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港媒摘要
2012年3月11日香港《苹果日报》本周发表社评,题目是《香港矛盾不能再靠北京摆平》。社评写道:"那些一心指望北京对香港特首选举一锤定音的骑墙派人士,肯定要再次失望了;那些担心中央表态不利自己选情的唐营、梁营人士,肯定要再次偷偷地笑了。主管港澳事务的国家副主席习近平昨日会见港区全国人大代表时,并未公开钦点或暗示特首人选,一番呼吁爱国爱港人士和衷共济、顾全香港长远利益、整体利益的说话,自然是可以各取所需、各自解读。"
社评写道:"随着中共强人政治的结束,中共高层权力斗争多元化、利益多元化,必然向香港辐射、延伸,加剧香港利益集团的矛盾,加剧富商依附本港政治人物的趋势。……即将卸任的中共总书记胡锦涛迄今未能正名'中共第四代领导核心',他和朱镕基、李鹏、温家宝等领导人的子女分别在金融界、工商界、地产界呼风唤雨,形成各自的利益圈,而香港政商名人在北京所拜的码头不同,所得的利益、所接受的指示也各自不同,自然引发香港政商关系、运作的巨变。而曾荫权频频接受富豪款待,也令各利益集团担心'县官不如现管',靠北京不如靠特首,第一次令特首选举真正成为利益集团代理人之战。香港的矛盾、冲突,今后要靠香港的制度、法律去解决,而不可能再靠北京摆平。"
社评最后写道:"这次香港特首选举仍然是北京操控下的小圈子游戏,但北京已不能如过往一样一呼百应,因此不能不摆出一副公平、公正的姿态,习近平在分别会见港区政协委员、人大代表时,都未有倾向性的表态。但是,如果说北京迄今未就特首人选达成共识,未免低估了习近平及其智囊的政治智慧和战斗力。港澳办主任王光亚昨日的表态或多或少泄露了'天机'。他重申,下届行政长官人选的认受度很重要,包括社会的认受度、选委的认受度。时至今日,还有多少人觉得唐英年具社会认受度呢?"
与香港《苹果日报》的激烈评论相比,《明报》的评论似乎要温和一些。《明报》的社评写道:"特首选战进入最后阶段,结合近日主管香港事务的国家副主席习近平会见港澳政协委员、港区人大代表的讲话,和来自北京引述港澳办主任王光亚的报道,显然中央对特首选举发展迄今,已有一定看法。中央对特首人选是否已有倾向,各方阵营可自行研判和解读,我们要指出一点,选战过程虽然出现不少争议之处,但是北京显得比较清醒,特别是对所谓'抹黑行为',王光亚视之为'民主发展进程必经阶段',有阶段性总结经验教训的意味,而且定性准确。看来,中央确实颇为掌握香港事态。然而,我们必须指出,一些丑闻如'僭建门',证据确凿,毋须'抹'也是'黑';什么是抹黑,什么是揭发不当甚至违法行为,必须区分清楚,期望王光亚注意到个中本质不同。"
该报继续写道:"习近平会见港澳政协委员和港区人大代表,虽然讲的都是大原则,不过,不乏环绕特首选举而发。例如会见港澳政协委员时,强调和谐、包容,'兄弟齐心,其利断金',……在会见港区人大代表时,习近平更明确指出,'处理一些矛盾和分歧时,大家应当包容共济,多从香港社会的整体利益和长远角度出发,多为香港的长远发展考虑,而不能只考虑自身的利益,也不能只顾眼前利益'。这段话放在特首选举来检视,既得利益集团抗拒其中一位候选人,已是公开秘密,习近平这番话是否与此有关,以整合建制派,值得注意。"
作者: 李华
责编: 邱璧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