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香港媒体报道摘要
2004年10月28日针对鲍威尔访华的意图,香港《明报》本周发表文章,认为鲍威尔在美国大选进入白热化阶段访问中国,明修恢复朝核六方会谈栈道,暗渡挺布什陈仓,无论谈得成谈不成,起码向美国人说明,布什政府跟中国可以有商有量。
社论写道:“今届美国大选跟往年比较,中国没有成为争论的主题,显示两位候选人在对华政策上的分歧不大。…… 美国两党候选人大选辩论中都没有挑起中国话题,首要原因在于美国当前要务是反恐,当中首先关注的是中东地区,美国最担心的是恐怖组织与核子俱乐部的任何国家组成同盟,这才是对美国安全的最大威胁,所以即使中国在某些鹰派政要眼中是“潜在对手”,在美国外交仍以反恐作为主调而没有回复到常态以前,中国还会处于次要地位。”
文章继续写道:“既然中国不是美国的战略敌人,美两党的分歧也不大,中国也就会好好地配合美国的大选:一、不押宝在任何候选人身上;二、不添乱,命令禁止任何官员学者在大选结束前发表对任何候选人的评价,报章也禁止刊登这类文章;三、多买美国货,以免有人挑起民众情绪。”
《明报》的文章最后分析道:“真正值得忧虑的是当选政党在国会成为少数党,多数党在国会会不断挑战总统的对华政策,诸如贸易保护问题和人权等问题又会再次成为争论的话题。如果克里当选,加上新任总统对华政策出现‘学习曲线’问题,对华政策就会出现反复,因为新任总统以及其班子有一个重新制订政策的过程,特别是克里跟石油利益集团和军工集团的关系不如布什密切,就会增添变量,但这也未必不是好事,因为这可能会导致对台湾军售问题会有转圜的余地,也未尝不会改善中美关系。”
《明报》本周还发表社论,告诫中国要警惕石油大鳄炒作中国饿虎论。社论说:“国际石油价格上周被推高至55美元一桶以上,炒家所持的其中一个理由竟然是中国公布的9月份经济增长率高过预期,近一年来西方媒体和国际炒家不断炒作的“中国饿虎论”再次发酵。……能源供应和价格问题正构成中国经济发展的新挑战,却是不可回避的事实。如何应对这一挑战?既高度重视,又不过分夸大,适时对西方媒体与国际炒家的投机炒作展开必要的反击,当是可取之道。 ”
社论说:“对能源价格高企和能源供应紧张所产生的影响,中国政府是不可掉以轻心的。从根本上说,中国要应付这一挑战,无非是从开源与节流两个方面着手。从开源的角度看,积极开辟国外资源,分散风险,促进石油进口多元化,当是目前中国领导层的战略选择。为了减低对中东石油的依赖,“石油外交”目前已成为成为胡温政府对外交往的主要内容。……在节流方面,中国有关当局的空间更为广阔。我们并不希望看到中国政府因噎废食,为了能源问题而采取限制消费的极端措施,实际上,只要中国能使每辆汽车的燃料消耗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准,每年就至少可以节省1000多万吨油。此外,从市场博弈的角度看,为了应对国际炒家利用“中国饿虎论”,培育国内石油期货市场,加大对国际石油期货的投资,改革石油价格形成机制,都是中国有关当局亟需解决的课题。”
本周《信报》刊登专栏作家郑永年的文章,分析中国能源危机与中国外交策略的关系。文章写道:“在和世界融为一体的过程中,中国和世界经济交往的模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早期中国只是希望引入外国资金,利用外资来发展内部经济是国家政策的主线。……更为重要的是,随着外国经济利益进入中国,中国似乎正在失去自己的产业发展自主权。……中国的交通运输业就是很好的一例。从中国本身利益来说,私人汽车本来就不应该成为主导工业。……可惜的是,今天私人汽车已经成为了中国的主导产业。这里难道没有外国经济利益的影响吗?国内的石油需求已经是高居不下,私人汽车业的发展只能促使这种需求的飙升。”
郑永年的文章分析道:“不过,中国的国际战略似乎并未能有效地配合国民经济的这种巨大转型。就石油来说,中国迄今还没有建立一种类似于发达国家如美国和日本的石油储备制度。……中国更没有维持国际石油运输路线安全的能力,这尤其表现在马六甲海峡,绝大多数来自中东和非洲的石油经过马六甲海峡后才进入中国。如果马六甲海峡的安全不保,中国几乎就没有石油安全。”
郑永年最后写道:“这次能源危机一方面显示了中国以往国际战略的不足,另一方面也显示了内外环境的变化对中国国际战略的严峻挑战。很显然,中国领导层还没有心态和经验来调整现成的国际战略。……由于中国和外在世界的高度相互依赖性,中国在这两个方面的需求越来越显著。但是,无论是保护本国的海外经济利益还是从海外获取国内所需要的资源,中国现存的国际战略远远不能胜任。怎么办?这是今后所有中国领导人不得不面对的现实问题。”(报摘:邱震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