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之聲中文網)我一向對勝利紀念碑不感興趣,因為它們希望世人看到的總是「一將功成」,而不是「萬骨枯」。即便在紀念文字中提及「犧牲的人民英雄永垂不巧」,畫面上也只呈現其勇武豪邁,壯志凌雲。我不相信這是在戰場上充作「炮灰」的普通士兵的形象。
但是,當我從盧森堡大峽谷(又稱佩特羅斯大峽谷)走上來,站在一個寬闊的廣場上,第一眼看見「金色女士」紀念碑的時候,就被它吸引住了。這是因為,我首先看見的,不是站在高高的紀念碑頂端的手持花環的女士,而是它的底座上的雕塑:一位戰死的士兵仰臥在台階上,在他的旁邊,坐著另外一位士兵,一隻胳膊搭在死者的身邊,看著他。
遠遠地,即便還看不清這位士兵的表情,你也知道,他在哀悼一個具體的人,一個剛剛還活著的生命,而不是滿懷豪情地暢想一個抽象的未來,或者滿臉悲憤地傳遞一種仇恨。
這時候,你再將目光上移,仰望紀念碑頂端的金色女士,看見她微微欠身,低頭凝視著碑底的兩位士兵,死者與生者,雙手將一個花環舉向空中,你感覺到的,至少首先是悲憫,而不是,在我的成長中一再被灌輸的,「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
童話世界的戰亂
大峽谷位於盧森堡市中央,城市由此分為南北兩個部分。它將這個原本安寧的都市,與大自然更緊密地聯繫在一起。在峽谷裡,不僅有山坡,有古樹,有河流,還有人家。不用離開都市,就能進入如此遠離塵囂的童話世界。單就這一點,就讓很多人覺得盧森堡宛如人間天堂。
但是,現實並非童話。從古羅馬到現代,盧森堡經歷的並非只有歲月靜好,而是飽受戰爭的蹂躪。有些諷刺的是,在各種旅遊手冊中,這個城市被列入首位的景點,往往並非這道美麗的峽谷,而是位於峽谷石崖的堅固防禦工事,例如擁有迷宮般藏身地道的博克炮台。
僅在上個世紀的兩次世界大戰中,儘管聲明中立立場,但是盧森堡仍被德國軍隊入侵。二戰後盧森堡不再中立,成為北約成員國之一。
位於盧森堡憲法廣場的金色女士紀念碑建於1923年,用於紀念在一戰中陣亡的盧森堡士兵。作者是盧森堡雕塑家克勞斯‧西托(Claus Cito) 。
「金色少女」是何方神聖?
和大多數勝利紀念碑(柱)雕塑一樣,金色女士的形象來自古希臘神話中的勝利女神,具體地說是古希臘雕塑家帕奧紐斯(Paionios)塑造的尼刻(Nike),一個長著雙翅、乘風行進的女神。但是,西托的金色女士沒有翅膀,更接近普通人的模樣。據說,這是全世界唯一沒有翅膀的同類雕塑。
與此同時,托舉花環的姿勢讓人聯想到宗教畫中手持星冠花環的聖母瑪利亞。將勝利女神與聖母瑪麗亞結合,無疑是降低了後者的身份,何況還讓她身著貼身衣服,冒犯了一些宗教保守人士。
值得一說的是,這座雕塑盧森堡語名為Gëlle Fra ,意思是「金色女人/女士」,中文世界大多翻譯成「金色少女」,這是一個物化和貶低女性的幼齒化翻譯,以為「少女」比「女人/女士」更優美,更可愛,也更有價值。
據稱這個為這個雕塑擔任模特兒的女士,是西托在盧森堡小鎮尼德克申(Niederkerschen)的工作室對面的麵包店的女主人,當時23歲的蘇珊娜‧馬克思-威爾德舒茨(Suzanne Marx–Wildschütz)。她的麵包師丈夫約瑟夫‧馬克思(Joseph Marx)曾幫忙用馬車將紀念碑設計稿運送到首都。
勝利女神、聖母瑪麗亞和麵包店女主人,這三個形象結合在一起,構成了這個盧森堡國寶級雕塑的現代內涵。
二戰期間,這座雕像多次面臨被摧毀的命運,但是都得到了盧森堡人的全力保護。1940年10月,它終於被拉倒在地。其底座雕塑被一家建築公司保存,而「金色女士」卻失蹤了,直到1980年才再次出現,原來是被不知名的盧森堡人救出並隱藏起來。
這座紀念碑重獲新生,也因此被賦予更多的意義,成為盧森堡人嚮往自由、抵抗侵略、懷念逝者和嚮往和平的國家象徵。
上海世博園的殘缺展覽
2010年,金色女士雕像在中國成為媒體熱點——包括央視在內的幾乎所有媒體都稱之為「金色少女」——原因是當年的上海世博會上,盧森堡送去了這座雕像,在盧森堡館入口處放置了半年之久。
中國媒體將此作為「兩國友誼的象徵」進行了熱情洋溢的報導。遺憾的是,中國觀眾看到的,只是紀念碑的上半部,也就是金色女士雕像。底座上的士兵哀悼雕像,卻沒有一起搬去,是一個殘缺的展覽。
中國觀眾紛紛前往觀看「少女的美麗」。媒體還欣喜地報導說:「它在盧森堡本國的紀念碑底座高達12米,人們用肉眼很難看到少女像真容,而在世博園盧森堡館,其底座僅3米高,觀眾可以非常清楚地看到少女像。」
在我看來,中國觀眾更需要看到的,是位於這座紀念碑底座的難得的雕像:一位士兵死去了,另外一位士兵在哀悼。
只有這樣,他們才能理解這座雕像上勝利女神、聖母瑪麗亞和麵包店女主人的「三位一體」。
長平是資深媒體人、時事評論作家。他目前是德國之聲專欄作家、中國數字時代執行主編以及六四記憶 ‧ 人權博物館總策展人。
德國之聲致力於為您提供客觀中立的新聞報導,以及展現多種角度的評論分析。文中評論及分析僅代表作者或專家個人立場。
DW中文有Instagram!歡迎搜尋dw.chinese,看更多深入淺出的圖文與影音報導。
© 2025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