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need to enable JavaScript to run this app.
跳轉至内容
跳轉至主選單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最新影片
地區
中國
德國
台灣
歐洲
香港
亞洲
主題
人權
新聞自由
法治國家
氣候環境
分類
政治
經濟
文化
科技創新
焦點
習近平
俄羅斯入侵烏克蘭
第二次世界大戰
最新影片
電視直播節目
简
廣告
長平
跳轉至下一欄 所有相關主題內容
所有相關主題內容
長平觀察:誰在 「抓住那個河北人」?
隨著疫情的再次緊張,地域歧視和人群歧視引發更多關注。時評人長平認為,跟西方不同,中國政府幾乎能完全控制民間輿論和基層作為。
長平觀察:台灣入聯——與其重返,不如重建
美國常駐聯合國代表克拉夫特訪台行程取消。成敗隨人,讓「亞細亞的孤兒」更添身世飄零之感。時評人長平認為,台灣可以有更好的出路和更大的使命。
長平觀察:馬雲的中國智慧
中國富商馬雲「失蹤」了。時評人長平指出,對於隨意收拾馬雲的權力體系,他自己也貢獻不菲。
長平觀察:來自張展的新年禮物
報導武漢疫情的公民記者張展被判刑4年,她當庭痛斥法官和公訴人。時評人長平認為,這是我們收到的最好的新年禮物。
長平觀察:2020年的「五毛話語」
有網民發現2020年的新名詞有所不同。時評人長平指出,過去的「五毛話語」很大程度上都是防禦性的,現在則是更加主動而全面地進行話語的陣地戰。
長平觀察:紫荊黨難逃「十六字方針」命運
「新香港人」創建的紫荊黨被認為是浮出水面的中共地下組織。時評人長平指出,中共的歷史告訴我們,地下黨「轉正」並沒有那麼容易。
長平觀察:北京為香港人設計的未來
香港民主人士正在遭受「大清算」。時評人長平認為,香港政府配合北京的打壓不會到此為止,極權統治者正在將你變成你所討厭的人。
長平觀察:傅瑩說對了幾句話?
中國高官傅瑩在《紐約時報》發表文章,呼籲中美構建合作–競爭關係。時評人長平認為,這是希望兩國關係回到老路上的陳詞濫調。
長平觀察:對華「艱難選擇」,拜登再陷誤區?
美國總統當選人拜登就對華政策表態。時評人長平認為,如果拜登還停留在「合作」與「對抗」的陳舊思維模式,那麼中國政府這四年又將輕鬆度過。
長平觀察:拜登如何重返世衛組織?
拜登宣稱將重返世衛組織。時評人長平認為,世衛組織一再配合中國政府,至今未能對新冠疫情源頭進行調查,重返不應該是簡單地回到過去。
長平觀察:拜登對中國政策輸了
美國大選再一次背離民調。時評人長平認為,拜登在對中國政策的論述上曖昧躲閃,避重就輕,白白給對手送分。
長平觀察:北京何時攻打台灣?
北京會趁華盛頓手忙腳亂之時突襲台灣嗎?時評人長平認為,到目前為止,可以預見的風險是北京不能承受的。
長平觀察:習近平會搞改革開放嗎?
習近平「南巡」要求「改革不停頓,開放不止步」。時評人長平認為,更大的國際壓力換來中國更多的經濟開放並非沒有可能,但這不過是為了養出更強壯的「戰狼」而已。
長平觀察:中共黨員的罪與罰
川普政府發布政策指南,拒絕包括中共在內的「極權主義政黨及其附屬機構」成員移民美國的申請。時評人長平討論了普通中共黨員對於專制政治的意義。
長平觀察:歐陽娜娜,每年都要好好表現哦
台灣藝人歐陽娜娜參加央視國慶慶典活動引發爭議。時評人長平認為,台灣「當局放完狠話又慫了」並不丟臉,但是歐陽娜娜的演唱超越了言論自由的范疇。
長平觀察:任志強被重判 中共對自己人最狠?
因為批評習近平,任志強被以經濟罪名判刑18年。時評人長平認為,任志強因言獲罪令人震驚,但是中共對自己人最狠的說法容易誤導。
長平觀察:「求和」說,戰狼外交洩露天機
王金平被中國央視稱「前來求和「,取消出「海峽論壇」行程。時評人長平認為,此次事件洩露了台海局勢的兩大「天機」;同時分析「戰狼外交」是否用力過猛。
長平觀察:為「習大大」出征的花木蘭
迪斯尼電影《花木蘭》及其主演被指諂媚中共。時評人長平分析抵制這部好萊塢電影的作用與意義。
長平觀察:馬斯外長,羅冠聰比王毅更重要
德國外長馬斯以強硬立場為中國外長王毅的歐洲之行畫上一個「圓滿」的句號。時評人長平呼籲馬斯外長更加重視流亡中的香港社運領袖羅冠聰的不懈抗爭。
長平觀察:從「新疆超話」到「北京超話」
新疆嚴密封鎖防範新冠疫情導致民怨沸騰。時評人長平認為,當局利用了多年歷練出來的鎮壓維吾爾人的快速反應機制。
長平觀察:支持黎智英,香港人「惡意炒股」?
香港民眾「用錢投票」,抗議當局抓捕黎智英等民主人士。時評人長平認為,香港人的不懈抗爭,固然因為他們長期在自由社會培養的獨立、正直、勇敢和堅毅,同時也是因為這裡還有殘存的自由。
長平觀察:TikTok跳進黃河也洗不清
TikTok面臨美國政府安全審查。時評人長平認為,中國外交部發言人的蠻不講理,中國大面積網路封禁,以及苛嚴冷酷的政治環境,都讓中國企業在海外遭受質疑順理成章。
長平觀察:金教授,到底要不要武統台灣?
金燦榮和胡錫進等專制辯護者一再販賣戰爭言論,同時前後矛盾。時評人長平認為,他們不是媒體人,不是學者,也不是政策建議者,而是宣傳機器。
長平觀察:「很開心沒有活成你們喜歡的樣子」
奧運冠軍勞麗詩被罰禁用微博一年。時評人長平認為,和其他行業一樣,運動員中有鄧亞萍也有郝海東,不搞政治就可能被政治搞。
長平觀察:"國安法"會變成"球安法"嗎?
長平
假如香港沒有抗爭運動,就沒有國安法這個緊箍咒嗎?時評人長平認為,自由是不可分割的,反抗專制也必須全球行動。
長平觀察:中國酷刑,比你想像的更殘忍
人權律師王全璋披露他在審訊過程中遭受的酷刑。時評人長平認為,控訴酷刑是人的第一權利,無法隨著"政治權利"而被剝奪。
長平觀察: 從主旋律到正能量 思想謀殺的進化
一起小學生跳樓事件激發中國民眾對於「傳遞正能量」的抗議。時評人長平認為,「正能量」將政治高壓合理化,但它無法改變統治者對民眾進行精神殘害的事實。
長平觀察:郝海東的決裂讓後浪難以奔湧
郝海東宣讀「建國宣言」讓中共官媒無言以對。時評人長平認為,跟「香港獨立」一樣,郝海東「建國」讓「六四」鎮壓之後的去正義化教育觸礁。
長平觀察:六四尚未成功,全球仍需努力
今天是"六四"三十一周年紀念日。時評人長平認為,當年西方背棄了中國那場民主運動,如今備嘗苦果。世界正在醒來,香港正在抗爭,應該重啟全球六四運動,共同對抗中共威脅。
長平觀察:靠愛國主義解決「五個一」難題?
「五個一」政策讓很多海外留學生有家難回。時評人長平認為,愛國主義訴求無濟於事。
長平觀察:我們在同一條奔湧的河流洗腦
長平
一則以廣告形式發布的朗誦《後浪》在中國社交網路引發熱議。時評人長平指出,大凡專制國家,年輕人都被鼓勵要懂得感恩與讚美。
長平觀察:方方與劉強東,到底誰在遞刀子?
護京東、罵方方是人雲亦雲嗎?時評人長平認為,在一個新聞自由度全球排名倒數第四的國家,民眾其實連做「烏合之眾」的自由都沒有。
長平觀察:方方日記「客觀上可能被利用」
武漢作家方方在西方出版日記被圍攻。時評人長平指出五毛話語兩大變化:從「迎合西方文化」到「沒有謳歌政府」,從反駁直接批評體制到攻擊「客觀上可能被利用」。
長平觀察:我的國家有什麼——籠的傳人
中國小粉紅出征泰國戰台獨,不幸遭遇滑鐵盧。時評人長平認為,城市中產階級和無知小粉紅一樣,都是「籠的傳人」,認為會飛的鳥兒不聰明,不如假裝自己沒有翅膀。
長平觀察:死在謊言共和國,你連數字都不是
封城兩個多月之後,武漢正式解封。時評人長平認為,專制社會壓制民眾的同理心,從而讓政府肆無忌憚地製造人權災難。
長平觀察:任志強與「紅二代」的歷史良知
地產商、「紅二代」公知任志強因為激烈批評習近平抗疫而失蹤。時評人長平披露,「紅二代」分為三類,其中具有歷史良知的人士唯有與中共決裂一途。
長平觀察:李文亮微博—「中國哭牆」下的抗議
國家監委調查組公佈結論,李文亮微博留言達到一個高峰。時評人長平認為,無論李文亮微博還能存活多久,未來的人們都會記住,「中國哭牆」存在過。
長平觀察:用火星文寫給習近平的感恩信
習近平抵達武漢當日,中國網民用各種文字傳播一篇文章。時評人長平贊賞武漢人民拒絕感恩,堅持維權。
長平觀察:只有好消息給你聽了
中國新冠病毒確診病例連創新低。時評人長平認為,和中共歷史上的歷次災難一樣,這也是個自我歌頌的機會。壞事做到極點,剩下的都是好消息。
長平觀察:「東亞病國」藥不能停
中國政府稱《華爾街日報》評論「種族歧視」。時評人長平認為,假如梁啟超活到今天,他仍然會稱中國為「東亞病國」。
長平觀察:新冠病毒讓中國社會失控了嗎?
基層「防疫人員」為非作歹,在新冠病毒肆虐的同時製造人權災難。時評人長平認為,你所看見的基層社會「失控」,正是權力頂層「嚴控」社會的結果。
長平觀察:習近平為什麼戴錯口罩?
為什麼沒有下屬去提醒習近平正確使用口罩呢?時平人長平認為,新時代的「皇帝」對於「裸奔」有不同的看法。
長平觀察:病毒與警察誰更可怕?
「集中力量辦大事」戰勝病毒?時評人長平認為,每一次的災難,都成為政府進行更加嚴密的社會控制的演習機會。
長平觀察:為什麼沒有查辦武漢官員?
武漢爆發新型冠狀病毒疫情以後,中共為什麼沒有重演十七年前的「非典」(SARS)危機中的腳本,查辦地方官員以安撫民意?時評人長平認為,主流民意沒有跟上「新型官狀病毒」變異的速度。
長平觀察:雌心勃勃的未來
在2019年的最後一天,時評人長平補上2017年放棄了的一次「蹭熱點」,因為他相信馮德萊恩、馬林和蔡英文等雌心勃勃的女人們將會讓世界變得更美好。
長平觀察:兩次死刑帶來什麼正義?
被判死刑21年之後,孫小果再次成為「掃黑除惡」的典型,最近又被判處死刑。時評人長平當年是最早報導此案的記者之一,他看見死刑「震懾」的虛偽,以及《1984》自嘆弗如的中國審查機制。
長平觀察:習近平的抗美援朝
美國總統川普收到來自北韓和中國的「聖誕禮物」。時評人長平認為,習近平打贏了又一場「抗美援朝」戰爭。
長平觀察:「焚書坑儒」的日常生活化
一張在圖書館門口焚書的照片在網路上引發不安。時評人長平認為,焚書這一具有沉痛的歷史寓意行為,和安靜閒適的日常生活化場景疊加,描繪了中國從未停止思想審查、言論管制和鎮壓異議人士的政治現實。
長平觀察:中國環保抗議為什麼成功?
廣東茂名文樓鎮居民經過幾天「血戰」,贏得了又一場環保抗爭的勝利。時評人長平認為,並非環保題材本身,而是抗爭者的勇氣、決心、力量和堅韌讓當局感到害怕。
長平觀察:「六四」之後的最大成功
美國星條旗正大光明地在香港遍地招展。時評人長平認為,「內政」這塊遮羞布被中共用得太髒了,西方社會對它僅存的一絲尊重也正在喪失。
上一頁
第5 頁,共12 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