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need to enable JavaScript to run this app.
跳轉至内容
跳轉至主選單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最新影片
地區
中國
德國
台灣
歐洲
香港
亞洲
主題
人權
新聞自由
法治國家
氣候環境
分類
政治
經濟
文化
科技創新
焦點
習近平
俄羅斯入侵烏克蘭
第二次世界大戰
最新影片
電視直播節目
简
廣告
電動汽車
使用電能驅動電動機在道路上行駛的汽車,並不包括無法脫離供電接觸網的單電源無軌電車和在電氣化鐵路路軌上行駛的軌道列車,也不包括電動自行車等其他電動車。
跳轉至下一欄 所有相關主題內容
所有相關主題內容
美商務部長:中國電動車對美歐國家安全構成威脅
美國商務部長雷蒙多近日在出席華盛頓智庫大西洋理事會主辦的一場活動上表示,中國電動汽車在西方的銷量不斷擴大對美國和歐盟構成國家安全風險。
德國經銷商柏林開設比亞迪門市
德國經銷商Sternauto在柏林新開設專賣店,展示中國電動車巨頭比亞迪在德國銷售的五款車型,這是比亞迪迅速進軍歐洲競爭對手地盤的最新跡象。
德語媒體:中國經濟讓德國面臨大麻煩
《德國編輯部網路》擔心,早在幾十年前就力推電動車轉型的中國汽車產業,很快就會讓德國老牌車企難以招架。《世界報》則警告,隨著中國經濟下挫,享受了幾十年「中國崛起紅利」的德國經濟也將迎來艱難歲月。
德語媒體:中國引領汽車革命
汽車工業已經經歷過兩次重大變革:福特引入的流水線技術使汽車走進了千家萬戶,而豐田開啟的"即時生產模式"大幅提升了車輛生產效率和品質。那麼,電池驅動和人工智慧是否會給汽車工業帶來一場新的革命呢?
馬斯克:中國電動車太厲害 若無貿易壁壘會摧毀對手
特斯拉首席執行官馬斯克本周三表示,中國電動車公司在全球市場最具競爭力。若是沒有貿易壁壘,中國汽車製造商將會「摧毀」海外競爭對手。
中國駐歐盟高官談秦剛:做錯事免職不足為奇
中國駐歐盟使團團長傅聰接受媒體採訪時罕見就前外長秦剛下台一事發表公開評論,他表示這種人士變動不足為奇。他還提到歐盟對中國電動車的反補貼調查,認為調查「不公平」。
德國汽車工業的一線希望?
德國在電動車領域已經遠遠落後於中國製造商, 一些德國汽車品牌現在正在採用一種與汽車生產毫不相關的新策略,這能帶領它們度過轉型危機嗎?
德語媒體:利用墨西哥作為進入美國的門戶
德國《經濟周刊》注意到,中國多家電車生產商紛紛湧進墨西哥,不僅在那裡出售,也在當地設廠生產,此舉已引起美國的高度懷疑。《法蘭克福匯報》指出,使用中國生產的廉價產品推動能源轉型,也許不是壞事。
歐盟新車登記數量明顯增多 德國表現平平
經歷了過去幾年新冠疫情對汽車行業的衝擊之後,過去一年當中,歐盟新車註册登記數量明顯增多,但是在汽車大國德國,新車銷售的數據卻並不樂觀。
中國或超日本,成世界最大汽車出口國
根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的數據,中國汽車2023年出口量達491萬輛,可望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一大汽車出口國。其中,填補俄羅斯遭受制裁之後的市場空白成為一個重要因素。
劍指法國?中國對歐盟白蘭地展開反傾銷調查
中國宣佈將對來自歐盟的白蘭地進行反傾銷調查。媒體分析認為,這一看似首先僅針對法國的舉動可能讓中國與歐盟的關係再度緊張。
季度銷售首次超特斯拉 比亞迪豪擲數億「發紅包」
比亞迪的全球季度銷售量首次超過特斯拉,成為全球最大電動汽車銷售商。有知情人士透露,比亞迪將豪擲高達20億元人民幣獎勵經銷商。不過特斯拉全年銷量仍領先於比亞迪。
德語媒體:中國車企面臨殘酷的淘汰
在中國製造的汽車大舉進軍歐洲市場之際,《經濟周刊》關注了中國車企在國內面對的激烈競爭。《明鏡線上》在新年展望中,預測中國經濟可能好景不再。
小米華為推新款電動車 瞄準中高階市場
中國科技巨頭小米和華為都在2023年最後一周推出了新電動車款,為百花齊放的電動車產業再添新成員。
德語媒體:奧地利政府想買中國車 是福是禍?
奧地利政府有意採購中國廠商比亞迪生產的電動汽車作為公務用車,引發渲染大波。《新聞報》、《標準報》等大報紛紛從正反兩方面刊發評論,指出歐洲本土汽車產業無法靠貿易保護主義來拯救,同時也抨擊中國產品涉嫌侵犯人權以及不正當競爭。
特斯拉再建超級工廠:為新能源生產儲能電池
中國官方媒體報導,特斯拉在上海完成拿地簽約,將建造生產儲能電池的工廠。這種電池不是用於電動汽車,而是為電力設施儲備電能。隨著中國風能、光伏產業擴張,對電力儲能的需要也增大。
比亞迪在匈牙利建新能源生產基地
比亞迪加快在海外佈局的步伐,經過224輪談判,比亞迪決定在匈牙利創建歐洲第一座新能源轎車生產廠。
德語媒體:要麼生存 要麼毀滅
為什麼普丁的戰爭機器能頂住西方制裁壓力繼續運行?《資本》雜誌認為,中國向俄羅斯出口的軍民兩用物資起到了很大作用。《經濟周刊》則感慨中國汽車廠商在技術、成本方面全面超越德國競爭對手,而整個德國產業界依然躊躇不前。
德語媒體:西方抗衡中國離不開印度
《新蘇黎世報》指出,在抗衡中國的漫長過程中,西方和印度將相互需要。《經理人雜誌》則呼籲德國工業界學習中國競爭者的"軟體優先"思維。
地緣政治緊張局勢會終結全球化嗎?
在應對世界上那些持續挑戰時,德國是否落後了? 儘管這個問題的答案不是一兩句話能說清的,但有一件事是明確的:在地緣政治緊張加劇的情況下,德國需要採取更多行動。
歐洲如何打破中國對稀土的壟斷?
歐洲計劃到2035年停止銷售使用內燃機的新車。這意味著電動汽車將成為主流。然而,電動汽車電池需要大量稀土等金屬。開采稀土對環境有害,而且目前中國牢牢控制著全球稀土供應。
德語媒體:從經濟低迷到產能過剩
歷時三年的新冠疫情,令中國經濟陷入了低迷狀態。中國政府現在期望通過發展電動車、綠色能源等未來型工業產業為中國經濟注入新的活力。此舉又將對歐洲經濟以及全球的氣候保護帶來怎樣的影響呢?
美國提電動汽車補助新規 對中國材料設限
華盛頓希望將電池組件來自中國、俄羅斯等「競爭對手國家」的電動汽車排除在國家補貼之外,並稱這一規定旨在「加強美國供應鏈的安全」。
解碼中國:中歐峰會面臨重大障礙
互相將對方視為競爭對手的歐盟和中國如何才能走到一起?即將於12月7日舉行的中歐峰會也許可以就此作出解答。
大眾中國計劃2026年推出2萬歐元電動車
大眾汽車公司耗資10億歐元在合肥創立第一家德國以外的研發中心,設計服務於當地市場的汽車生產平台,以此節省三分之一成本。
研究:超越德日 中國將成最大汽車出口國
德國研究機構公佈的一份報告顯示:中國1月至9月的汽車出口已超過日本和德國,出口數字增長迅速,預計中國將是今年最大的汽車出口國。其中,電動汽車佔出口汽車的比例為24%,是去年的兩倍多。
法國外長訪華強調「致力於與中國對話」
正在北京訪問的法國外長科隆納先後會見了中國總理李強和外長王毅。她強調,法國致力於和中國對話,而王毅則呼籲歐洲各國不要「因為競爭而害怕合作」。歐盟今年啟動了針對中國產電動汽車的反補貼調查,北京則斥之為「保護主義」。
德語媒體:大眾在中國建第二個"狼堡"
與中國"脫鉤"?對德國大眾汽車來說不是選項。迫於中國市場上的競爭和本土化壓力,大眾在中國新設立3000名工程師的研發中心和新的工廠,《南德意志報》予以關注。此外,中國宣佈對德國公民實行15天內免簽,背後原因是什麼?《法蘭克福匯報》予以分析。
德語媒體:來自中國的汽車海嘯
《新蘇黎世報》刊出對前中歐商會主席伍德克的採訪,他指出,由中國汽車製造商帶動的殘酷價格戰遲早會到來。 《世界報》的分析文章寫道,目前歐盟除了德國在內的四個國家以外,其他國家大多沒有明確的中國戰略。
「淘鋰熱」重創西藏環境民生
流亡藏人學者周三發布的一項研究報告指出,中國迅猛發展的電動車行業掀起了在青藏高原開采鋰礦的熱潮,而此舉正在嚴重損害當地民眾的權益,並重創此間脆弱的生態環境。
德語媒體:中國經濟困境難解 「良藥」不再靈驗
《慕尼黑信使報》分析認為,中國經濟的問題來自深層次的結構弊病,而北京慣用的以基礎設施投資來刺激景氣的手段,已經不再適用於當下。《法蘭克福匯報》則關注到,比亞迪正準備在歐洲設廠,選址鎖定匈牙利。
斯特蘭蒂斯入股中國零跑汽車
歐寶汽車母公司斯特蘭蒂斯(Stellantis)宣佈斥資15億歐元入股中國電動車初創公司零跑汽車,以擴大在中國電動汽車市場的影響力。
調研:中國在科技創新領域正在奮起直追
一項剛剛發布的研究顯示,在技術創新方面,中國正在日益成為德國強勁的競爭對手。尤其在生物技術和電動車技術領域,中國申報的專利數量已經遠遠超越德國。
德語媒體:對中國電動汽車加徵關稅是個好主意
慕尼黑工大的經濟學教授為《商報》撰文指出,為了給歐洲車企創造喘息時間,歐盟對中國產電動汽車加徵關稅是一個明智之舉。她還建議德國學習中國90年代吸引外國直接投資的經驗,要求中國電動車企在歐洲成立合資企業,從而幫助本土產業的技術進步。
德語媒體:歐盟引入新的企業補貼申報規定
歐盟對經貿的監管手段還在加強,《新蘇黎世報》觀察到周四開始的補貼申報規定,認為新規明顯針對中國。《汽車周報》援引寶馬財務總監的話批評歐盟的關稅政策。
歐盟外交高級代表波瑞爾抵中國 將與王毅會談
在兩度推遲行程之後,波瑞爾終於在本周四抵達中國進行訪問,預計將與中國外長王毅等人討論歐中關係、貿易以及烏克蘭戰爭議題,此行也為今年計劃舉行的歐中峰會奠定基礎。不過,歐盟「去風險」策略會不會影響歐中關係,仍有待觀察。
德語媒體:對華經貿關係 - 歐洲不應繼續幼稚
是否應當對中國電動車展開反補貼調查, 是否應當引入懲罰性關稅?為了保護本土工業,是否可以放棄自由貿易原則?一段時間以來,上述問題在德國社會引起諸多的討論。
歐盟外交與安全事務高級代表波瑞爾下周訪華
歐盟官員表示,歐盟外交與安全事務高級代表波瑞爾將於下周訪問中國。波瑞爾的中國之行今年已兩度推遲。最近一次是在最後一刻被中國方面取消。
歐盟正式啟動電動車反補貼調查
10月4日,歐盟委員會宣佈正式啟動針對中國產電動汽車的反補貼調查,並稱已經掌握「充分證據」。調查須在13個月之內完成,馮德萊恩稱如果能夠證明存在扭曲市場的不公平競爭,歐盟將「果斷採取行動」。
歐中關係:歐洲制定新制裁工具
歐盟議會周二的主要議題基本上是圍繞中國。議員們為制定一項新的貿易工具掃清了道路。
德語媒體:台海戰爭是顯而易見的危險
《商報》指出,北京可能擔心隨著時間推移,對台動武的成功機率會下降,或許會想抓住當前時機發動進攻。《時代線上》認為,中國電動車在價格、性能和軟體上還未優於德國競爭對手,但若忽視其潛力就太傻太天真。
貿易專員:歐盟有義務捍衛自身經濟利益
擬議中針對中國電動車的反補貼調查引起中方不滿後,歐盟貿易專員東布羅夫斯基斯本周訪問了北京。結束訪華後,東布羅夫斯基斯繼續為反補貼調查進行辯護,並稱在華設廠的外國車企也會被調查。
客座評論:歐盟的反補貼調查能成功嗎?
政治學者張俊華認為,歐盟對中國電動車的反補貼調查一方面是西方汽車業睡大覺、丟失競爭能力的結果,同時也是缺乏政治信任的表現,更是中國有意地採用「舉國體制」的必然結果。本文就此問題,力圖從源頭上做一個剖析。
德語媒體:德國電動汽車產業該如何自救?
「焦點線上」發表評論指出,歐盟對中國電動汽車啟動反補貼調查不是解決問題的正確路徑,補貼也並非中國車企的唯一制勝法寶。德國需要投資1000億歐元,才能打破中國在電動汽車領域的主導地位。
歐盟貿易專員結束訪華 實質性成果有哪些?
歐盟貿易專員東布羅夫斯基斯已經結束的訪華之旅,到底能帶來多大的成效?他和中國副總理何立峰的交談,達成了哪些協議?總的來說,他此次訪華談及棘手問題的語態,能讓中方明白歐盟的立場和關切嗎?
德語媒體:如何與中國保持學術合作
《時代周報》發表柏林自由大學和維也納大學兩位教授的客座評論,認為與中國的學術合作必須繼續成為可能。《奧古斯堡匯報》發表評論,認為歐委會主席馮德萊恩威脅對中國電動汽車徵收懲罰性關稅,將會是一記烏龍球。
瑞典在歐洲點燃生產綠色電池的希望
Northvolt是歐洲最大的本土電動車電池廠商,位於瑞典。它的投資者包括德國寶馬和大眾。這個電池巨頭也計劃在德國設廠。
德語媒體:三年內德國移動網將同中國脫鉤?
在保障移動網路安全的問題上,德國內政部顯然正在加快步伐:三年內,德國移動網路將基本實現無中國組件的目標。但德國電信等營運商稱內政部的計劃"與現實脫節"。
研究:德國對華投資保持高位 "多樣化"尚未實現
儘管正在進行著一場對中國"去風險"的政策討論,一項研究顯示,德國對華直接投資仍十分強勁。
美議員要求特斯拉說明與寧德時代關係
在有關電動車補貼可能流向外國實體的擔憂加劇之際,美國眾議院撥款委員會主席周二要求特斯拉,交代是否與中國電動車電池製造商寧德時代簽署任何合作協議。
上一頁
第7 頁,共13 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