽然已不可能而且也无意返回大国角逐的时代,同时未来的欧洲就其政治影响力而言,将与中美不在同一层面之上。但欧洲由于其深厚的文化背景和文明程度,同时欧洲经济和政治整合而导致的'欧洲合众国'现象,决定了未来的欧洲将继续以其二流的政治实力,继续发挥世界一极的重要作用。"
评论写道:"中欧之间的绝大部分冲突,都属于人性和体制间的正常冲突,属于通过互相了解可以沟通的范畴。对正在崛起的中国而言,三足鼎立的格局无疑要较中美"二足鼎立"的格局更为安全和少有风险。而且如上所述,从中欧双方不同的国家发展定位而言,双方未来不可能发生本质的战略冲突。因此,中国有必要在战略上做出对欧洲的适度倾斜,而在一些看似激烈,但却不体现中欧关系战略本质的问题上,做一些策略上的调整。必须看到,欧洲虽然在文化、意识形态上与美国同属西方阵营,但毕竟还是与美国存在很大的不同。如何利用这些不同,在全球层面稀释中美虚幻的两极格局,显得十分重要。"
香港《太阳报》则发表文章称:"朝鲜当局直到明年2月初禁止外国人的入境,同时,朝鲜国防委员长金正日的核心亲信纷纷到访中国。有舆论认为,这可能与金正日近期内可能访华有关。据透露,最近访华的金正日的亲信包括国家安全保卫部首席副部长于东侧、朝鲜军方的实权人--总政治局第1副局长金正觉、本月15日访华的人民保安省保安相朱相成等。这些人士都在负责维护金正日人身安全和体制安全。过去在金正日访华之即,也曾采取禁止外国人入境的措施,以确保移动路线上的安全。正因为如此,本次禁止外国人入境也引发这种推测。"
文章接着写道:"金正日掌权后先后四次(2000年、2001年、2004年、2006年)访问中国,最后一次访华是2006年4月。有评论认为,如果金正日访华,将不会像21世纪初那样把重点放在'改革开放'上,而是放在'体制稳定'方面; 金正日现在最关心的问题是将中国视为安全保障,巩固体制。而从不久前中国总理温家宝和国防部长梁光烈访朝的情况来看,金正日的健康状况至少没有大碍,因此在美朝互动取得较为积极进展的情况下,金正日再度访华并与中国领导人做必要的沟通,也并非没有可能。"
在香港内部局势方面,据《明报》报道,香港公民党15日正式决定继续参与"总辞",最迟于2010年1月辞职,以赶在5月份之前重回议会。《明报》的报道写道:"香港民主党日前否决参与5区总辞后,但同为泛民主派的公民党15日还是敲定不迟于2010年1月中辞职。公民党余若薇坦言,他们理解民主党不参与的忧虑,亦了解办法具争议而高风险;但与其否决方案令政制原地踏步,不如让市民透过票箱表态。该党主席关信基指公投在香港历史从没出现过,形容为'破天荒'及'重要的新历史'"…… 不过,2008年立法会选举论坛上遭社民连黄毓民狙击的公民党毛孟静已表明,不会留在九龙西替拟于九西辞职的黄毓民助选,反而会到九龙东替梁家杰助选。毛孟静强调不是"记仇",只是认为她留在九西替社民连助选,市民会感到很混乱,并建议社民连陶君行可到九西替黄毓民助选。黄毓民则回应说,毛孟静不为他助选也"无紧要"。另外,汤家骅已向党表明会为在新东辞职的梁国雄助选。"
摘编:李华
责编:叶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