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香港媒体报道摘要
2009年7月5日据香港《文汇报》珠三角新闻中心记者报道,广州新电视塔是广州的重点市政工程,关系到2010年亚运会,但因拆迁难度大该工程多次“搁浅”。3日,在近500名防暴警察和城管执法人员的护卫下,拆迁队强行进入尚未搬迁的80多“钉子户”家中,强制执行拆迁计划。此间,因拆迁户情绪激动,一度与执法人员发生冲突。报道写道:
"广州新电视塔拆迁问题已持续多年,因拆迁补偿远远低于周边楼价,居民一直拒绝搬迁,虽陆续有拆迁户与政府达成拆迁协议而搬出,但整个拆迁问题一直未能彻底解决。3日早上6时30分,近500名防暴警察和城管来到拆迁小区,对坚守的拆迁户进行劝说,但无济于事。记者在现场看到,多数住户被执法人员“请”出房屋,部分拒不离开的居民甚至爬上阳台威胁跳楼,但之后被强行抬出。此次行动一直持续到当日下午。"
在中国国内政治方面,刘晓波被逮捕依然是香港媒体关注的问题。香港自由撰稿人刘锐绍在《明报》发表文章,题为《处理意识形态须从宽:从刘晓波事件谈起》,文章写道:
"中国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已取得相当可观的成绩。经济不断起飞,国际地位不断提升,正是循序渐进、稳步进行政治改革的好时机,这也是很多国家由弱到强的经验。但由于思维不同,中国官方再次放慢了政改的步伐,有时还走“跳探戈舞”,前进两步,后退一步,此乃中国经常出现的“内耗”也。"
刘锐绍写道:
"谈到中国的政治改革,笔者没有脱离中国的国情,不会操之过急。但国情怎样判断和理解,就有不同的角度、认知和利害关系的考量了。如从官方的角度看,在这时候“动”刘晓波,相信有三大原因。一,他们认为政府已努力建设国家,不宜也不容出现大的阻力,而刘晓波则“冥顽不灵,搞乱思维,并一而再,再而三地化为行动”,令官方有如利针刺眼。二,中国社会各阶层的“维权运动”日烈,令官方感到形势不稳;去年的“维权事件”超过10万宗,远高于1992年首次有类似统计时的8000多宗。如果这类社会、民生维权事件所引起的不稳定与知识界的思潮不稳定结合起来,将对官方带来更大的冲击。加上东欧曾出现集体签署“宪章”而引致政权下台的例子,而今年又是政治敏感年,中国官方自然更认为要采取行动。三,过去中国对美国和欧洲在人权问题上的指摘,仍然有所避忌,但如今“列强渐弱”,连美国也跑来要求中国在经济上多加协助,所以内地有一种声音认为,不需再顾忌外国尤其是美国的压力了,因而更理直气壮地箝制内地的异见行为。"
刘锐绍接着写道:
"不过,上述3个原因和官方的处理方法,正犯了管治思维和策略上的大忌,因而效果适得其反。第一,官方认为异见声音“搞乱形势和思想”,但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些异见其实可以作为官方的参考、解决和改善问题的方法,巩固管治基础。当年港英政府管治香港时,不断研究左派的攻击内容,并逐步改善民生,同时让这些声音存在,结果令市民对港英政府增加好感,而左派的攻势则愈来愈弱了。……第二,社会和思想不稳定,历来主要有两大原因,一是生活极度贫困,官逼民反;二是经济水平提高,人民要求更高层次的民主自由。目前,中国社会和民生的不稳定,与思想的不稳定也是相辅相成的。但是,关键在于如何处理,而不在于分而治之,更不在于加强打压力度。"
摘编;李华
责编:谢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