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1009 G89 China Hong Kong
2009年11月3日走進香港大學的校園,從很遠的地方就能看到耀眼的橙色國殤之柱,如今它已經成為香港大學的一個標誌。被扭曲在一起的人體象徵構成了一個8米高的柱子,提醒人們不要忘記天安門大屠殺的遇難者。柱子旁邊就是通往學生會大樓的台階。在這裡,學生會代表邵文森正在和他的同事們籌劃六‧四二十周年的紀念活動。
"我們發出新聞稿,組織論壇和展覽等各種宣傳活動。 6月4日晚上將舉辦燭光追思晚會,我們將參加這一活動並希望大學生們增加對這一事件的瞭解。"對六‧四紀念活動的規劃屬於學生會的負責范疇。邵文森主管組織校外的活動。他是一個安靜,靦腆的高個子男孩。1989年北京六四民運被血腥鎮壓6周之後,他才在香港出生。
"六四事件發生時,我還沒有出生。但在香港可以看到有關的圖片,電影和報導,給我和我們這一代人留下很深的印象。很多人每年都去維多利亞公園參加燭光紀念活動"文森學的是醫學技術專業。他準備在獲得醫藥學的學士學位之後,致力於為最貧窮國家解決藥品問題,使他們能夠買得起藥。他說,一方面病人因為買不起藥而死亡,與此同時製藥工業卻獲取暴利,這是莫大的恥辱。
文森是一位理想主義者,大學則是他實現其理想的平台。作為學生會的代表,他將大約三分之一的時間投入了學生會的社會工作,他說。很多時候他只能將學習放在第二位:"我首先想幫助那些被忽視的群體。例如,我們已經發起了一個反對歧視愛滋病患者的運動。我們還計劃組織前往雲南省"愛滋病村"的旅行,給那裡的人帶去我們的關懷,增加對當地愛滋病情況的瞭解。中國政府對此始終保持沉默。而我們想知道病人有哪些需求。"
文森屬於香港的新一代。他對1997年前英國對香港的統治沒有任何記憶。如今, 40% 的香港人感覺自己是中國人,只有18%的人認為自己是香港人。尤其是香港的年輕一代更加愛國。香港的學生和北京的學生一樣,視中國奧運健兒為英雄。香港的學校經常組織學生到大陸進行旅遊,同大陸的學生建立聯繫和友誼。
文森認為自己既是香港人也是中國人。但是作為中國人,他並不能對中國的一切全盤接受:"中國在人權方面的做法是錯誤的。在其他一些領域也不夠完善。國家實行的是專制體制,居民必須服從政府。因此,許多中國人沒有人權概念。因此,外國政府和團體對中國的現狀提出批評非常重要,有助於促進中國狀況的改善。作為中國人,我們也應批評政府。對我來說,這並不矛盾。"
文森希望其他同學也多關心人權和民主。他說,大多數人首先希望找到一份好工作,能夠多掙錢。而文森則對香港人的資本主義思想持批評態度。在這個自由經濟貿易城,一切都離不開金錢。根據一項民意調查,購物是人們最喜歡的消遣。但是文森就認為錢對他來說並不是那麼重要:"我並不需要太多的錢。只要能生存就足夠了。對我來說錢只是用來滿足我基本需求的一種手段。"
作者:Marcus Rimmele/李京慧
責編:石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