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級綠色城市夢:理想和現實的落差
2025年3月30日(德國之聲中文網)為應對氣候變化,世界各地紛紛推出大規模綠色項目,試圖在可持續發展方面樹立標桿。從非洲橫貫8000公里的「綠色長城」到沙烏地的未來之城「The Line」,它們的開頭無不雄心勃勃,氣勢磅礴。然而,現實與理想往往相去甚遠,巨額投入未必帶來預期成果。用「爛尾」對其中某些項目下結論似乎為時過早 ,但一些項目停滯不前,遭遇重重阻礙。
沙烏地阿拉伯:Neom及The Line
項目願景
沙烏地阿拉伯的實際掌權人王儲穆罕默德‧本‧薩勒曼(Mohammed bin Salman)啟動的Neom未來城項目,計劃在紅海沿岸建造一座由可再生能源驅動的智慧城市,其中最具代表性的項目便是「The Line」——一個長170公里、完全垂直發展的鏡面建築群,預計可容納900萬人居住和工作。該項目被宣傳為「文明的革命」,計劃成為全球技術與研究的樞紐。
現實情況
自2017年啟動以來,該項目因科幻般的設計而備受關注,包括擬建的飛行計程車、人造月亮以及滑雪場等。然而,項目建設進展緩慢,國際媒體報導稱,至2030年,將僅有2.4公里的建築能夠完工。雖然該項目的投資額已超過1400億美元,而據《華爾街日報》披露,整個計劃若要在2080年實施完畢,可能需要8.8兆美元,相當於沙烏地全年財政預算的25倍。該國財政部長對沙烏地是否有持續的經濟能力承擔這筆巨額費用提出質疑。
主要障礙
資金問題並非唯一挑戰。人權組織指責沙烏地政府為推進項目而強制驅逐當地的胡懷塔特(Huwaitat)部落居民,甚至有報導稱部分反對者遭到殺害。此外,沙烏地政府對批評聲音採取嚴厲打壓,令該項目的透明度受到質疑。
非洲:「綠色長城」應對沙漠化
項目願景
2007年,非洲多國聯合啟動「綠色長城」項目,計劃在撒哈拉沙漠南緣種植樹木,形成橫跨非洲大陸的生態屏障。該項目預計在2030年前修復1億公頃的退化土地,並創造數百萬個綠色就業崗位。
現實情況
根據聯合國2020年的報告,該項目的實際進展遠遠落後於目標。至今,僅有400萬公頃土地得到部分修復,而真正完成植樹的面積不到67萬公頃,不足原計劃的1%。面對現實困難,該項目已轉向更廣泛的農業和水資源管理計劃,而不再侷限於單純種樹。
主要障礙
除了資金不足,項目還受到非洲多國衝突和安全局勢惡化的影響。極端組織的活動加劇了資源爭奪,使項目推進更加困難。此外,由於氣候變化影響加劇,新種植的樹木存活率較低,僅有20%至40%能夠存活,許多樹苗還被當地居民砍伐作為柴火或飼料。
韓國:智慧城市松島
項目願景
韓國在黃海沿岸填海造陸,打造「松島國際城市」,旨在讓它成為世界上最先進的智慧城市。該項目以綠色環保為重點,城市中40%的土地用於綠化,並配備自動垃圾處理系統和智慧型照明控制。
現實情況
儘管松島已基本成型,但人口遠未達到預期。原計劃在2020年時擁有人口50萬居民,但目前實際人口僅約20萬,部分區域仍在建設中。
主要障礙
雖然松島的科技基礎設施先進,但仍然嚴重依賴汽車交通,且建設過程並未充分考慮生態影響。此外,該城市的生活成本過高,許多居民難以負擔昂貴的住房和醫療費用。
中國:雄安新區
項目願景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於2017年親自推動建立雄安新區,目標是打造一座「綠色、低碳、智慧型」的現代城市,以分擔北京的部分行政職能,預計可容納500萬人口。
現實情況
雄安新區擁有大量綠色空間,並承諾實現「15分鐘生活圈」,即居民可在步行15分鐘內滿足所有日常需求。然而,目前這座城市依然人煙稀少,僅有130萬居民,遠低於原計劃目標。
主要障礙
儘管雄安新區對房地產市場進行了嚴格監管,以防投機炒作,但這也影響了城市的經濟活力。此外,由於該城市主要吸引科技公司入駐,而非傳統行業企業,因此缺乏足夠的就業機會,導致吸引力不足。
從沙烏地到中國,從非洲到韓國,這些被寄予厚望的未來城市和生態工程,面臨著資金、政治、環境和社會等各種因素的挑戰。儘管各國政府希望通過這些「超級項目」展示可持續發展的前景,但現實往往比願景更複雜,成功落地仍充滿不確定性。
DW中文有Instagram!歡迎搜尋dw.chinese,看更多深入淺出的圖文與影音報導。
© 2025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