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need to enable JavaScript to run this app.
跳轉至内容
跳轉至主選單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最新影片
地區
中國
德國
台灣
歐洲
香港
亞洲
主題
人權
新聞自由
法治國家
氣候環境
分類
政治
經濟
文化
科技創新
焦點
習近平
俄羅斯入侵烏克蘭
第二次世界大戰
最新影片
電視直播節目
简
廣告
香港
香港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兩個特別行政區之一,全境由香港島、九龍、新界等3大區域組成,其中香港島是全港的發展核心;地理環境上則由九龍半島等大陸土地、以及263個島嶼構成。
跳轉至下一欄 所有相關主題內容
所有相關主題內容
牆外文摘:中共撒下大網,卻已失去台灣?
有評論認為,中國毫不掩飾其加劇台灣社會分裂的意圖,試圖從內部侵蝕台灣的政體。但是,台灣的民主制度正被證明很健康,而且很活躍。
香港國際人權日:遊行結束 抗議不止
香港國際人權日大遊行如期舉行,這是近四個多月以來首次獲批准的民陣遊行。民陣宣佈約有80萬人參加,並稱港人會繼續爭取五大訴求,絕不退縮。
不談香港局勢:教宗方濟各金口難開
對於拉丁美洲發生的各種衝突,梵蒂岡通常都會表態。但是對香港卻不是這樣。即便有一些詢問,教宗方濟各也是非常嚴謹,不輕易表態。
德國政府為何沒有為中國人權大聲疾呼?
香港民主運動一直在爭取國際社會的支持。最近,中國政府在新疆系統性地關押穆斯林維吾爾人的行為得到證實。人權倡導者和部分德國政界人士呼籲梅克爾總理對中國的人權問題採取更堅定的立場。
港警"一哥"北京看升旗 稱要「剛柔並濟」
香港警務處處長鄧炳強近日率團訪問北京。他獲得多名中國高官會見,並於周六在天安門廣場觀看升國旗儀式。鄧炳強在北京對記者稱,對待示威活動會剛柔並濟。
印尼女工遭遣返 疑因報導香港抗爭
一名印尼家政工、撰稿人被香港當局遣返,理由是逾期居留。但這位家政工本人認為,真正的原因是她寫文章介紹香港抗議運動。
示威潮拖累生意 香港商家盼風波"早點過去"
香港示威浪潮依然沒有停止的跡象,周日,民間人權陣線計劃舉行"國際人權日大遊行"。一些生活在香港貧窮街區的市民則對抗議活動有不同看法。勉強維持生計的商店和飯店尤其受到衝擊,明年的前景也並不明朗。
綠黨領袖:德國政府在香港問題上「膽小如鼠」
德國綠黨議會黨團正副主席今天起開始對香港的訪問,他們將同泛民派和親北京人士舉行會談。
港警批准「人權日」大遊行 "一哥"進京
香港警方周四正式批准12月8日"國際人權日大遊行"的申請。泛民派在香港區議會選舉中大獲全勝後,警方是否批准本次遊行申請,被認為具有標桿意義。
香港立法會議員提案彈劾林鄭 成案機會渺茫
香港立法會25位民主派議員對特首林鄭月娥聯合提出彈劾案,但遭到政務司司長反對。雙方交鋒在12月5日還會繼續,但是預計彈劾案通過的機會微乎其微。
反對涉港、涉疆法案的唯一一名美眾議員
本周二,美國眾議院以407票贊同、1票反對通過了《2019年維吾爾人權政策法案》,唯一的反對票來自肯塔基州共和黨眾議院馬西。而在不久前的《香港人權與民主法案》表決中,馬西也是國會參眾兩院中唯一投反對票的人。
客座評論:北京的反制思路
美國通過涉港法案後,北京宣佈對多家美非政府組織進行制裁,並暫停審批美軍艦機停靠香港的申請。時政評論員鄧聿文認為,這兩項制裁並非只具象徵意義,而是帶有一定的威懾意圖。
長平觀察:中國環保抗議為什麼成功?
廣東茂名文樓鎮居民經過幾天「血戰」,贏得了又一場環保抗爭的勝利。時評人長平認為,並非環保題材本身,而是抗爭者的勇氣、決心、力量和堅韌讓當局感到害怕。
林鄭: 香港享受多方自由 美國法案「沒有必要」
正當中方祭出兩項措施反制美方的《香港人權與民主法案》時,香港本身很有可能在今年迎來15年首度財政赤字。林鄭解釋,香港的經濟局面非常嚴峻,短期內將再推紓困措施。
制裁與禁止後 五角大樓表態
中國外交部周一宣佈,因華盛頓通過《香港人權與民主法案》,中方將暫停美軍艦、軍機停靠香港的申請審批。美國五角大樓當日對此發表評論。
15年來首次:香港出現財政赤字
香港特區政府財政部門宣佈,香港今年將出現近15年來的首次財政赤字,直接原因是美中貿易戰和由「反送中」運動引起的持續抗議。
入夜後抗爭持續 香港警民衝突再起
一夜之間,香港彷彿又回到了區議會選舉前的混亂狀態: 警方與示威者以鐳射比與強光互照,雙方催淚彈和汽油彈你來我往,地鐵站又被縱火。在美國通過《香港民主人權法案》後,港府和北京會怎麼做?
牆外文摘:當「暴民」與「愛國者」相互仇視
有評論認為,港人歡迎《香港人權與民主法案》,讓中共港共多了煽動民族主義的藉口,民間相互仇視的情緒越來越強烈。但是,極端民族主義從來都是雙刃劍。
事情沒了結 街頭示威重返香港
本周日,香港九龍再次舉行集會及遊行,包括「孩子不要催淚彈」、「感謝美國保護香港」及「毋忘初心大遊行」。3個遊行均獲警方「不反對通知書」。周六至周日夜間,警方在與示威者的小型衝突中再次使用催淚彈,為11月24日地方選舉來的首次。
不滿涉港言論 中國「炮轟」聯合國人權高官
聯合國人權事務高級專員巴切萊特在《南華早報》刊登評論文章點評香港時局後,中國官方予以反應,稱巴切萊特的說法「干涉中國內政」。
七張圖看一周大事
香港區議會選舉結果出爐、川普签署涉港法案、倫敦持刀襲擊案……花幾分鐘,看7張圖,速覽一周大事
香港新生代區議員的家鄉奮戰
香港區議會在創下71.4%的超高投票率後,香港區議員版圖有了新的變化。在這次「變相投票」的背後,依舊有許多人在不滿意香港政府處理事件的態度之餘,選擇出來替自己的家鄉奮戰。
澤林視點:來自香港的清晰訊號
上周末結束的香港區議會選舉結果是港人對建制派發出的清晰的拒絕訊號。德國之聲專欄作者Frank Sieren認為,雖然區議會並無多少政治權力,但若港府延續先前的做法,後果會是災難性的。
專訪:貿易孤立非選項 然而歐洲不能無所作為
埃爾朗根-紐倫堡大學教授金策巴赫(Katrin Kinzelbach)從人權政策角度分析了德國、歐盟對於香港局勢,應當採取怎樣的措施。
德語媒體:川普为何而簽字?
就美國通過法案支持香港民主與人權,德語報刊紛紛發表評論。《法蘭克福匯報》認為,北京現在其實根本就不知道該怎麼辦,美國「干涉內政」或有助於打破僵局。《新蘇黎世報》指出,川普签署法案主要是屈服於國會的壓力。
長平觀察:「六四」之後的最大成功
美國星條旗正大光明地在香港遍地招展。時評人長平認為,「內政」這塊遮羞布被中共用得太髒了,西方社會對它僅存的一絲尊重也正在喪失。
政治不確定性影響香港經濟前景
香港民主派在區議會選舉中高票獲勝,華盛頓方面出台法案支持香港民主與人權。在這一背景下,香港的經濟形勢今後將如何發展?就這一話題,來自香港的立法會議員、常駐香港的西班牙經濟學家、德國的中國問題專家在柏林舉行了一場研討會。
香港理大13日"圍城" 大事記
香港理工大學歷經13日的「圍城」,警方在進入校園搜查並處理危險物品後,宣佈解除封鎖。理大校方則基於安全考量,繼續關閉校園。
香港居民談催淚瓦斯「後遺症」:腹瀉難止、皮膚干癢
自今年6月以來,港警已發射了超過一萬個催淚瓦斯罐。有居住在示威活動地點附近的居民表示,催淚瓦斯給他們的健康帶來傷害。
這一夜 他們上街「感恩」川普
川普總統正式簽署了《香港人權與民主法案》,部分香港民眾為此舉行集會,有默哀,還有歌手領唱美國國歌。
不滿港府回應 抗議或再升溫
區議會選舉前後,香港街頭趨於平靜。但有分析指,因不滿港府在選舉後未能做出更多讓步,憤怒的民眾可能會再次走上街頭。
歐盟官員表態支持香港 港民航處共體時艱
11月27日,美國總統川普签署「香港人權與民主法案」;29日,一訪港歐盟官員表態支持香港,不過,他沒有明確說出歐盟將採取何種行動表達這項支持。
香港理大解除封鎖 港警稱搜到逾千危險物品
港警圍堵理大的行動進入第13天,警方周四 (11月28日) 派安全小組進入校園搜查與處理危險物品。 港警稱未在現場發現留守人士,卻找到超過6500件爆炸品與武器。目前理大周圍道路已經恢復通車。
德語媒體:美國送給中國的"懸頂之劍"
川普签署了香港法案令北京感到憤怒。這對香港到底意味著什麼?中方的反應又為何如此激烈?《法蘭克福匯報》對此進行了分析。此外,中美貿易戰依舊是德媒關注的話題。
中國當局嚴審查 聖誕信件不放過
香港延續了數月的亂局引全球矚目。旨在為世界各地孩子們帶去快樂的德國一個「聖誕郵局」竟然也感受到了某種影響。
習慣型"背鍋俠"!被炮轟後李嘉誠發聲
這位北京曾經的紅人,如今多次被中國官媒公開怒懟。香港大亨李嘉誠接受路透社採訪時,公開回應針對自己的批評,稱自己已習慣了那些莫須有的指責。
《香港人權與民主法案》都有哪些內容?
美國總統川普签署《香港人權與民主法案》後,中國方面和香港政府均表示「堅決反對」和「極度遺憾」。那麼這份法案究竟有哪些核心內容呢?
香港警察進入理工大學清查
香港理工大學被圍12天後,警方周四(11月28日)正式進入校園。警方稱,在校內找到汽油彈等燃燒品。警方稱相信周五可將校園解封。
川普签署《香港人權與民主法案》北京召見美大使抗議
川普总統正式簽署了上周在美國國會通過的《香港人權與民主法案》。中國外交部和香港政府均發表聲明表示「堅決反對」和「極度遺憾」。中國副外長為此召見了美國駐華大使。
梅克爾:歐洲對華政策要統一 北約要團結
德國總理梅克爾周三呼籲歐洲人在對華問題上採取共同路線,她同時警告不要對中國採取孤立、隔離的態度。在聯邦議院的辯論中,這位德國總理也談到北約的意義以及言論自由問題。
香港紅隧恢復通車 警方周四將入理大
受到抗議活動影響的紅隧終於修復完成並通車,然而在紅隧旁的理工大學還處於封閉狀態。警方宣佈,周四將進入理大。
中美貿協拼「最後順產」 川普淡化香港問題
中美若達成初步貿易協議,將暫時化解長達16個月的貿易熱戰。但專家警告,鑑於2020的美國總統大選來臨以及第一階段貿協遇到的阻礙,後續談判可能會變得更加困難。
香港區議會選舉 中國網民怎麼看
周末的香港區議會選舉結果不出人們所料,泛民派獲得壓倒性勝利。中國大陸的官方媒體對這次選舉結果語焉不詳,但在社群網站平台上,尚有不少網民參與討論發言。
德語媒體:是勝利,也是挑戰
周二出版的德語報刊,紛紛就泛民派在香港區議會選舉中高票獲勝刊發評論。《南德意志報》認為,香港民主派現在面臨著重大機遇。《法蘭克福匯報》則指出,勝利也是對民主派的重大挑戰。《時代周報》則擔心,這場選舉其實什麼也無法改變。
香港中聯辦主任據傳將遭撤換 北京否認
路透社援引內部人士消息稱,面對香港的動蕩局面,北京正在考慮撤換中聯辦主任王志民。同時,為了加強對香港事務的管控,中央政府還將在深圳紫荊山莊設立危機管理中心,負責協調和監督一箭之遙的香港局勢。
林鄭月娥這樣解讀選舉結果
有人將香港區議會投票視為對香港政府的抗議和對運動的支持。但林鄭月娥說,投票結果顯示,大多人投票是反暴力。港府處理反修例風波的能力還有多少公信力?
建制派失大片席位 林鄭月娥: 不影響工作
25日香港區議會選舉開票結果顯示,泛民派拿下388個席位,大幅改寫政治版圖。許多評論認為這次選舉相當於市民對港府的一次不信任公投,希望促使政府正視民意,做出改革。然而香港特首林鄭月娥在最新的表態中說,她已針對五大訴求作出回應。
區議員盼警方撤離理大 林鄭籲留守者離開
區議會選舉結果出爐當天晚上,泛民派新當選議員進入理工大學,百餘人聚集在理工大學外圍合唱,給校內的留守者打氣。26日理大校方派人進入校園,尋找留守人士並勸籲其離開。
德語媒體:別了,香港
德國《世界報》記者引述美國哈佛大學學者的研究結果指出,香港示威者採用暴力抗爭的方式恐怕對達到訴求只能起到適得其反的作用。德國作家克略博勒在一篇隨筆中細膩地描寫了自己和家人在香港生活的兩個多月的時光,以及最終被迫離開的經歷。
「叛逃中國特工」風波繼續發酵
捲入風波的中國創新投資公司稱其董事已被台灣方面要求配合調查,並強調王立強從來不曾是其員工。台灣民進黨主席就相關報導表態。中國予以否認的同時,官媒做出詳細分析。
上一頁
第39 頁,共106 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