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need to enable JavaScript to run this app.
跳轉至内容
跳轉至主選單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最新影片
地區
中國
德國
台灣
歐洲
香港
亞洲
主題
人權
新聞自由
法治國家
氣候環境
分類
政治
經濟
文化
科技創新
焦點
習近平
俄羅斯入侵烏克蘭
第二次世界大戰
最新影片
電視直播節目
简
廣告
香港
香港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兩個特別行政區之一,全境由香港島、九龍、新界等3大區域組成,其中香港島是全港的發展核心;地理環境上則由九龍半島等大陸土地、以及263個島嶼構成。
跳轉至下一欄 所有相關主題內容
所有相關主題內容
德語媒體看香港經濟政治前景
為了鞏固在世界經濟中的地位,香港和新加坡正在國際上爭取高級人才移民。德國金融時報觀察了香港和新加坡之間的這場競爭,認為香港在經濟上略勝一籌:
香港市民爭購數位電視 環保組織發出警告
數位高清晰電視轉播技術將從2008年1月1日起正式在香港地區啟動。一些香港市民為了能更好的收看高品質的數字節目爭相購買高清晰超薄液晶電視。但香港環保組織呼籲香港市民在丟棄舊電視時要謹慎小心,應警惕舊電視釋放的毒素給自然環境帶來的嚴重危害。德國之聲記者就此事採訪了香港環保機構的相關人士。
港媒看福田訪華-香港民主派調整策略
本周,日本首相福田康夫訪華成為香港媒體關注中國新聞時的主要焦點。另外,周六,北京全國人大常委會將對香港是否在2017年實行普選進行表決,香港民主派的策略似乎有所調整。德國之聲香港特約記者采編如下。
胡錦濤警告地方諸侯
本周,香港媒體關注的焦點主要有以下幾個:中共總書記胡錦濤警告地方諸侯;中共中宣部實際上剝奪了人民的知情權,也剝奪了中共高層的知情權;北韓正在採取棄核強硬和外交開放的雙重策略。
北京的經濟主導論與香港一拍即合
香港特首曾蔭權上個月剛剛赴北京述職歸來, 今天上午又向北京遞交了關於香港民主改革的施政報告。 報告沒有明確香港實行普選的時間, 但卻表明, 2017年之前不會實行普選。從97年香港回歸以來, 實行普選一直是討論的熱點話題, 而具體的時間表也是一拖再拖。 香港人對此反應各有不同, 民主派深表失望。
一周港媒(零七年十二月八日)
本周,香港媒體關注的焦點主要包括:日本首相福田的對華思路漸露端倪;陳方安生獲選後接到刀片恐嚇;北京目前無意與陳方安生接觸。
一周香港媒體報導(零七年十一月十日)
本周,香港媒體關注中國新聞時政的焦點,主要放在中國總理溫家寶訪問俄羅斯,彭麗媛高調到莫斯科表演,以及十七大後中共中層幹部的調動上。
李柱銘廣受抨擊
本周香港媒體關注的焦點有:香港民主黨立法會議員李柱銘因在呼籲美國在人權問題上給中國壓力而遭到群起圍攻。本周香港親中報紙繼續有攻擊言論出台。另外,在胡錦濤提出兩岸和平協議的建議後,北京與民進黨之間究竟是否存在互動空間,本周的香港媒體對此也有關注。
嫦娥一號升空,沒有高層領導人到場
本周,香港媒體關注的中國問題焦點主要有:「嫦娥一號」順利升空,但為什麼沒有高層領導人到場祝賀?十七大人事的後續發展究竟如何?
香港媒體:十七大進行時,官落誰家
本周,中共十七大正在北京舉行,因此自然成為香港媒體關心的主要焦點。各報均有不同的側重點。
一周香港媒體報導摘要(零七年十月十三日)
本周,香港媒體集中關心打擊焦點就是下周一即將開幕的中共十七大。另外,中紀委在偵破陳良宇案件時,首創「臥底」方法。
台灣防中國入侵香港靠大陸繁榮
周三,台北以閱兵式慶祝「雙十」國慶。陳水扁發表講話,把中國稱為「對世界和平的威脅」。法蘭克福匯報認為,這說明台灣正在加強戰略,防備中國入侵。新蘇黎世報報導了香港的繁榮。德國之聲摘譯如下。
一周港媒
本周,南北韓峰會成為全球媒體關注的焦點。而香港媒體除了關注峰會的議題外,也對峰會的氛圍格外關心。另外,中共十七大召開在即,自然也成為香港媒體關注的焦點之一。
一周港媒(零七年九月二十二日)
本周,香港媒體報導中國新聞時關注的焦點主要有:陳炳德擔任解放軍總參謀長,而前總參謀長梁光烈上將內定接任今年已72歲的曹剛川國防部長職務;福田康夫內閣即將上任,對中日關係將有什麼影響。
香港:經濟形勢大好,政治激情減退
香港回歸中國已經整整十年。儘管在民主道路上邁出了一些小的步伐,但對這個世界上最自由的經濟區來說,實現普選仍然是一個非常遙遠的目標。在5年一次的中國共產黨全國代表大會,即17大召開前夕,港人對未來的香港政治發展有何展望?
一周港媒摘要(2007年9月8日)
本周,香港媒體關注的中國大陸政治新聞主要有以下一些:已故政治局常委黃菊的妻子被調查;江澤民親信、中央警衛局局長由喜貴被免職。
一周港媒(2007年9月2日)
本周,中國大陸政壇爆出一系列醜聞:首先是財政部長金人慶因「個人原因」辭職,然後是剛剛升任解放軍副總參謀長的前駐港部隊司令劉鎮武也遭到調查。另外,中共十七大即將召開,但香港媒體注意到,中共決定召開十七大的程序似乎有黨章規定有所不符。
一周香港媒體報導摘要
本周,香港媒體聚集的焦點是深圳工人舉行罷工並與警方對峙、陳水扁出訪中美洲是否真的「忍辱負重」?美澳日印四國聯盟是否針對中國?
一周港媒
本周,鳳凰衛視在中國大陸受到限制的消息,在香港《亞洲周刊》成為引人注目的消息。同時,中國當局在十七大前對國內報刊進行整頓的消息也成為香港媒體關注焦點。
錫滕森中餐館血案即將開庭五人齊上法庭
震撼德國和世界的錫滕森年餘酒樓凶殺大案終於到了清算的日子了。8月22日,5名越南籍嫌犯將在縣城施塔德法院面臨法庭的審判。在那個血腥的夜晚,7人倒在血泊中,其中有香港裔的老闆夫婦,和香港籍的大廚。德國之聲記者報導如下。
一周香港媒體報導摘要
本周,香港媒體關注的焦點有上海合作組織最近舉行聯合軍事演習。此外,北韓為何突然改變主意,願意舉行南北韓峰會?在香港方面,雖然經濟近年不斷好轉,但港人似乎越來越不快樂。
香港實事評論員邱震海談達爾富爾危機與08奧運會的關係
2008年奧運會進入倒計時狀態,關於是否應該因達爾富爾問題而抵制這次體育盛會的爭論愈演愈烈。香港獨立實事評論員邱震海認為這種想法太過偏激,不會取得實效,但是會給中國政府施壓。
香港關注:陳良宇兒子被捕和上合組織軍演
上海前市委書記陳良宇日前被正式開除中共黨籍,並移送司法機關處理,其兒子也在國外被捕並可能引渡回國,陳良宇精神已陷崩潰。另外,上海合作組織首次聯合軍演,胡錦濤和普丁都將出席,但哈薩克斯坦卻不允許中國軍隊過境,因此解放軍只能繞道一萬多公里進入俄羅斯。德國之聲香港特約記者發來本期香港一周媒體摘要。
香港大學金融研究中心宋敏教授談中國通膨隱患
中國國務院7月19日公佈總體經濟情況,數據顯示中國存在通膨問題。通膨會造成怎樣的影響?政府可能採取哪些遏制措施?本台記者文雨就以上問題採訪香港大學金融研究中心宋敏教授。
金錢刺激下的中國運動員
「2008年8月8日北京奧運開始後,中國的尖端運動員一旦取得獎牌,身價將以黃金來衡量。金錢正在刺激體育明星以及那些目前尚且不為人知的田徑運動員創造最佳成績。」世界報以這段話談起了中國的奧運金牌「119工程」:
港媒:溫家寶遭遇麻煩?
本周,香港媒體關注的焦點主要有:中國總理溫家寶面臨明槍暗箭;中共十七大代表選舉,外交部常務副部長戴秉國名落孫山;「七七事變」七十周年,中日兩國如何站在更高的高度上審視雙邊關係。
"不排除香港2012實現雙普選"
不久前,香港特區政府推出了新的政改幸福綠皮書,新的政改方案設計香港最終實現普選時間表。在香港回歸十周年時,北京曾經暗示,將對香港的權力進行限制。德國之聲駐香港特約記者邱震海對此進行點評。
香港專家分析台灣公投加入聯合國的努力
台灣總統陳水扁在推動以台灣名義加入聯合國的同時,國民黨08年總統候選人馬英九計劃以中華民國的名義加入聯合國。香港中文大學王家英教授分析動機何在。
港媒談七七
七十年前的今天,日軍在盧溝橋挑起事端,標誌著日軍全面侵華戰爭的開始,中國全民族的抗戰也由此拉開序幕。針對「七七事變七十周年紀念」,香港《明報》評論道:
香港年復一年日益中國化
香港回歸十周年是最近幾天德語媒體國際版上的常見題材。波昂出版的總匯報認為,中國中央政府支持香港經濟,保留了英國的司法傳統,但在政治上決不松手:
香港也有憂:新聞自由和民主
10年前英國交還香港主權時,對香港的前途不乏悲觀的預言。但這些預言大多並沒有變成現實:香港並沒有變成共產黨統治下的一個省,在與上海的競爭中也沒有喪失其金融中心的地位,香港人仍享有言論自由。北京做出的維持香港社會制度50年不變的承諾大體上得到了遵守。儘管如此,回顧過去10年的香港,並不都是令人欣喜的變化。下面是德國之聲中文廣播記者撰寫的背景報導。
香港媒體:香港成了中國變革新根據地
香港主權移交中國已經整整十年。到底如何評價十年來香港的「一國兩制」?未來的中國如何更好地善用香港,用好香港?本周的香港媒體對此都有評論。評論對香港十年普遍持肯定態度,對香港的地位有了新的定義。德國之聲香港特約記者發來如下媒體評論選。
當年被江澤民「捧紅」的香港「寶娃娃」:要再訪江主席
2000年10月,一名香港女記者因為連續追問「中央欽定特首」的敏感問題而使得江澤民龍顏大怒。這名香港記者就是有著「新聞之花」、「寶娃娃」美譽的——張寶華。在香港回歸10周年之際,當年被江澤民怒斥問題「too simple,sometimes naive(太無知,有點幼稚)」的前有線電視台美女記者張寶華接受了德國之聲中文網記者的採訪。
香港:英國當年有些虛偽
香港回歸中國10周年之際,新加坡國立大學施雷弗格特教授在接受德國之聲中文部記者採訪時稱讚「一國兩制」是一個成功的模式,而倫敦政府當年曾有某些虛偽表現
一國兩制:「別無選擇,非常成功」
7月1日香港回歸大陸10周年來臨之際,聚光燈已經紛紛就位,特首曾蔭權將再次打理一下他那一絲不苟的領結,畢恭畢敬迎接來自北京的終極首長。回歸10年,在全世界的矚目下,港府匯報交作業,胡錦濤驗收鄧小平留下的一國兩制「試驗田」。
香港的成功「不靠旅遊靠經濟」
10年前的7月1日,香港成為中國的一個特別行政區。在回歸之前人們對香港的前途不乏關注和擔憂。香港的經濟繁榮能否持久下去?共產黨的統治是否會破壞香港金融中心的地位?回歸後的最初幾年,香港的經濟確實遇到過麻煩,不過近年來又恢復了景氣。現在人們關心的問題是,在經濟飛速發展的中國,香港的位置到底在哪裡?
香港好比大陸的情人
時光如白駒過隙,香港回歸一瞬間已經整整十年。香港十年的變化是德語媒體關注的話題。新蘇黎世報認為,「在經濟戰線上,這個前英國殖民地的光輝尤在,但在發展全面民主方面看起來卻不那麼令人高興」:
香港回歸10年大事記
10年之前,英國結束了對香港150多年的殖民統治,香港重新回歸中國。這10年之中,儘管有陽光也有烏雲,但是香港這顆東方之珠依然散發著璀璨的光華。德國之聲中文網將回歸10年以來最具有標誌性和影響力的重大事件整理出來,以饗讀者。
一周港媒(2007年6月24日)
美國助理國務卿希爾日前突然抵達平壤訪問,引起了外界密切關注,也引起香港媒體對其動機的猜疑。另外,台灣軍情機關竟然以犧牲第一線情報人員來為自己推卸責任。本周的香港媒體對此也有報導。
新加坡專家分析香港回歸十周年
新加坡國立大學的施勒福格特教授從政治和經濟角度評估香港回歸後的變化。
香港商人欲收購英超球隊
香港商人楊嘉誠(Carson Yeung)向英超俱樂部伯明翰表達了自己想收購該俱樂部的意向,並且已經派自己的助手抵達伯明翰,考察俱樂部的財政狀況。上賽季,楊嘉誠就曾經希望以1.2億英鎊收購升班馬雷丁,英國媒體還盛傳其曾經試圖收購維岡和謝周三等球隊。這次楊嘉誠可以說是志在必得。德國之聲中文網報導如下:
一周香港媒體報導摘要 (二零零七年六月十六日)
台灣國民黨零八年大選提名人馬英九日前在印度提出兩岸「互不否認」建議,香港媒體對此有所評論。另外,香港回歸中國十年即將到來,究竟如何看待過去十年的「一國兩制」?
一周香港媒體報導-大陸的貪官與香港的清廉
天津市政協主席宋平順可能因捲入貪污案,在接受調查期間疑為自殺身亡的消息,震動了內地政壇。中共高級幹部近年貪污盛行,但剛剛去世的香港銀行家、中共老地下黨員莊世平則是兩袖清風,形成截然反差。對此,本周的香港媒體有詳細的報導和評論。
香港記協主席張炳玲談香港和大陸新聞自由
作為香港記者協會關注中國問題小組召集人,張炳玲在不久前全球支持中國與亞洲民主化大會上就中國大陸新聞自由作了發言。請聽採訪錄音。
香港富商劉鑾雄購波音787作個人專機
*
在中國執教的外國教練
為迎接2008北京奧運,中國除了加緊建設體育場館和基礎設施外,大批聘請的外國教練正在培訓為中國奪取奧運金牌的運動員。每日鏡報介紹了在中國執教的外國教練後寫道:
回歸十年 新聞自由在香港如「溫水煮蛙」
5月14日-16日,全球支持中國和亞洲民主化大會在布魯塞爾舉行。在自由提問中,香港記者協會執行委員張炳玲女士詢問包括歐盟議員巴頓(Batten)等在內的眾多亞洲問題專家:「香港回歸10周年了,你們是否關注過香港的選舉,香港的新聞自由問題?」在座的專家竟然鴉雀無聲……德國之聲中文網報導如下。
一周港媒摘要
本周,香港媒體對中國政治的關注焦點分別是-
楊潔篪更適合中共領導集團
上周五,中國人大常委會任命四名新部長。駐美大使楊潔篪接替李肇星,成為中國新一任外交部長。新德意志報寫道:
一周香港媒體報導摘要
俄羅斯前總統葉利欽的去世引起與中國大陸近在咫尺的香港媒體的密切關注。另外,北韓日前舉行規模盛大的閱兵式,香港媒體對此也有評論。
上一頁
第97 頁,共106 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