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者來函(1月第4輯)
2006年1月25日中國需要自信和學會學習
「肯恩解釋道,他正在跟同事們共同努力,在可能的情況下保住中國傳統的建築風格。」 —— 我欣賞這個德國人的良好願望,但是德國人對中國的瞭解就好像中國人對德國的瞭解,文化的骨髓,很難通過短暫的生活經驗獲得。
西方人的電影裡,塑造中國人的形象總是形似而神不似,非常奇怪誇張。那麼在西方人看來, 是否水泥盒子的建築上面覆蓋一個琉璃瓦的屋頂,加幾個飛簷翹角,就算中國特色了呢?希望不是。
記得建築界一個權威級的人士不客氣地評價北京長安街的建築風格,說是不倫不類。 中國這幾年總愛表現得像個暴發戶, 到處大把撒錢。象這個德國城的大手筆, 也不稀奇了。整個一個城區,拱手讓給連中國話都不會說的人設計,整個一個中國式的盲目。 好在這個德國人有良心,有心保住中國風格。可是,中國風格是什麼?他真的能抓住核心嗎?花大錢請外國人來保住中國特色,感覺不是滋味。中國人難道丟掉自信了嗎? 我並不反對好的東西推向更大的市場。 事實上,我本人就從事這個工作。
德國的建築師當然有德國式的長處,比如對環境的重視,房屋的保溫功能好等等。但是德國的民居房屋品質好, 是一個系統工程,是整個德國產業鏈的配套,比如門窗的品質等等,並不完全因為設計的關係。 我不贊成全盤讓德國人照搬德國的做法。德國的房屋設計在德國合理,適應德國的文化氣候,放到中國不一定行得通。
中國人的居住習慣、社交習慣、休閒方式、社會結構、家庭結構、氣候條件、地裡環境和文化積淀,所有這些都不是一個有著幾年中國生活經驗的德國人所能深深體會的。
不說複雜的文化因素,只針對氣候特點,舉幾個小例子: 比如,江南傳統的房子,大多是青磚黑瓦,過去都是小瓦, 厚厚的,沉沉的,小小的,一片壓一片,密密疊起來,不用水泥, 整個屋頂就成了一個整體,這些老房子對付江南的颱風和梅雨非常實用科學,這些細節是外國人能體會的嗎?
再比如,中國人使用照壁的做法,德國卻沒有。為什麼呢, 因為德國的緯度高,太陽本來就是一直斜斜地照著,漫反射很充足,太陽轉過來的時候,採光就更好,。 而中國的太陽是高掛天空,屋子裡相應就顯得更暗。 還有,德國特點是寒冷,中國的南方特點是潮濕,所以中國的房子對通風要求高於保溫要求。
中國的房子,其實有很多學問, 我讀了許多古書,包括《史記》等,從來沒有讀到房子的品質事故,除非大的地震和雷電,房子從來沒有自己坍塌過。可是德國的房子,就連體育館這樣的公眾設施,也會坍塌。
我不明白,中國人為什麼這麼不自信,難道今後連京劇團的導演也要換成德國的歌劇演員嗎? 諸如此類,不一而足,總之,我堅決反對地方政府讓德國人大包大攬的做法,這是十分不明智的。 事實上,有些拆遷根本就不應該。 除了棚戶區和一些垃圾建築,其他應該盡量保留。
從八十年代以來, 二十年來,整個上海幾乎都被拆掉了。 看看德國人保護老城區的精神, 這個才是中國人要學的。 建築是文化的一部分,比如北京四合院和北京的王府文化,上海石庫門和海派裡弄文化,沒有了四合院, 北京還有多少京韻?沒有了石庫門,上海還有多少海味? 新的仿製品能代替舊的嗎?
所以我認為,舊的建築,如果沒有損壞,只適合改造,不宜完全拆毀。 更不宜象搞運動一樣到處搞什麼類似德國城的項目。 作為中國人, 希望中國人學習德國人的精神,而不是簡單地把人家當一個打工的僱用過來。
有人說, 人的最大敵人是自己。套用這句話, 人的最好的師傅是自己。可以學習別人的經驗,但是老師的教誨最終要自己消化和領悟,否則知識永遠裝在老師的腦袋裡。 中國應該學會自信和正確的學習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