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need to enable JavaScript to run this app.
跳轉至内容
跳轉至主選單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最新影片
地區
中國
德國
台灣
歐洲
香港
亞洲
主題
人權
新聞自由
法治國家
氣候環境
分類
政治
經濟
文化
科技創新
焦點
習近平
俄羅斯入侵烏克蘭
第二次世界大戰
最新影片
電視直播節目
简
廣告
議會
議會是立法機關的一種型態,由人民中選出一定數量的代表者組成以執行立法權;這些代表者稱為議員,可以透過直接選舉或間接選舉產生、也可能是委任的。
跳轉至下一欄 所有相關主題內容
所有相關主題內容
巴基斯坦新總理 你需要知道的幾個知識點
巴基斯坦國民議會罷免前總理伊姆蘭‧汗(Imran Khan)之後,之前三任總理的弟弟成為該國新一任總理。雖然表示不會在政治上實施報復行動,但他自己本身的「家底」也不干淨。
巴基斯坦總理遭國民議會罷黜
歷經數周政治動蕩後,巴基斯坦總理伊姆蘭‧汗在議會不信任投票中被推翻,成為該國歷史上首位遭國民議會罷免的總理。新總理人選和對中巴關係的影響受到外界關注。
德國新冠疫苗義務接種議案議會未過關
德國暫時不會有接種新冠疫苗義務。本周四(4月7日),規定60 歲起有接種義務的一項法律草案未能在聯邦議院獲法定多數票。
加強對俄施壓 歐洲議會「空前團結」
歐洲議會議長梅特索拉4月1日前往基輔訪問,與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面對面討論烏克蘭的需求。她接受德國之聲專訪,說明兩人會後心得。而面對歐洲能源過度依賴俄羅斯的軟肋,現在歐盟也有了新的計畫。
匈牙利大選:歐爾班贏得第四個總理任期
6個在野黨首度團結對抗歐爾班,但未能成功。現年58歲的歐爾班是目前歐盟在位時間最長的國家領袖,他與俄羅斯總統普丁關係密切,烏克蘭戰爭也成為這次選舉的主導話題。
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的演講金句
「我需要的是彈藥,而不是順風車」——俄羅斯2月24日入侵烏克蘭後,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拒絕撤離,選擇留在基輔帶領人民抵禦俄軍。他不僅利用社群網站鼓舞烏克蘭人為自己的國家而戰,還向歐洲議會、英、加、美、德等國議會發表激情演說,爭取支持。
參議院通過《美國競爭法》欲減少對華依賴
美國參議院為一項旨在促進高科技研發和製造業、提升對華競爭力的巨額投資法案開放綠燈。由此該法案將正式進入立法程序。
德國議會哀悼烏克蘭一猶太大屠殺倖存者
數十年裡,鮑裡斯‧羅曼琴科致力於讓這個世界永遠不忘當年的納粹暴行。近日,這位猶太大屠殺倖存者死於俄羅斯入侵者炮火,終年96 歲。聯邦德國議院在昨天(3月22日)會議上向他致哀,並指出,他的犧牲「凸顯了俄羅斯入侵烏克蘭的犯罪性質」。
歐洲最壯觀的十座議會建築
有百年歷史的城堡、社會主義的大宮殿、可持續的低耗能建築 — 歐洲各國的議會建築與它的人民一樣多樣化。
德國在「艱難的妥協」後取消大部分防疫限制
儘管新冠病毒感染人數創下新高,德國聯邦議院還是取消了在大多數場所配戴口罩的要求,此舉受到了反對黨基民盟(CDU)的批評。
澤倫斯基喊話美國國會 普丁:不達目的不罷休
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通過影片對美國國會發表講話,呼籲西方祭出更多制裁,並希望北約考慮設立禁飛區。俄羅斯方面則再提要求烏克蘭中立的條件。
俄杜馬贊同盧甘斯克和頓涅茨克獨立地位
俄羅斯國家杜馬呼籲總統普丁正式承認烏克蘭東部分裂地區,而這一行為嚴重違反《明斯克協議》。
冬奧前夕 日本國會通過中國人權決議
在北京冬奧會開幕幾天前,日本國會眾議院通過了一項對中國「嚴重人權狀況」表達關注的決議,並敦促首相領導的政府採取相應措施。
法國國民議會譴責中國對維吾爾人的「種族滅絕」
北京冬奧會開幕在即,法國議會下院通過議案,認定中國政府針對維吾爾人採取的暴力為「種族滅絕」,並予以譴責,呼籲法國政府「採取必要措施」制止這一行徑。不過這份高票通過的議案中並未提及有關冬奧的問題。
美最高法院駁回川普请求 國會騷亂紀錄轉交眾議院
美國最高法院駁回了川普提出阻止公佈白宮紀錄的請求,這代表國家檔案局將依照美國眾議院特別委員會的請求,提供與去年1月6日美國國會大廈騷亂相關的紀錄。
歐洲議會新議長羅伯塔‧梅特索拉
本周二(1月18日), 馬爾他保守派政治家羅伯塔‧梅特索拉(Roberta Metsola)當選歐盟議會新議長。很多人稱讚現年 43 歲的這位原副議長是「建橋者」,但也有人不滿她持強硬反墮胎立場。
英國情報機構警告:中共統戰部滲透國會
英國情報機構罕見對中共滲透干涉政治發出警告,稱一名華人律師李貞駒通過捐款試圖影響英國政治,有議員呼籲應該將她驅逐出境。李貞駒背景為何?
歐洲議會議長薩索利病逝
這位義大利政治家曾重病住院兩個多星期,周二(1月10日)凌晨不治身亡,享年65歲。
愛彼迎贊助北京冬奧會 美國會議員提質疑
有美國國會議員對全球民宿預訂平台「愛彼迎」在中國新疆地區的業務活動及其對北京冬奧會的贊助提出擔憂。中國駐華盛頓大使館則指責「某些國會議員一再炒作問題」,「利用政治陰謀綁架商業」。
美國會大廈騷亂周年 拜登將矛頭指向川普
美國總統拜登6日針對美國國會大廈騷亂發表周年演說,談話中直指美國前總統川普「試圖阻止權力的和平轉移」,並呼籲美國民眾避免美國成為一個接受政治暴力的國家。
2021年1月6日,美國國會大廈遭暴力衝擊
2021年1月6日,時任總統川普对其支持者發表演講後,美國國會大廈遭到暴力衝擊,數人死亡,宣佈總統選舉結果的程序被迫中斷。相關調查延續至今。
評論:美國民主政治處於危險之中
聽上去像是盛世危言。然而,發出這樣的警示非常必要:美國民主制度前景堪憂。德國之聲駐華盛頓記者 Ines Pohl 指出,我們一年前所經歷的國會大廈遭衝擊的那場風暴不過是一支前奏曲。
聯邦議院座席調整 聯盟黨被迫「右轉」
德國聯邦議院裡,各政黨議會黨團代表團的座次安排是件象徵意義很強的事情。紅黃綠三黨聯合政府剛剛上台,議院裡的座次安排就引發了一場激烈的爭論。
延長制裁中國官員 歐洲議會代表:習近平幻想破滅
歐盟與中國互相制裁導致外交關係破裂,2020年底達成歐中國投資協定也在歐洲議會卡關,現在制裁延長更讓雙邊貿易前景黯淡。
美國會諮詢機構:需加強對中軍事威懾力
台海局勢升溫,專門針對美中貿易及安全問題提交年度報告的美國會諮詢機構USCC指出,若美對中國的軍事威懾力不足,恐讓中國對台灣採取「機會主義式的侵略」。
美財長警告國家財政破產
由於兩黨糾紛,作為世界最大經濟體的美國再度面臨部分「停擺」。該國財政部長耶倫(Janet Yellen)深表憂慮。
"美國再度前進":拜登簽署兆美元基建法案
受通膨、失業、疫情的影響,美國總統拜登的民意支持率幾個月來連續下降。拜登期望,此次簽署這項價值兆美元的基建法案能夠重振美國民眾對政府的信心。
明斯克:一名美國人在白俄尋求政治庇護
白俄羅斯官方媒體報稱,一名因 1 月份參與暴力衝擊美國國會大廈而遭警方通緝的美國公民在白俄羅斯申請給予政治庇護。
歐洲議會代表團訪台宣示立場 北京強硬回應
歐洲議會首次向台灣派出的官方代表團在訪台最後一天召開記者會,重申保護台灣的意義。此前一天,德國之聲記者在美國國務院的記者會上再三追問:美國支持台灣自衛是否包括軍事行動?
歐洲議會代表團見蔡英文 北京警告不要發出錯誤訊號
歐洲議會代表團4日在台北與台灣總統蔡英文會面,雙方都表達希望加深合作的期許。北京同日警告歐洲方面「不要發出錯誤的訊號」。
歐洲議會首次派出官方代表團訪問台灣
歐洲議會代表團一行13人今日抵達台灣,開始為期3天的訪台行程。這是歐洲議會首次派出官方代表團訪台。
日本國會大選:自民黨守住多數席次
日本眾議院大選結果出爐,執政黨自由民主黨選舉結果比外界預料來得亮麗,獨自奪得「絕對安定多數」261席,為新上任的首相岸田文雄打了一劑強心針。
日本周日國會大選 新首相處境堪憂
本周日,日本舉行眾院選舉。鑑於防疫措施引起廣泛不滿,已連續執政半個世紀的自民黨有可能會在本次投票中失去議席。
吳釗燮訪問布魯塞爾 會晤友台歐洲議員
台灣外交部長吳釗燮周五在布魯塞爾與友台歐洲議員會面,就台海安全現況與台灣參與聯合國等議題交換意見。在台歐關係不斷升溫之際,歐盟兩名主席本周發表聯署信支持成員國與台灣深化關係。
「瘦身」拼過關 拜登大幅削減投資計劃
美國總統拜登可能會兩手空空地出席格拉斯哥世界氣候大會。近日,他將原計劃的氣候和社會投資項目幾乎砍掉一半。即便如此,這一「大大瘦身」的投資計劃能否出爐,也仍不能確定。與此同時,美國第三季度經濟增速大幅放緩。
歐洲議會代表團下周訪台 北京批違反"一個中國"
在台海局勢緊張、中歐關係吃緊之際,香港《南華早報》報導,歐洲議會的一個議員代表團下周將訪問台灣。領隊的議員列在中國對歐盟實體和個人的制裁名單上。
歐洲議會高票通過對台決議 呼籲強化夥伴關係
儘管面對來自中國的壓力,歐洲議會仍在周四通過了「歐盟-台灣政治關係與合作」決議,稱歐盟應該深化與台灣的夥伴關係,著眼於雙邊投資協議,並提議給歐盟駐台機構更名。此舉很可能會激怒北京。
班農拒絕配合司法調查 面臨指控
今年年初爆發的暴力衝擊國會大廈事件仍然是美國調查機構關注的重點。川普的前首席戰略顧問班農拒絕出庭作證,如今將要面對司法懲罰。
俄羅斯反對派納瓦爾尼獲得薩哈羅夫獎
目前仍在獄中的俄羅斯反對派人士納瓦爾尼被授予今年的薩哈羅夫獎。這是為了表彰他一直以來挑戰俄羅斯總統普丁權力主張所做的努力。
反擊中國脅迫 歐盟支持台灣、立陶宛
歐洲議會將在20日表決歐盟首份針對台灣的立場文件書,內容列出多項利台政策,歐盟副主席維斯塔格抨擊中國對台灣與立陶宛的威脅,並稱將通過「相關措施」反擊中國對成員國的經濟脅迫。
首度進入德國議會的跨性別人士
Tessa Ganserer和Nyke Slawik創造了歷史。這兩位綠黨人士成為首次進入德國議會的跨性別人士。她們的政治目標是什麼?讓我們來瞭解一下。
美國數百城市抗議墮胎法
美國六百多座城市舉行抗議遊行,反對強化墮胎禁令的計劃。本周一,聯邦最高法庭將在華盛頓就德州墮胎新法做出裁決。
德國聯邦議院:有移民背景的議員越來越多
新當選的德國聯邦議院規模相當大,有735名議員。與此同時,新議院也變得更加多元化。更多議員來自有移民背景的家庭。這是一個機遇。
梅克爾政黨大挫敗 保守勢力消退?
梅克爾時代結束,德國基民盟在聯邦議會選舉拿下創黨史上最糟糕的成績。在主要兩黨選情膠著下,聯合政府組成可能要花上數月的時間,新任總理選舉也暫時無期。
德國大選初步結果出爐 誰能組閣?
9月26日,德國舉行聯邦議會大選。初步計票結果顯示,當前執政的聯盟黨、社民黨分別都獲得了24.1%、25.8%的選票,綠黨獲票14.6%,自民黨、德國另類選擇黨則分獲11.5%、10.5%的選票,左翼黨得票僅4.9%。新一屆政府將如何組閣?
超大號議會:德國聯邦議院規模越來越大
本屆選舉後,德國聯邦議員可能會超過 900人,將是美國國會眾議員數量的兩倍。
最後一輪大選辯論 候選人終於談及中國
距離德國聯邦大選不到3天,7個主要政黨的候選人進行了最後一輪電視辯論。此前三大黨的數輪辯論中,外交戰略議題缺位飽受各方詬病。而現在,各候選人終於開始爭論對華政策。
德國大選鹿死誰手?
9月26日德國聯邦議會選舉後,德國會出現新任總理,目前社民黨以25%支持度領先,基民盟以22%支持度緊追在後,兩位候選人肖爾茨和拉舍特也在背水一戰。
美國警察改革計劃擱淺
喬治‧佛洛伊德 (George Floyd) 死亡事件又一次顯示,在美國,全面警察改革實有必要。不過,儘管相關社會壓力之高前所未見,警改卻嚴重受阻。
加拿大大選:特魯多連任、國會未獲多數
加拿大國會選舉結果出爐,總理杜魯多將第三次連任,但他領導的自由黨仍無法贏得過半席次,政局幾乎沒有改變。許多加拿大選民認為這次選舉浪費錢,為什麼?
上一頁
第6 頁,共42 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