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need to enable JavaScript to run this app.
跳轉至内容
跳轉至主選單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最新影片
地區
中國
德國
台灣
歐洲
香港
亞洲
主題
人權
新聞自由
法治國家
氣候環境
分類
政治
經濟
文化
科技創新
焦點
習近平
俄羅斯入侵烏克蘭
第二次世界大戰
最新影片
電視直播節目
简
廣告
鄧小平
中國政治人物,中國共產黨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的核心。
跳轉至下一欄 所有相關主題內容
所有相關主題內容
客座評論:一國兩制埋下香港亂局
本周香港經歷了反送中以來最血腥的暴力。政論家鄧聿文認為,香港局勢的驟然升級,雖然導火索是港中大學生周梓樂的死亡,然而,前不久結束的中共十九屆四中全會也難脫干係。
客座評論:香港的唯一出路
香港局勢日益緊張,暴力事件層出不窮。林鄭月娥及其背後的北京政府態度強硬,而示威者對於本方的訴求也絲毫不讓。如何才能解決目前的困境?徳籍華人教授張俊華張俊華認為,只有一條出路。
專訪:鄧小平會如何看待70周年國慶?
高志凱是位於北京的「中國與全球化智庫」副主任,早年曾經擔任過鄧小平、胡耀邦等中國領導人的英語口譯員。如果鄧小平在世,他會如何評價剛剛度過70歲生日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德國之聲就此與高志凱進行了專訪。
中國外交轉向 打造「世界強國」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中國從發展中國家一躍成為世界經濟強國,同時正致力通過新外交策略成為世界強權。
漫話國慶慶典之十:50周年慶典"在場者"鄧小平
慶典儀式上,鄧小平的"巨幅畫像"亮相時,《人民日報》的解說詞是"鄧小平同志正在向人們微笑"。他被懷念被稱頌,順理成章。
悉數中共建政70年歷任國家領導人
從1949年中共建政以來,按照官方的說法,已經經歷了五代中央領導核心。從對中共這些高層領導人自身特色和施政策略的分析也可以看出中國社會過去70年歷史的變化與發展。
漫話國慶慶典之八:三十五周年之「萬歲」到「您好」
「小平您好」橫幅製作過程,與胡耀邦決策不抬鄧小平畫像,與鄧小平檢閱部隊口號的變化,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廟堂之高,江湖之遠,如此相通。「小平您好」,必然成為這一年慶典國人的共同記憶。
漫話國慶慶典之七:三十五周年「小慶」到「大慶」
中共建政35周年的慶典中,不同著裝的細節,與盛大的閱兵式看似違和,卻似乎刻意貼近著那個時代:除舊布新時代,中國正處於變革的交替之中。
鄧小平誕辰 官媒「快閃」發舊文為那般
在前中共領導人鄧小平誕辰115周年當天,人民日報出版社旗下的微信公眾號出人意料地發布了題為《鄧小平廢除領導職務終身制》的文章,之後又很快刪除。這是值班小編工作疏忽,還是故意釋放出的政治訊號,影射習近平廢除國家主席任期限制?個中奧妙引發網友猜
長平觀察:老布希眼中的「長遠利益」在哪裡?
美國老布希總統時期一批有關六四的白宮文件解密。時評人長平認為,老布希總統目光短淺,錯過了懲罰惡魔、鉗制中共的良好機會,損害了美國的「長遠利益」,出賣了整個人類的良知,讓世界重回冷戰困境,罪莫大焉。
習近平上台以來首次訪問北韓
6月20日至21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受邀對北韓進行國事訪問。這是習近平上台以來首次訪問北韓,也是中國國家主席14年來再次訪問北韓。
「中國通」馬凱:我們不可能擺脫中國
長年駐華的《南德意志報》記者馬凱(Kai Strittmatter)大聲疾呼西方社會必須警惕利用科技手段大幅提高專制獨裁效率的中國當局。
客座評論: 習近平在引領中國走上危險道路
當國際社會專注中國沿海地區的發展時,中國一黨獨大的政府正在該國西北方展示專制政權的實力。專欄作家Alexander Görlach認為,我們不該忽視這一切。
德語媒體:改革四十載 今後何處去?
改革開放的巨大成就給中國領導層帶來了成功的喜悅,但他們卻拒絕反思歷史,總結教訓。這無疑會給中國的未來增添了不確定性,至少《法蘭克福匯報》評論這樣認為。
40年前德語報刊如何看十一屆三中全會
四十年前的12月,中國共產黨召開十一屆三中全會,宣佈改革開放政策。這一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決策,當時便引發全球媒體關注。德國之聲從檔案庫中翻閱1978年底的德語區各大報刊,找到了不少對該會議的報導和評論。
中國改革開放40年 從鄧小平到習近平
40年間中國的躍起,國際有目共睹。但是一年之間,中美貿易戰的拉鋸戰卻又讓投資者卻步。在改革開放40年的今天,習近平將會放出了什麼訊息?
專訪:鄧小平讓中共獲得了新的合法性
鄧小平被視為中國經濟崛起的設計師。德國漢學家文浩(Felix Wemheuer)認為,40年前鄧小平開啟的改革開放,其中的民主化道路已經宣告失敗。
長平觀察:重建西單民主牆
1978年12月5日,魏京生在西單民主牆貼出了他的署名文章《第五個現代化:民主與其它》。時評人長平認為,以西單民主牆為標誌的當代中國第一波民主運動是「改革開放」四十年歷史中被抹殺的重要事件。
高考政審引發網民"炸鍋"
重慶高考政審的消息傳出後,福建也出台高考政審,大批網民發表評論。重慶教育考試院發出"記者寫錯"的回應也被網民"吐槽"。有媒體指出,民眾的強烈反應也凸顯了中國普遍存在的不確定性。
德語媒體:習身上有多少鄧的影子?
今年是中國實施改革開放政策四十周年。《南德意志報》評論認為,在今天的中國,改革開放已經變成了一個空洞的宣傳口號。
客座評論:習近平南巡失語 改革開放的終結
習近平近日在中國南部的視察訪問,讓許多人聯想起鄧小平當年的"南巡"。在六四之後保守派氣勢高漲的背景下,鄧的南巡被視為為繼續"改革開放"定下基調。而北京政治觀察人士白信認為,26年後習近平的"南巡"卻可能為這一政策的敲響喪鐘。
牆外文摘: 辱華戲穿幫?習近平無能?
評論認為,如果不爭取到民主自由這些制度框架來約束政府行為,中國私營企業只會內外受氣。官方借瑞典飯店風波煽動國內的民族主義情緒,戲也沒有原來那麼容易演下去了。
牆外文摘:老一代盼明君 新一代懶翻牆
有評論認為,儘管鄧小平體制下有各種政治運動和迫害,以及對示威者的血腥鎮壓,但是還是令中國精英懷念。還有報導顯示,新一代年輕人則滿足於網路的高牆深院,並不渴望牆外的自由世界。
德語媒體:金正恩變身鄧小平?
北韓宣佈中止核試驗,究竟是什麼目的?柏林州政府訪問中國,一群不太與中國打交道的地方政客,又對中國產生了怎樣的印象?這是周六的德語報刊關注的話題。
習近平6月訪朝? 中國領導人出訪平壤是慣例
金正恩今年3月訪華後,日本媒體率先報導說,習近平將於6月回訪,引起關注。其實,中國領導人訪問北韓是數十年來的「老傳統」。習近平在第二任期內實現訪朝,也算是對這一傳統的「繼承」吧。
客座評論: 兩顆「改革炸彈」割裂鄧遺產
中共總書記與軍委主席的無限任期成了《人民日報》認為國家主席任期也該與前兩個職位「保持一致」的理由,是公然的狡辯、對歷史的嘲弄。
評論:全方位的主席將成為永遠的獨裁者?
災難性的毛澤東時代結束後,中國人原本已無法對領袖崇拜以及領導終身制喚起熱情。但Matthias von Hein認為,習近平再次為一人專制奠定了基礎。
專訪:中國就是要做世界領袖
在有關國際安全政策的年度會議——慕尼黑安全會議召開之際,中國歷史學家、時評人章立凡向本台分析了中國外交政策的轉變以及對世界的意義。
牆外文摘:不僅玩弄川普,還要掀翻鄧小平?
習近平為什麼可以將川普玩弄於股掌之間?香港人為什麼不再可以罵中共?「她們的征途」在台灣還能走多久?
德語媒體:當"夢想"讓人懼怕
中共最重要的會議十九大仍在進行中,會議中釋放哪些訊號?習近平對黨內哪些事物的優先事項進行重組?《南德意志報》和《法蘭克福匯報》試圖找到答案。
德語媒體:中國的真面目?
周五的德媒再次聚焦中國的反薩德浪潮。《法蘭克福匯報》指出,中國對韓國採取的報復性制裁,對韓國人來說也是一個教訓,這至少讓中國露出了真面目。此外,《新蘇黎世報》關注提出"中國的腐敗是鄧小平改革不徹底的遺產"觀點的美國華裔學者的最新力作。
像毛、像鄧、又像習
「中國出了個習大大,多大的老虎也敢打……」幾年前中國流行的這首歌讓不少人將習近平與毛澤東時代的個人崇拜聯繫在一起。不過,「習近平模式」究竟更類似於「毛澤東模式」還是「鄧小平模式」,不同的專家看法不同。
機密文件: 鄧小平六四前稱200人死可換20年穩定
英國國家檔案館最新公佈的文件顯示,在1989年6月4 日對學生運動進行鎮壓前的半個多月,美國方面得到消息:中國政府已決定「流血無法避免」。
維權律師葛永喜因評論「巴拿馬文件」被短拘
根據推特等網路社群網站的消息,中國維權律師葛永喜本周五曾一度被中國警方帶走,據稱原因是他在社群網站上對涉及「巴拿馬文件」的中國領導人發表的諷刺性評論。最新消息顯示,葛永喜目前已獲釋放。
德語媒體:「鄧小平的那筆交易」
德語媒體繼續關注中國股市的巨幅動蕩,並嘗試分析這種動蕩會對中國政局產生何種影響。
前中國改革派人士萬里辭世
中共「八大元老」之一的前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萬里逝世,享年99歲。
牆外文摘:中共未能通過的「考試」
「六四」鎮壓、鄧小平道路與中共腐敗之間是什麼關係?應該通過十三億中國人「考試」的人到底是誰?
「走鋼索的習近平」
《新蘇黎世報》指出,掌握強大權勢的中國領導人習近平在上台後收緊了對言論自由的管制並打壓異議人士,開啟了一場「中國噩夢」。《商報》則關注了中國IT企業踴躍參與漢諾威電子展。
習的中國徹底告別改革開放
周二的《南德意志報》指出習近平已經放棄了鄧小平提出的對內開放、對外內斂的改革開放政策,並作出詳細分析。
安邦民生之戰 權貴資本「互撕名牌」
一系列重磅消息將安邦保險和民生銀行的名字牢牢的捆在了一起。
從「改革先驅」到「國家囚犯」
2005年,曾經擔任中共中央總書記的趙紫陽逝世。中國官方至今對趙紫陽諱莫如深,但有關他的討論卻始終未曾停
英國為同中國搞貿易30年前已出賣香港?
英國公佈的一批秘密文件顯示,英國早在1984年中英聯合聲明簽署前就已經開始尋求加強與中國的經濟聯繫。另外,鄧小平向柴契爾夫人保證,中國會一直信守「一國兩制」的承諾。
澤林視點:中國最強大叔「習大大」
世界上只有少數政治人物的權力像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這樣大。德國之聲專欄作者澤林認為,從這個角度而言,習近平相當成功,並在年度回顧裡思索了其背後根源。
中國的新皇帝習近平
習近平堪稱毛澤東、鄧小平以來最強勢的中國領導人。
依法治國的矛與盾
中共提出的口號中,很少有像"依法治國"這樣獲得了廣泛的支持。時評人長平認為,關鍵在於,中共是否會放棄在這個口號之前加上"在黨的領導下"。
馬照跑,舞照跳,民主也要!
香港年輕人不再僅滿足「馬照跑舞照跳」;中國崛起引發反抗力量。
中共打造新一代「偉大領袖」
中共前領導人鄧小平110年冥誕在即,中國國家宣傳機器利用這一時機,將現任領導人習近平與其相提並論。
中國觀眾對政治宣傳劇「不感冒」
中國央視電視劇《歷史轉折中的鄧小平》和輕騎電動車中國火爆、德國冷場的現象是德語媒體報導的話題。
法治、自由與鄧小平的功過
香港首任首席法官指出國務院白皮書的謬誤,台灣輿論警示台海網戰,而謳歌鄧小平的電視劇引發種種批評。
《鄧小平》劇折射政治開放邁出步伐?
鄧小平110周年誕辰前夕,中國央視從8月8日起在一套節目黃金時間播出48集電視劇《歷史轉折中的鄧小平》。開播才幾天,中國多家主流媒體和網站就猛贊該劇對"打破話語禁區"有大貢獻,"以真實征服觀眾"等等。
上一頁
第2 頁,共4 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