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need to enable JavaScript to run this app.
跳轉至内容
跳轉至主選單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最新影片
地區
中國
德國
台灣
歐洲
香港
亞洲
主題
人權
新聞自由
法治國家
氣候環境
分類
政治
經濟
文化
科技創新
焦點
習近平
俄羅斯入侵烏克蘭
第二次世界大戰
最新影片
電視直播節目
简
廣告
阿道夫‧希特勒
德國政治人物,納粹黨領袖,1933年至1945年擔任德國總理,1934年至1945年亦任納粹德國元首。
跳轉至下一欄 所有相關主題內容
所有相關主題內容
德國高速公路:希特勒編造出來的神話
很多人都以為德國高速公路是納粹分子的發明,而事實並非如此。
拜羅伊特的納粹陰影
華格納家族與納粹的淵源使拜羅伊特音樂節無法釋然
以色列仍然抵制華格納
如果成行,這便是一個尤為值得關注的事件並具有歷史意義。
抗議將達賴喇嘛比作希特勒
人民網於指責達賴喇嘛傳播納粹思想,「西蒙.維森塔爾中心發聲明抗議並要求中國官媒立即道歉。
《我的奮鬥》爭議再起
一家英國出版社希望在德國出版《我的奮鬥》,再次引發爭論。
巴伐利亞州阻止出版希特勒的《我的奮鬥》
70年前萬湖會議
70年前的萬湖會議標誌著系統殺害歐洲猶太人的開始。
納粹德國的最後歲月
是什麼原因讓德國民眾在二戰中無條件的追隨希特勒?
希特勒家鄉取消其榮譽公民稱號
德國政府紀念66年前未遂刺殺希特勒行動
200709 Wolfsschanze Polen
Gedenken an Stauffenberg - Besuch in der früheren "Wolfsschanze"
《刺殺希特勒》全球首映式觀感
眾多明星前往紐約慶祝期待已久的電影《刺殺希特勒》舉行全球首映式。這部據二戰時期的真實事件改編的驚悚片中,湯姆‧克魯斯飾演試圖刺殺希特勒的德國上校施陶芬伯格。這一人選從一開始就備受爭議,因為湯姆‧克魯斯是備受爭議的科學教派最著名的信徒,科學教派在包括德國在內的不少國家被認為是一個有極端主義傾向的邪教。德國之聲記者參加了首映式。
德國前警察打賭 「刺殺」希特勒成功
仿照英國著名蠟像館「杜莎夫人」的德國柏林分館於上周六(7月5日)在柏林舉行了盛大的開幕儀式,結果開展沒幾分鐘蠟像館就被一位德國前警察弄得聲名遠揚。蠟像館中最引人眼球的希特勒蠟像就因為這位前警察與人打賭,成為了其手下的犧牲品。
Hitlers Präsent-Auto wird Attraktion in Nepals Palastmuseum
短訊提要:捷克不希望立即批准歐盟條約;法國長途客運司機舉行抗油價示威;希特勒贈送尼泊爾國王的轎車。
25 Jahre Skandal Hitlers Tagebücher
二十五年前,德國著名周刊「明星」雜誌宣佈了一個爆炸性新聞:希特勒日記手稿被發現,有關納粹元首和第三帝國的大部分歷史都要重寫了!這一已經成為德國新聞史上最轟動的醜聞和笑話再一次證實,貪欲和虛榮是最拙劣騙局也能得逞的主要原因。
德國當年是如何結束民主制的
1933年3月23日德意志帝國議會通過了授權法之後,導致德國的民主制徹底結束。希特勒從此掌管了議會的所有權利。
Hitler's Austria Through the Eyes of the Press
70年前的今天,1938年3月12日,野心膨脹的希特勒大手一揮,率領其軍隊入侵並佔領了他自己少不得意的家鄉——奧地利。而今天,正是奧地利被納粹德國侵佔70周年紀念日。奧地利究竟是「受害者」還是「幫兇」?新聞媒體在當時這一事件中究竟扮演了什麼樣的角色?敬請關注以下來自德國之聲英文網記者Nancy Isenson的相關報導:
希特勒是白雪公主的粉絲?
據德新社報導,名為哈格華格的挪威人在羅浮敦(Lofoten)的小型戰爭博物館裡展出幾幅「不同尋常」的迪斯尼漫畫,除了三個「白雪公主」裡的小矮人以外還有一說謊鼻子就長長的匹諾曹。據稱,這幾幅漫畫出自希特勒的手下。
評希特勒奪權75周年
五千多萬人慘遭殺害或是戰死在前線,歐洲的猶太人幾乎被滅絕,戰後的歐洲處在廢墟之中-這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戰造成的後果。挑起這場戰爭的是人類歷史上最殘暴的獨裁統治者-阿道夫-希特勒,他以納粹思想體系發動了這場慘無人道的世界大戰。1933年1月30日,希特勒被任命為德國總理。德國之聲記者Felix Steiner評論如下:
歷史學家稱魏瑪共和國的教訓依然有益今天
75年前,希特勒上台,結束了德國歷史上的首次民主嘗試——魏瑪共和國。這個共和國當年真有生機嗎?美國歷史學家兼作家埃裡克.韋茨(Eric Weitz)對此自有答案。
聯邦士兵之楷模:施陶芬貝格
11月15日是二戰時期德國推翻納粹統治行動中最著名的仁人志士克勞斯-格拉夫-申克馮-施陶芬貝格誕生100周年紀念日。德國郵政為此專門發行了特種郵票。斯圖加特市不但建立了施陶芬貝格博物館,還成立了施陶芬貝格協會。美國好萊塢還就施陶芬貝格1944年7月20日暗殺希特勒的事跡,新拍攝了一部電影。
新納粹朝聖希特勒山莊
德國南部的一個希特勒假日山莊舊址成為新納粹分子「朝聖」的地方,當地政府雖然視起為眼中釘,但是卻難以將其拔掉。
史達林給劉少奇看的是德國爆炸片?
兩年前以一本《希特勒的炸彈》大膽提出「納粹政權在滅亡之前已經擁有核武能力」的德國歷史學家萊納•卡爾施語不驚人死不休,繼續向讀者講述撲朔迷離的歷史情節。1949年7月,劉少奇率中共代表團訪問莫斯科,在克里姆林宮觀看了一部據稱是蘇聯核爆炸場景的影片。但蘇聯首次成功進行核試驗是在1949年8月29日。那麼,史達林給中國人看的究竟是什麼片子呢?對此,德國學者有一個新解。
「良知勝過服從」 — 刺殺希特勒行動唯一倖存者訪談
菲利普•弗賴海爾•馮•勃澤拉格(Freiherr von Boeselager)是1944年7月20日刺殺希特勒行動中唯一仍然在世的參與策劃者。他接受了德國之聲記者的採訪,談到了反抗、良知還有湯姆•克魯斯:
訪暗殺希特勒英雄之子
六十年,活生生的經歷演變為歷史,其中有多少虛實?德國之聲記者採訪了暗殺希特勒的施道芬貝格之子,試圖為您展現他人生經歷,也是歷史長廊中的另一個片斷。
請拯救我,如果我還有救的話
已有很長一段時間沒出現過在上演之前就如此遭人議論的德國電影了。雖然丹尼•雷維導演的黑色喜劇片「拜見希特勒」迄今僅舉辦了少數幾場媒體試映會,但新聞記者、歷史學家、知識分子、報章雜誌、廣播及電視節目都在談論著這部影片,其中許多人甚至連片子都沒看過。這部電影又引起了人們就「是否能把希特勒及納粹主義當笑話處理」的爭論。
中國不能公開評論毛和文化大革命
毛澤東去世三十周年之際,中國政府沒有舉行紀念活動,也沒有人提到三十年前的這一天意味著文化革命的結束,大多數中國人根本沒有意識到這個日子。相反,毛澤東的肖像成了打火機、手表、提袋等日常用品的裝飾。商報記者在北京觀察到以上現象後,分析了其中的原因:
納粹物品意味著崇尚法西斯?
在中國,希特勒臭名昭著的「我的奮鬥」有多種版本可供選購,納粹的勳章、紀念郵票、照片、甚至軍服也可在中國拍賣公司的網路网頁上買到,收集軍國主義和法西斯主義的象徵性物品成了一些中國人的嗜好。德國世界報對這一發展態勢深表憂慮:
德國近代史上最具歷史意義的日子
1918年這一天德意志共和國宣告成立,1923年這一天希特勒發動暴動。1938年這一天希特勒開始全面迫害猶太人,而在1989年的11月9日,柏林牆的倒塌導致東歐社會主義陣營全面崩潰以及之後的兩德統一。這一天光榮載入史冊。
德國財政巨壑難平 新財長欲賣高速路?
全球最發達的高速公路網竟拜邪惡的希特勒所賜!面對難填的財政窟窿,將上任的財長施坦布呂克動起了這筆財富的腦筋,卻引來公憤。
希特勒的秘密藝術品照片登陸網路
二戰期間,納粹德國宣傳部派人拍攝並秘密收藏了這些照片,今天我們即將在網路上看到這些照片。照片共有四萬張,重現了德國教堂、宮殿和名勝古跡中珍貴的壁畫和天花板繪畫。因為不少原作已毀於二戰戰火,許多照片成了憑吊歷史的絕響。
施佩爾-第三帝國的御用建築師
今年是二戰結束60周年紀念年,有關二戰的主題再度引起人們的格外關注。不久前在德國上映的電影三部曲「施佩爾和他」(曾任納粹德國軍備部長和主建築師的施佩爾及希特勒)重新將施佩爾這一頗具爭議的歷史人物推入媒體聚焦的視線範圍。
蘇聯戰勝希特勒德國是共產主義的勝利嗎?
戰勝希特勒德國的勝利深藏在俄羅斯人民的記憶中。每年5月9日,他們都會慶祝這一歷史時刻,檢閱遊行、向老兵授勳、或者講述偉大的衛國戰爭中犧牲者的動人故事,這一切都是慶祝活動的重要內容。
六十年前的今天:希特勒之死
60年前,那場由納粹德國策劃及發動的戰爭,終於延燒到首都柏林。1945年4月21日,首撥蘇聯紅軍抵達柏林北部郊區,緊接著盟軍也開始炮轟政府行政區。與此同時,紅軍節節進逼市區中心。就在納粹德國正式宣告投降前不久的4月30日,希特勒在他所謂的「元首防空地堡」中結束了罪惡的一生。
不再是禁區:回顧希特勒的東歐毀滅戰
長期以來,德國國防軍當年在東歐和東南歐參與的毀滅戰在德國是一個禁忌話題。1995年,二戰結束50周年紀念展的主辦者試圖打破這一禁忌。在紀念二戰結束60周年的現在,我們再探一下這個話題。
歷史到底該如何展現?——「希特勒地堡的最後十二天」首映引發爭議
歷史新片「希特勒地堡的最後十二天」 9月16日在德國首映。這部電影一經公映就引起了爭議,由於影片裡的希特勒形象與以往大相徑庭,很多人提出疑問,這樣的表現手法行得通嗎?
德國震撼歷史新片:「希特勒地堡的最後十二天」
1945年4月20日,柏林早已失陷,徒留市民們掙扎求生。直到1945年4月30日在地堡自殺的前一刻,希特勒仍在頑固堅持他那野心勃勃的「偉大計劃」,而這是任何一個他那些即將慘遭消滅的士兵和絕望的將軍們再也無力實現的。希特勒的最後十二天,如今被製片人貝爾恩特-艾辛格搬上了銀幕。
北韓怒斥布希為希特勒,韓國舉行「花郎」反恐演習
北韓政府周一發表了一封措辭激烈的聲明,痛斥美國總統小布希,聲稱他在「把和平世界帶入一個萬劫不復的地獄」。預期本月將舉行的「六方會談」的工作小組會議因而流產。同一天,韓國方面也開始了代號「花郎」的全民反恐演習。朝鮮半島局勢驟然緊張。
對香港網友觀點的反饋
「歷史的毒是現代的酷」,這個話題在經過兩輪討論後已經演變為日本與德國對待歷史罪行的不同態度問題。居於日本的網友tristone、中國大陸網友水清相繼表達了他們的看法。
一位香港網友評「歷史的毒是現代的酷」
我不明白亞洲人民痛恨日本人在二戰的侵略,但為何會崇拜日本的同盟夥伴---納粹德國。如果歐洲人崇拜日本皇軍,穿太陽旗的衣物,到這些主題酒吧,我想亞洲人是不明所以和憤怒。
歷史的毒是現代的酷-希特勒成為時尚偶像
法西斯軍旗、納粹黨徽--這些刺眼的標誌物竟然成了香港青年的時尚裝飾。殘酷難道也是一種酷?這在德國簡直是無法想像的事情。
第一次世界大戰:20世紀萬惡之源
1914年6月28日奧匈帝國王儲在薩拉熱窩遭到暗殺。同年7月28日,在德國支持下,奧匈帝國向塞爾維亞宣戰,俄羅斯立即站到斯拉夫兄弟民族一邊,德國則於8月初分別向結盟的俄羅斯、法國和英國宣戰。歐洲列強在非洲和亞洲的殖民地也馬上被捲入了戰爭,於是短短一個月之內,史無前例的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硝煙彌漫在全球三個大陸的上空。
這是一次良知促使的起義
1944年7月20日刺殺希特勒未遂事件是德國討論最激烈的一個歷史事件。那天,德國軍官施陶芬貝格伯爵在狼堡希特勒納粹統治總部暗設了刺殺炸彈,然而,希特勒卻儌倖免於一死。在稍後的殘酷清洗過程中,數千人被送上絞架。對於他們的死,很長時間都未能給予正確的評價。今天,當年希特勒的反抗者猶如一座警世豐碑,它告訴人們,無論何時何地,都應該向獨裁和恐怖主義進行堅決的抗爭。
刺殺希特勒:炸藥提供者回憶當年
1944年7月20日刺殺希特勒的行動雖然未獲成功,但它卻向世人展現了另外一個新德國的可能性。60年後,當年刺殺行動小組成員中唯一健在的菲利普.馮.伯澤拉格爾男爵,也是行動中負責籌備炸藥的關鍵人物,接受了媒體的採訪。
諾曼底登陸60周年紀念
本周日是盟軍諾曼底登陸60周年紀念日。法國總統希拉克邀請了17個國家的元首和政府首腦參加慶祝儀式。德國總理施羅德也將參加。這是德國首腦首次收到這樣的邀請。以下是對諾曼底登陸這次二戰中最重要的轉折戰役進行的資料性總結。
小資料:母親節
設立母親節的設想可以上溯到很久遠的時代,但作為節日固定下來卻是美國女子安.傑維斯(Ann Jarvis) 的功勞。1907年,在美國弗及尼亞州和費城,每年五月第二個星期天首次被定名為「母親節」。
走出希特勒和香煙的陰影(74)
赫爾曼-辛利希.雷姆茨瑪(Hermann-Hinrich Reemtsma)是雷姆茨瑪(中文譯成「利是美」,為了避免人名與公司名的分離,本文仍用音譯)煙草集團中最後一名雷姆茨瑪家族成員。但他也不幹了,去年他把他的股份賣給了英國帝國集團,估計獲款8億歐元。今年年初,他的財產額估計為10億歐元。這一家人-與德國現代史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
70年前的國會縱火案
1933年2月27日晚9時左右,柏林國會大廈突然籠罩在濃煙和火光中。儘管消防隊很快趕到,大廈的會議大廳仍然在火焰中完全化為了灰燼。這便是歷史上著名的「國會縱火案」。
「希特勒也這樣干過」
德國女司法部長格梅林一句可能的口誤不但有可能斷送了自己的仕途,搞得不好還會斷送了社民黨在最後一米大選沖刺中的微弱領先。為了平息白宮的憤怒,施羅德已經致函布希做出解釋和道歉。
萊妮-萊芬斯坦:意志走過百年
萊妮-萊芬斯坦,20世紀最有爭議的女導演,為了追究事業的極致,她可以不顧一切,包括道德和良知。希特勒把她送上事業的頂峰,她付出的代價又是什麼?
上一頁
第4 頁,共5 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