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之聲中文網)上個月,在德國媒體披露一份外交部內部報告中,歐盟制裁專員歐-沙利文(David O'Sullivan)認為,中國(包括香港)要為大約80%的俄羅斯繞過制裁的行為負責。
烏克蘭情報部門負責人伊瓦申科(Oleh Ivashchenko)也公佈,中國繼續為俄羅斯軍工企業提供大量關鍵物資,包括機床、特種化學製品、火藥以及配件。烏克蘭情報部門掌握了至少20家俄羅斯企業接受這些物資的訊息。
中國政府一方面否認具體的指控,一方面高調宣稱和俄羅斯「友誼無上限」,不斷「加強戰略協作」。即便按照中共的宣傳,我們也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如果說普丁的雙手沾滿了烏克蘭人民的鮮血的話,中共政權就是一個貪婪的嗜血者。
今天是六四民主運動三十六周年紀念日。我們不妨設想:假如這場運動獲得更多的支持,最終取得了勝利,中國成為一個民主國家,今天的世界格局將會如何?
維穩等於和平,民主帶來動亂?
三十六年前,鄧小平政權通過《人民日報》的「四二六」社論,將六四民主運動污名為「動亂」。我將此稱之為中共宣傳中最成功的「議程設置」。直到今天,中共辯護者仍然宣稱,如果沒有對抗議學生和民眾的血腥鎮壓,中國將會陷入動亂甚至內戰。
早在兩百多年前,康德就在《論永久和平》中論證了,基於權利契約觀念建立的民主社會中,發動侵略戰爭並非易事;相反地,在專制國家,人民是專制者的臣民而不是國家公民,「戰爭便是全世界上最不假思索的事情了」。這一理論成為當今世界秩序構架的基石,事實上由此帶來人類歷史上相對來說最和平的發展階段。
然而,中共宣傳仍然將維穩與和平等同,將民主與動亂掛鉤。他們無視周邊國家如韓國和台灣民主之後的和平與繁榮,而將中國人不容易瞭解的拉丁美洲、中東和非洲作為例子,認為其社會動蕩是民主或者西方國家支持民主的「和平演變」帶來的「陷阱」。
「獨裁專制是地區動亂的根源」
2001年,《南方周末》發表了一篇關於中東問題的評論,標題叫《獨裁專制是地區動亂的根源》。儘管文章擺事實講道理,卻遭到中宣部的嚴厲批評。它和其它幾篇文章一起,成為要求將我和其他幾位主管調離報社的「罪證」。顯然,中宣部希望看到的文章是:民主自由是動亂的根源,抗議運動則是動亂的表現。
保羅‧科利爾(Paul Collier)是前世界銀行發展研究組主任,非洲經濟問題的專家。他的著作《戰爭、槍炮與選票》中的論述,乍一看也是在談民主對非洲窮國的動蕩和暴力沒有化解的作用,甚至推波助瀾。然而,科利爾接著說,專制更加糟糕。
科利爾寫道:研究表明,高收入的所有正面效應都要建立在民主的前提之上。的確如此,更驚人的結果是:如果制度不民主,國家經濟越是增長,就越容易產生政治暴力。民主國家越富越安穩,專制國家越富越動蕩。
美國政治學彼得•H.史密斯(Peter H.Smith)所著《論拉美的民主》中,認為拉美的問題是「不自由民主的陷阱」(Illiberal Democracy Trap)。他認為民主要滿足兩個維度,一個是程序性的維度,體現為選舉民主,另一個是實體性的民主,體現為公民自由。「自由民主」才是高品質的民主。
與此相反,熟悉中共宣傳話術的人都知道,他們企圖讓人們相信,自由是動亂的根源,「不自由的民主」(僅有選舉程序)才應該成為我們追求的目標。
倘要一人為奴隸,則須舉世不自由
十五年前就有學者計算過,以中共維穩所消費的財力、物力和人才來看,中國年年都在進行政權對人民的內戰。此後,這場戰爭不斷升級。無論是疫情期間的「清零」政策,還是對維吾爾人和藏人的大規模囚禁和文化消滅,中共隨時都可以實施戰時監管措施。
不僅如此,專制政權從來都不會坐視不管「境外敵對勢力」。美國前總統甘迺迪說過:「自由不可分割,倘一人為奴隸,則舉世不自由。」專制者同樣明白這個道理,只是反其道而行之:倘要一人為奴隸,則須舉世不自由。這就是中共「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核心邏輯。
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對歐洲領導人說,烏克蘭人不僅為自己的國家而戰,也在為歐洲而戰。很多人對此感到不理解。其實,只要我們看看六四屠殺之後,中共對全世界帶來的威脅,就會明白:當年開進長安街和天安門廣場的坦克履帶上,沾滿的不僅僅是中國人的鮮血。
延申閱讀:長平2012-2024年"六四"紀念日文章
2024年,德國之聲:「習近平先生,推倒這堵牆!」
2023年,德國之聲:屠殺發生不止一次
2022年,德國之聲:八九六四 一座流動的紀念碑
2020年,德國之聲:六四尚未成功,全球仍需努力
2019年,德國之聲:六四之後中國製造--文明的衝突
018年,德國之聲:"六四"對個體生命價值的摧毀
2017年,上報:「六四」仍在生長 「現狀」不可維持
2016 年,德國之聲: "六四"鎮壓,"文革"另一面
2015年, 德國之聲: 六四鎮壓模式改變了世界
2014年, 南德意志報: Die Unterdrückung geht weiter (鎮壓還在繼續)
2013年, 南華早報: Breaking the silence over June 4(打破六四沉默)
2012年, 德國之聲:"克倫茨小平"
長平是資深媒體人、時事評論作家。他目前是德國之聲專欄作家、中國數字時代執行主編以及六四記憶 ‧ 人權博物館總策展人。
德國之聲致力於為您提供客觀中立的新聞報導,以及展現多種角度的評論分析。文中評論及分析僅代表作者或專家個人立場。
DW中文有Instagram!歡迎搜尋dw.chinese,看更多深入淺出的圖文與影音報導。
© 2025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