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need to enable JavaScript to run this app.
跳轉至内容
跳轉至主選單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最新影片
地區
中國
德國
台灣
歐洲
香港
亞洲
主題
人權
新聞自由
法治國家
氣候環境
分類
政治
經濟
文化
科技創新
焦點
習近平
俄羅斯入侵烏克蘭
第二次世界大戰
最新影片
電視直播節目
简
廣告
鄧小平
中國政治人物,中國共產黨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的核心。
跳轉至下一欄 所有相關主題內容
所有相關主題內容
客座評論:如何評估習近平的權力
鄧聿文
中共的北戴河時間又到了。按照「慣例」,每年中共高層北戴河休假期間,有關習近平的各種謠言都會格外密集,尤其涉及其權力地位問題。外界該如何評估習近平的權力呢?
客座評論: 「六四」改變了中國嗎?
鄧聿文
在對「六四」的反思和討論中,人們談論較多的一個方面是,「六四」是否改變了中國,改變了多少?換言之,如果沒有「六四」,中國會以一個怎樣的面目出現;如果六四取得了成功,今天的中國又會是什麼樣子?
美國前總統卡特逝世 國內外表達敬意
在他任內,美中兩國建交,《台灣關係法》生效,而人們對他卸任總統後的評價似乎更高:2002年卡特中心因積極斡旋國際衝突而榮獲諾貝爾和平獎。卡特向人們展示了優雅、尊嚴、正直和充滿使命感的一生。
客座評論:「中國香港」樣子如何,日子也將如何
曾志豪
中聯辦主任鄭雁雄近日表示,飽經磨難的香港終於有「中國香港」的樣子。DW中文客座評論員曾志豪分析,鄧小平的「港人治港」和「五十年不變」早已破產,京官一系列的發言並不讓港人意外,意外的是當初居然有人會相信。
德語媒體:中國信守了"富裕和強盛"的諾言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5周年之際,德國多個媒體發表相關長文。《新蘇黎世報》指出,中國在經歷了飛速崛起之後,應該適應停滯甚至衰退這一發展過程;《法蘭克福匯報》則走訪了幾名與共和國年齡相仿的老人,聽他們撫今追昔。
德語媒體:殘奧獎牌背後的現實
在剛剛結束的巴黎殘疾人奧運會上,中國再度以遙遙領先的優勢排名金牌和獎牌總數的第一名。然而,縱觀數千萬殘疾人在中國的生活、就業和醫療狀況,情況卻並不樂觀。
客座評論:毛鄧兼用的習近平為何陷入困境
張倫
毛有其極權主義的完整邏輯,鄧也有其威權性統治的自洽邏輯,而習近平試圖將兩種邏輯融合打通,結果走向一種不倫不類,進退失據的狀態——因為你不可能一方面要繼續增加經濟的活力,自由市場的好處;同時又要嚴控社會,限制自由,統一思想。
長平觀察:從鄧小平到習近平,強人政治的時間膠囊
長平
本周適逢鄧小平誕辰120周年,中共對此進行了高調紀念。時事評論作家長平提醒道,強人政治已經成為中國歷史留給未來的時間膠囊,其中記錄和傳承著一個民族的專制詛咒。
中國多家媒體撰文紀念鄧小平誕辰120周年
《求是》雜誌在一周前,就以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為主題,撰文紀念鄧小平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中國一些官方媒體在8月22日當天跟進,也發表以改革開放為關鍵詞的紀念文章。
德語媒體:「誰掌握了人工智慧 誰就將主宰世界」
1979年,在中國領導人鄧小平和美國前總統卡特的積極倡導下,中美簽署了科技合作協定。現如今,科技領域已經成為中美兩國爭奪的主戰場,合作協議能否續延當然也就被劃上了大大的問號。
德語媒體:習近平是改革家--理論上的
媒體看中國
德語媒體紛紛關注中共三中全會,認為會議公報顯示習近平的政策路線將繼續。一篇官方新華社消失的文章「改革家習近平」也引起了注意。
鮑家父子的六四記憶
1989年6月4日的一場悲劇,讓包括中共前總書記趙紫陽秘書鮑彤和他的兒子鮑朴在內,無數中國人的命運發生重大改變;2022年,當年反對武力鎮壓的鮑彤以90歲高齡離世。鮑家父子2019年接受德國之聲專訪的內容也成為追憶。
牆外文摘:應對反戰抗議,勿要效仿鄧小平!
有評論認為,35年前中國六四運動和今天美國的反戰抗議有著發人深省的相似之處,呼籲道大學校長們不要效仿鄧小平通過武力鎮壓學生運動,而應該建立對話機制。
客座評論:從稀少的遊客到被迫流亡
政治學者張俊華指出:如何振興中國的旅遊業實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為旅遊的環境需要各方面的因素,特別是政治上的寬容。
客座評論:自欺欺人的習毛並立
本文作者認為,中共紀念毛澤東冥誕只是個由頭,搞習毛並立才是目的,但是,這在中共內部都難以被接受。
解碼中國:南中國海攻勢
作為崛起中的大國,中國不時在國際舞台上作出咄咄逼人的姿態。專家認為,北京的做法將對自身目標造成損害,適得其反。
德語媒體:可以將習近平稱作"獨裁者"嗎?
德國外長貝爾博克直呼中國黨和國家領導人為"獨裁者"的事件仍在發酵,中國外交部為此召見了德國駐華大使,但令人不解的是,這一令中國"強烈不滿"的事件,中國官方媒體卻鮮有報導。
德語媒體:習近平在瓦解中國崛起的基礎
失業率居高不下,房地產企業紛紛暴雷,外來投資急劇下滑,中國經濟將如何走出低迷狀態,目前還很難定論,不過多數專家認為,中國經濟高速發展並帶動全球的時代已經成為了過去。
《美中科技合作協定》到期 美國希望續簽六個月
美國本周三表示希望延長《美中科技合作協定》,但只延長六個月,其間美方將尋求對協議內容進行修改,但不承諾更長期的延期。
德語媒體:中國經濟好景不再
中國官方發布的最新經濟數據差強人意,內需疲軟,失業率激增。這是嚴苛"清零政策"之後的短暫後續表現呢,還是有更深層的政治原因?
德語媒體:中國開啟了習近平時代
剛剛結束的中國兩會上,習近平以全票當選國家主席,這也使他成為毛澤東之後唯一一位集黨政軍大權於一身、連續執政三屆的中國最高領導人。
鮑彤逝世:對這塊土地仍充滿希望
曾疾呼「中國在生病,應該靠民主主義起死回生」的政治人物鮑彤11月9日逝世,享耆壽90歲。這位曾任中共最高領導人趙紫陽秘書的被「軟禁」者,直到生命的最後一段,還針砭時弊,為中國的民主政治發聲。
客座評論:二十大後再說「做好人,保江山」
習近平執政十年,其最重要的調整是將「保江山「置於最高的政治位階。他所要保的是帶有原教旨色彩的「紅色江山」,打造一個汲取了鄧式改革中某些元素的毛式的2.0 升級版的管制型體制。
中共二十大開幕 宋平出席 江澤民未現身
中共二十大周日在北京揭開帷幕。105歲的中共元老宋平出席了開幕式,96歲高齡的前總書記江澤民沒有出現在會場。一年前被傳出負面新聞的中國前副總理張高麗首次公開露面。
德語媒體:大權獨攬的習近平
十月十六日,中共二十大將在北京召開。一般認為,習近平將打破常規,開啟他的第三屆中共總書記任期。中國政局今後的發展走向,也受到德語媒體的廣泛關注。
客座評論:習近平再改黨章,二十大會恢復黨主席制嗎?
二十大的黨章修改又要達何目的?習會不會假黨章的修訂,將總書記制變成黨主席制?
德語媒體:"自廢武功"的中國
世界各國都在走出新冠陰影,社會生活恢復正常之際,中國仍在堅持嚴苛的清零政策。全民檢測、封控管理已經令中國經濟陷入危險境地。
陸克文:習近平的領導風格與鄧小平完全不同
三個月前,陸克文在美國發布了他的新書《可避免的戰爭》,內容聚焦美國與中國之間的矛盾衝突。近日,陸克文前來德國介紹新書。德國之聲中文網對這位澳洲前總理進行專訪,談及了目前的中美關係,在如今的台海局勢下如何進一步理解習近平的使命等話題。
長平觀察:改革一定會亡黨嗎?——戈爾巴喬夫的「教訓」
從鄧小平時代到習近平時代,中共從戈爾巴喬夫改革總結了怎樣的「教訓」?時評人長平認為,蘇共與中共的路徑區別,跟激進改革與漸進改革沒有關係,真正的改革必然導致「亡黨亡國」。
李克強南下 習近平北上: 釋放了哪些訊號?
近日,中共高層似乎已經結束了夏日的北戴河會議,重回公眾視野。「一把手」習近平和「二把手」李克強分別北上和南下,在遼寧和廣東進行了考察。對於這兩位領導人的行程和細節,媒體和公共輿論進行了聚焦和解讀。
德語媒體:警察治下的香港
中國黨和國家領導人習近平參加了香港主權回歸25周年慶典活動,儘管街頭掛滿了彩旗和歡迎標語,但北京高壓和新冠疫情的雙重衝擊之下,香港民間並沒有太多的節日氛圍。
客座評論:台灣對六四的「憶當年」和「情不再」
六四天安門事件雖然當年被國民黨政府形容為「屠殺」,但是隨著時光的流逝,如今在台灣,紀念六四卻成為非主流的活動。
尼克森訪華50周年:美中關係從未容易 也永遠不會容易
50年前的今天,仍處在冷戰的高峰時期,美國總統尼克森跨越太平洋訪問共產主義中國的權力中心——北京。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一訪問不僅以一種在當時無可想像的方式改變了美中關係,同時也改變了中國在世界上的地位。
長平觀察:中共三份歷史決議的一致性
西方主流輿論聚焦於中國第三份歷史決議與前兩份的差異。時評人長平認為,這三份歷史決議在出台動機、論述方法和核心內容方面都具有內在的前後一致性。
客座評論:從中共六中全會公報能夠看出什麼
中共十九屆六中全會閉幕,儘管歷史決議全文尚未公佈,但全會公報已經展露出決議文的大致樣貌。政論家鄧聿文做出三重解讀,其一便是習近平要到2035年才會退位。
德語媒體:趨於極致的個人崇拜
剛剛結束的中共中央六中全會,確定了習近平的領導地位,也確立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指導地位。」 德語媒體認為,圍繞習近平的個人崇拜也將進入一個新的高度。
專訪: 中共集體獨裁 變為習近平個人獨裁
中國預計明天將針對六中全會召開記者會,對於各界關注的第三份歷史決議,在芝加哥大學擔任訪問學者的中國人權律師滕彪認為,習近平已把中國過去的集體獨裁轉變成個人獨裁。
德語媒體:中國的新紀元
本周一開始,由370人組成的中共中央委員會在北京召開會議,他們將就一份為習近平量身打造的「歷史性決議」展開討論。在中共一百年的歷史上,這將是第三份類似的決議。
德語媒體:從「開放的時代」進入「習近平的時代」
為期4天的中共六中全會在北京開幕。会前便有消息傳出,中共第3個歷史決議將在此次會議上做出。《南德意志報》 發表分析文章認為,六中全會之後中國將從「開放的時代」進入「習近平的時代」。
中共召開六中全會 官媒先炒氣氛
此次會議將通過中共歷史上第三個「歷史決議」,可能顯示習近平的自我形象期許——「是與毛澤東和鄧小平並列,還是僅僅與毛澤東平起平坐?」
客座評論:習近平為何要做第三份歷史決議
隨著二十大的臨近,習近平將日益面對黨內無聲質問,為何破壞幾十年形成的最高領導人接班制度?他得給全黨一個說得通的理由。政論家鄧聿文認為,這就是習近平要在二十大上推出「第三份歷史決議」的真實原因。
德語媒體:致富不再光榮?
中國改革開放初期,「致富光榮」曾是一句流行的口號,而那些致富了的私營企業家們,現在卻因習近平『共同富裕』的號召而顯得有些手足無措。
德語媒體:中國的財富再分配可能是招險棋
四十多年前,中國領導人鄧小平一句「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的號召,令中國經濟得以迅猛發展,但也造成了嚴重的貧富懸殊,官方新近發出的「財富再分配」倡議,能達到共同富裕的目標嗎?
索羅斯:習近平已經將自己變成了獨裁者
中美衝突的核心是什麼?習近平為何與鄧小平的經濟改革路線背道而馳?阿里巴巴、滴滴等商界巨頭何以被打壓?美國投資家、慈善家索羅斯在為《華爾街日報》撰寫的觀點文章中說,為了2022年繼續掌權,完成他認為的人生使命,習近平將自己變成了獨裁者。
德語媒體:共產黨為什麼不應該幹掉私營經濟?
中國的私營企業家變得過於成功時,他會經歷什麼呢?馬雲有著親身體會。德語媒體發表評論指出,成功的道路萬千條,中國也必須找到屬於自己的道路,但是如果中國經濟「缺少蓬勃發展的私營領域,創新和生產力的可持續增長是絕對不可想像的」。
曾為鄧小平立傳 漢學家傅高義逝世
曾任美國哈佛大學費正清中心主任的傅高義(Ezra Vogel)12月20日辭世,享年90歲。他是知名的中國和日本問題專家。
系列影片之二:台灣究竟是什麼?
這個問題聽上去很簡單,但台灣並不是一個普通的地方。世界上沒有一個地方的處境能與這裡相比。
"摸著石頭過河」——漫話中共黨史術語系列之三
「摸著石頭過河」,是一句民間的歇後語,具體有三種說法:摸著石頭過河——穩當些;摸著石頭過河——穩穩當當;摸著石頭過河——步步穩妥。這三種說法,所表達的都是一個意思:辦事謹慎,邊干邊摸索經驗。作為一種政治語言而琅琅上口,是改革開放以來的事情
德語媒體:新冠疫情將削弱中國的國際影響力
席捲全球的新冠疫情使中國的國際形象大打折扣,這場危機暴露出中國模式的哪些弊端,又將使中國出現怎麼樣的變化。
客座評論:中國外交,回不去的「韜光養晦」
從「韜光養晦」到「戰狼外交」,中國是否已經拋棄了鄧小平的外交路線?習近平的新時代外交要向何處去?
上一頁
第1 頁,共4 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