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罷工目標4%達到了
2002年5月16日此外,從2003年6月1日起再增加薪水3,1%。今年三月和四月不追加薪水,而5月份一次性增加薪水120歐元。該項勞資協議到2003年年底有效。
工會和僱主雙方均受到了強大的壓力。僱主方面感覺到,金屬工業工會讓盡可能多的企業短期內停工的罷工策略,不僅導致停產,而且還破壞了精心設計的整套企業運作系統。他們還意識到,這樣靈活的罷工還可以隨時提高幅度。而對必須補償罷工工人薪水的工會來說,則盡可能地節約了由此所耗費的資金。
另一方面,柏林總理府似乎也向金屬工業工會的領導人發出了一個政治訊息,即不要獲得試圖破壞經濟恢復並且迫使總理下台的名聲。傳統上工會同社民黨政府一直保持著良好關係,同施羅德的關係更是不錯。聯邦總理在稱讚勞資雙方達成協議的同時也承認,他特別敦促雙方要盡快重返談判桌前。人們不禁要說,這是不足為怪的,因為到9月22日聯邦議院大選已經為期不遠了。
勞資雙方都給了面子
只有雙方都準備承擔一定的損失,而且既不丟失面子又能讓本陣營接受談判的結果,才能最終達成妥協。對金屬工業工會來說相對簡單一些,它只需指出增加薪水4%這個數字要高於化學工業取得的結果。不過,為此金屬工業工會必須做出的保證是22個月之內、即使一年以後經濟有可能明顯增長而雇員又希望再度提高薪水的情況下,也不得罷工。
僱主方面同樣承擔了損失。4%的薪水增長率對大企業來說,例如汽車工業,還是可以承受的,因為對機器人不需嘗付薪水。如果一個企業投入的人員資金為50%,那麼4%就可以降低為2%了。當然,這樣的計算方法並不適用於佔大多數的中小企業,它們的人員成本很高,一般說來都是在精心計算之後才能確定薪水增長率。對它們來說,承受的損失將更大。不過僱主方談判代表認為,22個月的保證期至少為企業制定計劃提供了保障,在他們看來,這些弊端是不足掛齒的。
失業者又成了犧牲者
現在人們已經可以得出的結論是,這是一項犧牲第三者,即失業者利益的勞資協議。在此前提下,現有的工作位置都得不到保障,更何況增加就業機會了。中小企業進行合理化的壓力越來越大,不得不裁減人員,而盡可能地以機器代替人工。然而事實上,所有這些在不提高薪水的情況下也會同樣發生。公司總裁一旦看到通過合理化和最佳生產程序能夠降低成本,他便會採取有關的措施,而不顧工會是否表示反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