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need to enable JavaScript to run this app.
跳轉至内容
跳轉至主選單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最新影片
地區
中國
德國
台灣
歐洲
香港
亞洲
主題
人權
新聞自由
法治國家
氣候環境
分類
政治
經濟
文化
科技創新
焦點
習近平
俄羅斯入侵烏克蘭
第二次世界大戰
最新影片
電視直播節目
简
廣告
鄧小平
中國政治人物,中國共產黨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的核心。
跳轉至下一欄 所有相關主題內容
所有相關主題內容
香港將舉辦鄧小平展覽,或觸及「六四」
香港將舉辦鄧小平大型展覽,港媒透露,該展覽或觸及「六四」。
評論:振聾發聵的沉默
每一段同1989年民主運動有關的回憶,每一段同血腥鎮壓這場民主運動有關的回憶在中國都是被禁止的。德國之聲評論員馮海音認為,共產黨擔憂的事就是向人們傳遞"一個自由的中國是可能的"這樣一種訊息。
「鄧長老」的遺產
六四事件發生後,為防止未來發生類似運動,鄧小平制定一套方針。
黨性和人性
中共前總書記胡耀邦逝世已經25周年了,但其影響力卻不減當年。
習近平政改:從「集體總統」到「一人總統」?
去年,有中國學者稱頌中國「集體總統制」優於美國「個人總統制」。習近平獨攬大權以後,又有新加坡學者稱習近平「一人總統」就是最大的政治體制改革。
紅色貴族的秘密資產
國際調查記者聯盟公佈報告稱,中國高官家屬擁有巨額海外資產。
吃北韓的虧,佔人民的便宜?
中國政府的對朝政策在三十年間毫無建樹,卻在阻礙香港真普選、抓捕內地批評人士方面"碩果纍纍"。
「頂層設計」與集權
按照《法蘭克福匯報》一篇署名文章的看法,十八屆三中全會表明,中共新屆領導層有意重建中央集權。
2013年11月12日德國之聲中文網音頻節目
習近平要超越鄧小平?不再摸石頭過河;中國報導被擱置彭博社被指自我審查;王錚:「至憲黨」不是「薄熙來黨」;「海燕」過後,絕望的等待;誰來將網路孌童犯繩之以法?
2013年11月12日德國之聲中文網音頻節目
習近平要超越鄧小平?不再摸石頭過河;中國報導被擱置彭博社被指自我審查;王錚:"至憲黨"不是"薄熙來黨";"海燕"過後,絕望的等待;誰來將網路孌童犯繩之以法?
習近平不再摸石頭過河
十八屆三中全會進入第三天,官媒《人民日報》發文,引申習近平一番關於改革的話語,指 「改革路徑已確定,不再摸著石頭過河」
習、李能走多遠?
官方自稱將具歷史意義的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本周末開始舉行。德語媒體強調,本次全會是否能獲得像11屆3中全會那樣的意義,頗讓人懷疑。
鄧小平,也是皇權專制主義者?
近日香港新世紀出版社出版了《鄧小平的皇權專制主義》一書,顛覆公眾對鄧小平的既有認識。
外國作家接受中國出版審查
多家海外媒體近日相繼關注外國作家為進軍中國大陸市場,不得不接受中國當局出版審查的現狀。
2013 年7月17日德國之聲中文網音頻節目
習近平祭出毛澤東紅色大旗;中國殘疾兒童上學難;美支持台灣入國際民航組織惹怒中國;馬雲獲贈「馬小平」;埃及的仇外浪潮;德語媒體
2013 年7月17日德國之聲中文網音頻節目
習近平祭出毛澤東紅色大旗;中國殘疾兒童上學難;美支持台灣入國際民航組織惹怒中國;馬雲獲贈"馬小平";埃及的仇外浪潮;德語媒體
馬雲獲贈「馬小平」
阿里巴巴前總裁馬雲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肯定鄧小平「六四鎮壓」行為,網友贈其新稱號「馬小平」
馬雲肯定鄧小平「六四鎮壓」
香港《南華早報》刊登對阿里巴巴前總裁馬雲的訪談錄,馬自比鄧小平,並肯定鄧在「六四」中做出的鎮壓。
中國的民間史學家
在中國民間,越來越多的人自己通過訪談等方式,來記載歷史,而不全信教科書上的內容。
習近平與傅高義怎麼進了一個門(上)
胡德華2月27日在《炎黃春秋》新春聯誼會上對習近平內部講話直言不諱的批評,近日成為媒體熱點。
美中峰會:風雲變幻 物似人非
風雲變幻 物似人非
《投資者報》:他不是一個新潮的人
中國媒體《投資者報》在一篇社論型文章中不點名的提及了習近平,把他定義為「不是一個新潮的人」。
再拿薄谷比江青
輿論多拿谷開來比江青。當年鄧小平愣把"文化大革命的旗手"判成"反革命";今天谷開來故意殺人案,人人都覺得也掉進中國政治的醬缸裡了。
柴玲「原諒鄧小平說」引爭議
「六四」23周年之際,柴玲發表公開信稱自己原諒鄧小平和李鵬
「克倫茨小平」
23年前的六月四日,北京血雨腥風,大兵壓境。一場持續數周的民主運動遭到當局暴力鎮壓。作者長平認為,六四事件的意義更在於,她開啟了八九十年代那場深刻的世界政治格局變革。
南巡二十年遭冷遇?
《深圳特區報》在1月31日獨自唱響紀念鄧小平南巡的獨角戲。
鄧小平妙藥的副作用
鄧小平20年前的南巡講話導致中國經濟迅速發展,也鞏固了中共的權力。
中國的未來走向
中國的未來走向如何,人們的判斷大相徑庭,有懷疑派與樂觀派之分。《明鏡周刊》(9月24日)中的一篇文章對此進行了分析,描繪了中國3種可能的發展前景。
中國政改網站發表文章"批鄧罵毛"
中國政改網站"中國選舉與治理網"發表署名"繆一輪"的文章《非毛必須同時非鄧》,文章言辭犀利、大膽批評毛澤東和鄧小平,稱鄧小平是"另一個毛澤東",堅持了毛澤東反人類立場,甚至比毛澤東走得更遠--直接下令向請願學生、市民開槍。
chi0907 Presseschau
"目前,中國正處於二十年來最嚴重的打壓時期,數百名民權人士、律師、部落格和藏族喇嘛被逮捕。亞洲這個超級大國對外展示的是自信,對內是令人驚異的神經質。"德國《時代周報》認為:"這至少有四個原因":
「鄧小平應獲諾獎」?-港媒批向北京獻媚
本周,香港媒體報導和評論的主要焦點有:素有香港左派之稱的香港行政會議召集人梁振英日前稱曾鎮壓"六四"運動的鄧小平應獲得諾貝爾和平獎,在香港引起軒然大波;中國總理溫家寶道澳門參加論壇遭到示威抗議。
走訪鄧小平改革誕生地小崗村
安徽鳳陽小崗村是中國家喻戶曉的一個神話:30年前,他們分田單干,成了鄧小平農村改革的先鋒和榜樣。30年後的今天,他們把土地使用權租給上海一家大企業,企業投資農場,農民成了農場職工。明鏡周刊走訪小崗村後介紹了中國當前的農村改革和小崗村的近況:
H. Schmidt: Wir sehen China ganz falsch (IV-ZF)
德國前總理施密特日前接受德國「西德意志日報」訪談時說,西方經常錯看了中國。年近90高齡的施密特訪問中國前後一共15次,最後一次是2005年。他認為,不可以用西方的尺度來衡量中國,這是因為中國文化固有的特殊性,中國的社會變革將遵循自己的道路。
一國兩制:「別無選擇,非常成功」
7月1日香港回歸大陸10周年來臨之際,聚光燈已經紛紛就位,特首曾蔭權將再次打理一下他那一絲不苟的領結,畢恭畢敬迎接來自北京的終極首長。回歸10年,在全世界的矚目下,港府匯報交作業,胡錦濤驗收鄧小平留下的一國兩制「試驗田」。
港媒看兩會人事變動及鄧小平逝世十周年
備受矚目的2007年全國兩會即將拉開序幕。香港媒體兩會人事變動可能對大陸政壇產生的影響進行了分析。此外,鄧小平逝世十周年也是本周香港媒體關注的重點。
讀者來函集(2007年2月第4期)
讀者Christiana D發問:為什麼激昂的情緒總是用在攻擊同胞上呢?此外,鄧小平忌辰、為奧運關閉民工子弟學校、外國公司在中國人才難覓等話題也受到關注。這裡還要感謝讀者sha的熱心答覆,春天果然來了。
旅美華人學者談鄧小平與中國改革
鄧小平逝世十周年之際,中國官方媒體避免提及一些鄧小平當年提出的口號,以防引出「和諧社會「的不和諧音符。請聽本台記者一通對旅美學者程建中的專訪....
談共產主義干資本主義:鄧小平實踐的延續
今年2月19日是中國經濟改革創始人鄧小平逝世十周年紀念日。新蘇黎世報和柏林日報為此發表了專題文章。德國之聲選譯如下。
鄧小平去世十周年,實用主義依然如故
中國在鄧小平的領導下成為一個世界上經濟發展速度最快的國家。鄧去世十年後,中國仍然沒有偏離他制定的改革開放的發展軌道。在鄧小平去世十周年之際,德國電視一台網站發表了一篇紀念評論文章:
德國之聲採訪李銳全文
本網9月9日毛澤東去世30周年之際曾刊登專訪毛澤東前秘書李銳的摘要,很多讀者來信希望看到採訪全文。現刊出全文以饗讀者。 採訪中李銳的精彩語錄:「我認為比爾蓋茨就是最好的共產黨員,中國還沒有這樣的共產黨員」;「鄧小平是毛澤東最喜歡的兩個人中間的一個」;「胡錦濤比江澤民控制得還緊啊」;「毛澤東這個人物你還得研究幾百年」;「中國的情況,只要經濟不亂來,慢慢發展」。
當時買一輛自行車,家裡要討論很長時間
法蘭克福評論報以北京一個嚴姓家庭為例,介紹了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城市居民生活的改善,文章做了這樣的比較:
互動的主動權仍然在台灣手中
胡錦濤周四在對解放軍的講話中號召,解放軍要做好軍事作戰的準備。雖然胡錦濤並沒有提到「台灣」二字,不過面對當下兩岸的緊張關係,人們不可能有別的猜想。
鄧小平百年壽辰談
本周日是已故中國領導人鄧小平百年誕辰。生前雖受到毛澤東的排擠,鄧小平仍然在25年前最終結束了文化大革命,並且在中國實行了改革開放政策。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到底取得了哪些經濟成就?又存在哪些弊端?還有,中國是否已經成為積極參與全球事務的國際力量,抑或只是一個不堪一擊的老大帝國?
紀念鄧小平為了個人政治目的?
8月22日是鄧小平一百周年誕辰紀念日,德國第一電視台駐中國記者報導了中國舉行的紀念活動,讚揚了鄧小平的改革政策,但也指出,鄧小平生平展覽迴避了歷史上重要的一頁:
德國人士看鄧小平的一生
1904年8月22日,四川省廣安縣的一座小山村裡誕生了一名男嬰。他就是後來的中共高級領導人、號稱「中國改革開放總設計師」的鄧小平。
發展的迷思:重新審視鄧小平的政治遺產
鄧小平的政治遺產是什麼?新加坡「總理導師」李光耀本周在其子李顯龍接班後,高度稱讚鄧小平的政治魄力,說「沒有鄧小平的89鎮壓,就沒有中國今天的經濟繁榮」。果真如此嗎?如何審視鄧小平百年後的政治遺產,德國之聲中文網就此發表評論。
德報談鄧小平 瑞報談中國石油變遷
今年8月22日,是被稱為改革開放「總設計師」的前中國領導人鄧小平誕辰100周年紀念。「法蘭克福匯報」發表一篇題為「穩定壓倒一切」的文章,談到中國官方媒體一個時期以來對鄧小平的大量宣傳。「新蘇黎世報」則探討了中國石油需求的出路。
世界報說李鵬把責任推給鄧小平
作為前中國領導人鄧小平誕辰100周年紀念活動的一部分,曾任政府總理的李鵬本周一在中國共產黨理論刊物「求實」上發表一篇題為「紀念鄧小平同志」的文章。德國「世界報」刊登一篇文章認為,李鵬撰寫此文的目的之一是將鎮壓六四的責任推給鄧小平。該報寫道:
鄧小平留下的政治遺產
8月22日是鄧小平一百周年誕辰紀念。南德意志報發表評論,稱讚鄧小平的改革和中國的經濟發展,但同時指出,鄧小平政策留下的矛盾現在變得越來越尖銳,評論寫道:
誰贏得「六四」的解釋權?
本周,關於「六四」十五周年的報導和評論佔據了香港媒體的主要吸引力,其中,《亞洲周刊》關於北京可能平反「六四」的消息最引人注目。
上一頁
第3 頁,共4 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