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者來函集〔10月第21輯〕
2005年10月27日德國之聲
飛宇
德國之聲的工作人員你們好! 我是一個在德的留學生.平時很喜歡瀏覽你們的網站,有時也收聽你們的網上廣播.最近發現你們的主頁改版了,總體上很不錯,好像還豐富了內容. 不過我從我個人的角度給你們提點意見.
我覺得版面的中間部分,也就是新聞標題欄的部分,給人的直觀感覺很亂.我認為原因在於縱向排了三列.讀者看每個新聞簡要的時候讀一句話要換好幾行,而且簡要也寫的很短了.這兩點我覺得影響了讀者瀏覽新聞標題和獲悉新聞主要內容的速度.
我個人覺得以前老版本在這方面做的更好一些.並且在技術上講現在的排版方式也是不提倡的.因為我是學媒體訊息學的,我們在專業中也學到過,不提倡一句話或一段摘要反復換行的排版,這樣會降低瀏覽速度影響讀者對網站的興趣. 上面是我的個人意見,不知道其他讀者是否也和我一樣的感覺.
你們或許可以做個網上調查,我覺得這對貴站是有好處的,因為你們有眾多的聽眾和讀者. 最後祝貴站越辦越棒!
------------------------------------------------
freeboil
以前蠻喜歡德國之聲的,但看了時間長了,現在覺得你們報導越來越缺乏客觀性,太主觀,有些東西看了就想笑,你們是不是在像BBc學習?
以前,中國屏蔽你們網,我還很氣憤,現在,呵呵,蔽的好,免得你們影響了沒來過德國,沒看過外面世界的,思想容易被影響的年輕人,哈哈
P.S. 提醒一句,我真的覺得很可笑,德國已經開始落後了,發現自己在競爭上已經開始力不從心,就開始大喊品質,清朝末期也這麼做過。什麼是世界工廠的威力,看看以前的英國就知道了。
各位德國之聲的中文編輯,不要以為民主就能說社會主義的壞話,民主就是笑一切不民主的東西,看了可笑。。。不要以為會中文就忘了自己的根: ( 沒有哪個國家會白白出錢出力幫別人完成民主的,好好想想吧!!
(對了,我保證你們不敢登我的來信)
------------------------------------------------
民族主義
schin_long
讀了新的讀者來信,覺得有些失望。中國的經濟在發展,但這些讀者們的思維卻越來越不國際化,容不得一點不同的聲音,用詞激進,不文明的詞匯都只顯示了發言者的不自信。 對國外媒體對中國的負面報導,反饋的又是「人民的聲音」。 有些極端的民族主義用詞讓我看了不寒而慄。我並不認為這種情緒與思維會使一個國家真正進步。
------------------------------------------------
伊拉剋死亡清單
10月27日在《德國之聲中文網》的「時事風雲」欄目上看到了一則題為「伊拉克戰爭死亡清單」的消息,其中講道:「自2003年3月伊拉克戰爭開始到現在,至少已經有2000名美國士兵喪生,而同時間段內的伊拉克平民死亡人數則高達3萬人。」面對這份《伊拉克戰爭死亡清單》,我要做如下評論:
一、2千多條生命;3萬多條生命──這些生命昨天還是和我們一樣的,他們有血有肉有思想,他們有父母、有妻子、有兒女、有兄弟姐妹。今天,這些鮮活的生命卻都化為一縷青煙、一杯黃土了。嗚呼哀哉!我即為失去生命的伊拉克人感到悲哀,同時我也為失去生命的美國人感到悲哀──同為這個世界上的「人」,相煎何太急!
二、德國偉大的軍事理論家克勞塞維茨認為:「戰爭是政治的繼續」,這就是說,戰爭是為達到某種政治目的而採取的特殊手段。美國發動這場戰爭的目的是什麼呢?按照美國人的說法是:為了鏟除「暴政」(集中)推行「民主」。那麼,美國發動這場戰爭、付出了那麼大的代價(2千多條生命,還有幾百億美元的金錢),其目的達到了嗎?
顯然,美國的目的並沒有達到──今天的伊拉克並沒有通過這場戰爭而進入「民主」的伊甸園。目前,無論是伊拉克還是美國,在這場戰爭過後得到的只有一個字:「亂」。
三、也許美國人認為:通過這場戰爭已經在伊拉克建立起了一個新政權,通過這場戰爭已經在伊拉克出爐了一部經過普選而產生的新《憲法》,這就是伊拉克走向「民主」的良好開端,有了這個良好的開端後伊拉克今後就定能大踏步地向著「民主」的方向邁進了。
我看未必。 起碼這樣認為還為時過早。大家記得,當年的伊拉克就是在「兩伊」戰爭中被美國人武裝起來的;大家記得,當年的「塔利班」也是在前蘇聯入侵阿富汗時被美國人扶植起來的。可結果呢?伊拉克和「塔利班」並沒有走向「西化」、他們並沒有成為美國的好朋友反而卻成了美國最大的仇家。有一則故事講道:一個哥哥在痛打自己的弟弟,旁邊一個人認為這太不公道,出於主持正義的目的便上去打哥哥,結果呢?弟弟卻與哥哥聯起手來痛打那個「主持正義」的人,這正應了中國的一句俗語「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也許推翻了一個「獨裁」政權後又會出現另一個「獨裁」政權。
你不喜歡「丁香花」就要將它鏟除?可須知,鏟除這朵「丁香花」後又會生長出另一朵「丁香花」,因為在這塊土壤上生長不出你所喜歡的「玫瑰花」。永遠鏟下去豈不是要累死人的,即便是累死人也是徒勞無益的!
四、由此我敢斷言:美國在中東地區推行「民主」鏟除「集中」這個目的今天達不到、明天也達不到、永遠也不可能達到。這是因為,這個世界上本來就是由相互矛盾著的事物而構成的嘛,「寒與暑、左與右、上與下、前與後、大與小、男與女……」;沒有「前」何以會有「後」呢?沒有「大」何以會有「小」呢?沒有「男人」何以會有「女人」呢?……。那麼,沒有「集中」何以會存在「民主」呢?
因此,只要這個世界上有「民主」的存在「集中」就絕不會消亡、一萬年以後也不會消亡──那時地球上的資源已經消耗完畢了,那時人類需要離開地球為自己尋找新的生存空間,這樣就很有可能要與其他星球上的文明發生矛盾和衝突。那時,人類為了繼續生存也許就不得不用自己手中的「劍」來為自己手中的「犁」開疆闢土、那時人類也許就不得不去打一場宇宙戰爭。
試想,進行「宇宙戰爭」難道不需要借助「集中」嗎?為了辦成打贏「宇宙戰爭」這樣的大事、進而為了人類的繼續生存,難道就不需要將全人類的智慧和力量「集中」起來嗎?
五、通過這份《死亡清單》我想人們應該得到這樣的啟示:世界上沒有、也不可能有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真理,西方的「民主」絕不會是對世界上所有的國家都適用的──「爹打兒子」,這樣的事情在西方人看來是不講人權的,這樣的事情在東方人看來則恰恰是在講人權。
「打是親,罵是愛;雷霆雨露,總是天恩」──還是讓我們重溫一下已故的美國前總統理查德-尼克森先生的正確忠告吧:「美國在同世界各國相處時最常犯的毛病,就是傾向於用西方民主的標準去衡量所有國家的政府,用西歐的標準去衡量各國的文化。......我們可以不喜歡獨裁或統治,但是對許多國家來說,在目前階段尚無其它切合實際的抉擇。倘若明天早上就在沙烏地阿拉伯或埃及實行民主政府,其結果可能是災難的。......堅持把對我們行之有效的結構強加於欠發達國家,對這些國家是沒有好處的。明知實質上末必可能,卻偏要堅持民主政體的種種形式,那是自欺欺人的偽善。我們要學會少管閒事。」(見尼克森所著>一書,中文版394-395頁,世界知識出版社1983年版)。
暫且不論薩達姆有什麼罪過,但是有一點我是深信不移的:薩達姆比布希更瞭解伊拉克的國情,薩達姆比布希更懂得怎樣才能治理好伊拉克這個國家。今後的美國領導人如果不弄懂這一點的話、如果美國政府還要繼續將他們的「使命」進行下去的話,那麼2000多個年輕的美國士兵的生命就算是白白失去了,又何以口口聲聲的大談尊重「人權」呢!
六、值得慶幸的是:這份《死亡清單》中沒有德國人和中國人──中國有自己的獨立的外交政策;德意志歷史上曾經出現過許多偉大的思想家,德意志民族是個十分重視理性思維的民族,我相信德國也決不會追隨美國的外交政策而定會堅持自己的獨立的外交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