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德国人50年代初在上海
2009年9月28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士兵打着赤脚从亨利希森身边走过。他们几乎未动一枪一炮,就占领了上海城。不到半年,毛泽东便在北京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当年,1949年的秋季,亨利希森刚满19岁,"我有些不妙的感觉,感到无所适从,因为内战打了很长时间,结束后现在革命了!不知道还要发生什么事。开始的几个月能感到情况在改善,偷窃行为没有了,到处干干净净。迫害行为根本没有发生。"
亨利希森是中国内战结束后没有撤走、而是留在上海的不多的几名德国人之一。他的身份是Rostro公司驻上海的代表。该公司是化工业内的经纪公司,业务对象也包括刚刚成立的新政府。那时,印染制服需要的蓝色染料是奇缺物资。战争结束后,人们本来感到宽慰,但很快宽慰就被新生的恐惧所取代。
他说,人人都能看到,50年代初期上海中心地带的人民广场发生的一切:"人民公园里聚集十几万人,然后罪犯也被押过来,或者政治失宠人物。有人问,应该怎样处置他们?这几十万人挥动拳头高喊'杀!'。然后,这些人就被当场枪毙了。在上海的外国人也很害怕。身边发生的这一切,都不会让人感到镇定。我感到害怕。我知道,在朋友熟人圈内,有人被告发了。他们虽然没有像罪犯那样被枪毙,但他们也遭了殃,遭到被下放或者被抄家的命运。这些事在当时是家常便饭。"
亨利希森的父亲是德国人,母亲是一名满族贵族格格。这时的他,越来越感到有必要立即离开这座他成长起来的城市。亨利希森不仅能说普通话,他还能说好几种方言。等了很长时间,直到1955年的圣诞节前,亨利希森才拿到了出境签证。当时唯一可行的长途交通工具是瑞典一艘货轮,"在上海时,食品很不宽裕,所有的东西都是计划供应。我们每人每月只有四两猪肉,四两油,14斤大米。在这条船上,食品非常丰盛,因为那正是圣诞之夜。我一连吃了三顿饭,太好吃了。那是我一生中最美好的夜晚之一。"
亨利希森没有在德国长期生活下去。很快他成了拜耳公司驻日本的总代表。现在,他还经常回上海,也很关心中国的发展变化。提到中国,他认为:"在30、40年代,普通中国人的生命都带有深深的、未间断的战争烙印。中国共产党人给这个国家带来了秩序,但为此付出的代价也特别大。我们看到的结果是,今天拥有13.5亿人口的中国,人民不再担心会挨饿,会死于霍乱或者伤寒,与从前比大部分人受到更好的教育。如果抛开政治色彩或者意识形态,谈到人民的生活如何变化,我感觉,中国人的生活同过去相比发生了很大的改善。我认为,这是一件好事。"
作者:ard / 李鱼
责编:叶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