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need to enable JavaScript to run this app.
跳轉至内容
跳轉至主選單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最新影片
地區
中國
德國
台灣
歐洲
香港
亞洲
主題
人權
新聞自由
法治國家
氣候環境
分類
政治
經濟
文化
科技創新
焦點
習近平
俄羅斯入侵烏克蘭
第二次世界大戰
最新影片
電視直播節目
简
廣告
香港
香港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兩個特別行政區之一,全境由香港島、九龍、新界等3大區域組成,其中香港島是全港的發展核心;地理環境上則由九龍半島等大陸土地、以及263個島嶼構成。
跳轉至下一欄 所有相關主題內容
所有相關主題內容
香港聲援第四波「中國茉莉花革命」
13日下午,香港部分民主人士到中聯辦外舉行示威活動,聲援第四波"中國茉莉花革命",立法會議員梁國雄譴責當局對民主、維權人士的抓捕,同時呼籲香港最大的民運組織支聯會支持"茉莉花革命"。
一周香港媒體摘要(2011年3月12日)
本周,香港媒體在報導和評論中國大陸新聞時關注的焦點主要有:吳邦國人大報告陳腔出新意;北京當局何以恐懼茉莉花革命?中國大陸公共事件增多,維穩成為焦點。
香港百萬富翁急增 貧富差距擴大
花旗銀行周二公佈的調查報告顯示,去年香港持有超過100萬港元流動資產的成年人,比前年急增四成,達至超過55萬人,創8年來的新高。換言之,在這個擁有7百萬人口的城市裡,每12名港人中有一名是百萬富翁。
香港民主黨:特首遇擊,政府應先反思
香港特首曾蔭權在出席辛亥革命展覽活動時,被一名示威人士猛烈碰撞胸部,導致軟骨組織紅腫。這是曾蔭權上任五年來遭遇到的最嚴重的暴力事件。民主黨主席何俊仁認為,特首高調地去報警是一種政治施壓的行為。
香港吳光正家族入股義大利菲拉格慕集團
香港維權組織呼籲釋放中國茉莉花集會民眾
以散步的方式、在市中心等地點集會,這樣一種被發起者稱為"微笑革命"和"散步運動"的茉莉花行動已經連續兩個周末在中國多個城市出現。政府派出大批警力,多名民眾被帶走。中國維權律師觀察組呼籲釋放集會民眾。
一周香港媒體報導和評論摘要
本周,香港媒體將較大篇幅用於關注埃及和北非發生的動蕩,同時也關注這一動蕩在中國大陸引起的微妙反應。另外,北京市規定外地人在北京購房必須連續五年在當地交稅,成為迄今大陸抑制房價最為嚴厲的措施。德國之聲摘編如下:
中大深圳學院2013年招生
去年年底北京大學在香港招生。近年來在港生北上升學的同時,不少院校也有北上發展的趨勢。香港中文大學與深圳市政府於去年二月簽署合作協議,在深圳市龍崗區設立中大深圳學院,最快在2013年招生。
不少香港年輕畢業生為找工作而整容
一周港媒摘要(2011年2月12日)
本周,香港媒體主要關注以下焦點:台灣軍方調查前陸軍通資處長羅賢哲少將涉嫌當大陸間諜案;大陸遊客為何在港台頻頻惹禍?德國之聲摘編如下:
「臉書」在香港設辦事處
全球最大社交網站「臉書」在香港設立辦事處,爭取亞洲蓬勃發展的網路市場,雖然該網站在中國仍被禁止。這是繼新加坡之後,「臉書」在亞洲地區另開設的一個銷售總部。
"最差春晚"和"埃及禁忌"的背後
過去一周,在歡慶春節的同時,中國大陸卻似乎有幾件事情讓人感到"不爽":一是今年的中央電視台春節晚會被稱為"歷年最差的春晚";二是埃及危機卻在中國大陸的媒體上被嚴重縮小,一些關鍵內容甚至還被屏蔽。
香港一成人頻道烹飪節目以半裸女主持人吸引男性
內地遊客與香港導游打架一案判決
為購物問題而爭執打鬥的香港導游林如蓉和安徽旅客張氏夫婦,涉嫌在公共場所打架,周一(2月7日)在九龍城裁判法院應訊。裁判官判各人罰1000元,簽守行為一年,期間不得犯與暴力及威脅有關的罪行。
香港神父韓大輝獲梵蒂岡重要職位
香港玩具出口量銳減
洋奶粉供不應求 水貨客掃香港貨架
2010年,中國進口奶粉估計約達40萬噸,比前一年增長一倍。在香港的貨架上,品牌奶粉也常常被來自大陸的顧客和"水貨客"搶購一空。
港府駐柏林經貿辦事處3月開幕
香港在歐洲設立的代表處——「香港特區政府駐柏林經濟貿易辦事處」, 將於今年3月21日在柏林正式揭幕。
港媒:王丹赴港受阻有違基本法
本周六,香港支聯會主席司徒華葬禮在香港舉行。此前天安門學運領袖王丹申請到香港出席司徒華悼念儀式,被香港政府正式拒絕,引起香港媒體的密切關注。
香港支聯會主席司徒華葬禮舉行
香港支聯會主席司徒華葬禮周六在香港一家教堂舉行。數百人前往悼念。享年79歲的司徒華曾在天安門事件後幫助民主人士逃離中國大陸。
王丹:一國兩制是騙人的謊言
大陸民運人士王丹與吾爾開希日前申請入境香港,打算參加香港支聯會主席司徒華的追悼活動,但被港府拒絕入境。王丹與吾爾開希在台北召開記者會,表達遺憾、憤怒與不滿,批評香港的"一國兩制"是騙人的謊言。
chi2201 HK Presse
本周,香港媒體在報導中國新聞時關注的焦點主要有:胡錦濤訪美,中美大國互動關係成型,但聯合聲明中仍存在嚴重分歧;中國勞工的集體談判已提上議事日程。
香港商人出巨資競購英國退役航母
chi1401 int Wang Dan
最近,圍繞是否允許六四學運領袖王丹入境香港參加民運前輩司徒華追思會的話題,港府的說法模棱兩可。而與此同時,香港《文匯報》連續刊登文章,以台獨、同性戀等話題指責王丹。德國之聲就此專訪王丹。
香港連續17年排名世界最自由經濟體
香港新民黨成立
由前保安局局長、現立法會議員葉劉淑儀牽頭的新民黨正式成立。成立典禮冠蓋雲集,前政務司司長陳方安生及多名主要政黨代表亦親臨祝賀。
香港傳媒公信力整體下跌
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去年就香港媒體公信力進行了一項調查。結果顯示,香港媒體公信力全面下降,不但跌幅明顯,而且所有新聞機構無一倖免。
"一個時代的結束"香港民運元老司徒華病逝
香港民主運動界最具影響力的一位元老級人物司徒華於當地時間2011年1月2日午間病逝,享年79歲。司徒華曾被中國政府委任為香港基本法起草委員會委員,後因六四事件爆發與中國政府決裂。
香港民主黨元老司徒華患癌症病逝
香港機場禁播"過度性感"宣傳片
北風微博遭封殺
12月20日,德國之聲就"中國GFW網之父方濱興開微博"事採訪中國知名媒體人北風。次日,中國當局以北風接受海外媒體採訪為由,強令三大門戶網站注銷北風的微博帳號。
2010年:香港的妥協、進步和迷茫
2010年對中國而言是相對平常的一年,然而,香港的一些觀察家們卻用「內政大幅倒退,外交一籌莫展」來形容這一年中國的內政外交。對香港而言,這一年卻意味著妥協、進步、迷茫乃至迷失的多重含義。
劉曉波被判監禁一周年:香港再爆抗議遊行
香港牧師獲中國人在羅馬教廷迄今最高職位
香港主教湯漢期望中國異議人士獲釋
香港法院判「非法集會案」支聯會成員無罪
chi1812 HKPresse
本周,香港媒體在報導和評論中國大陸新聞時關注的焦點主要有:在劉曉波獲獎問題上,香港媒體為何還沒有某些大陸媒體勇敢?馬英九稱美國在台灣問題上扮演關鍵角色;政改分歧導致香港民主黨分裂,30人退黨。德國之聲摘編如下:
北大在港招生活動規模創紀錄
為迎合香港學生北上升學的趨勢,北京大學從周三(12月15日)起在香港舉辦了迄今為止最大規模的招生活動。 第一期的招生活動在香港大學舉行,隨後第二期以及第三期分別在香港兩所著名的精英學校舉行。
香港記者在北京採訪被襲
大批駐京媒體記者在上周五(12月10日)前往"結石寶寶之家"的創辦者趙連海居改採訪,香港記者遭毆打。
香港記者抗議同行在京被打
一周香港媒體報導摘要
港媒焦點:中國外交官脅迫瑞典華僑參加反諾貝爾和平獎活動;中國建跨國高鐵反美日韓圍堵;中國國內以妓女為題的政治諷刺,竟出於一15歲少年。
香港禽流感級別由嚴重降為戒備
「只有香港代表中國出席奧斯陸慶典」
諾貝爾和平獎頒獎儀式在即,劉曉波和他在中國的支持者無法前往奧斯陸,香港的反對黨領袖將作為中國的唯一政治家出席。隨著民主化的逐步擴大,香港將作為民主的櫥窗,對大陸起到示範效應。
香港民主派議員將前往奧斯陸參加諾獎頒獎
本年度的諾貝爾和平獎引起的爭議前所未有。獲獎者劉曉波仍在獄中服刑,迄今中國政府阻撓他的家人和朋友出國代為領獎。在中國特別行政區香港,有4位民主派議員將前往奧斯陸參加頒獎典禮。
香港舉行"爭取釋放劉曉波"遊行
在本年度諾貝爾和平獎頒獎日期前的周末,全球多個地方舉行聲援行動,要求中國釋放諾貝爾和平獎得主、獄中作家劉曉波。香港多個團體也配合全球聲援行動,周日下午舉行了遊行示威。
一周香港媒體報導摘要
本周,香港媒體主要聚焦以下幾個問題:中國大陸學者何光滬投書香港《明報》,抗議被禁止離境;香港政改方面通過,各大政黨希冀擴大影響力;陶傑諷刺中國大陸憤青的盲目抵制日貨。德國之聲摘編如下:
大陸客湧向香港掃「便宜」貨
畢加索名畫將在香港拍賣
香港禽流感女患者病情好轉
香港媒體一周要聞
本周,香港媒體在報導和評論中國大陸新聞時關注的焦點主要有:《炎黃春秋》再次遭到當局整肅;劉曉波家人未能出席諾貝爾和平獎頒獎儀式,和平獎證書押後頒發;翁山蘇姬的美麗體現在哪裡?德國之聲摘編如下:
上一頁
第90 頁,共106 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