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車馬費在伊朗引尷尬
2018年1月24日(德國之聲中文網)據德新社報導,因桑奇號沉沒、30名伊朗籍水手喪生以及海上油污災難,中國駐德黑蘭使館周一(1月22日)召開了記者會。這屬於再正常不過的份內之事。但是,向參加會議的記者發放車馬費,就顯得不大正常了,對伊朗記者來說,被贈予現金看上去很有些腐敗受賄的嫌疑。這是一件對伊朗記者十分不尋常的事。
伊朗學生通訊社(Isna)主編莫哈達姆(Hesam Moghadam)呼籲,所有收到車馬費的記者都應將錢如數交還。這位主編周二給中國駐伊朗使館寫去一封信函,指出伊朗記者不會在採訪對像那裡收取錢款,這是被禁止的。德新社報導還稱,莫哈達姆寫道,希望中國使館今後不要再採取這類行動。
其實那個裝有車馬費的信封裡只有50萬伊元,約合10美元。根據中國商務部在其網站公佈的咨詢,伊朗中等階層的月薪大約為820美元,因此用10美元行賄的說法並不十分靠譜,它就是中國國內在新聞會前後普遍發送的車馬費。不過,這一做法只侷限在中國國內,將它移植到國外,就像這回在德黑蘭,卻引發誤解和尷尬。
沒有人確切地知道車馬費開始於什麼時候。有人說在上世紀九十年代的上海車馬費之風就已盛行。那時,記者收入很低,前往召開記者會的四星級飯店,不是乘公共運輸就是騎自行車。新浪網上一篇題為"車馬費的前世今生"寫道,當年,剛進入中國不久的外企時不時在飯店召集一次新聞會,"記者們總乘著簡陋的交通工具進入富麗堂皇的星級飯店,臉上十分尷尬。這還是其次,關鍵是自行車及公共運輸總會造成記者遲到的情況,這更讓主辦單位頭疼。""於是,外企開始自掏腰包,讓記者坐計程車趕往發布會現場。可是,回去的路費呢?總不能讓人家風風光光來落落魄魄走吧。""決定不再一筆一筆給記者們報銷交通費,而是一步到位,會前或會後直接發放現金,並規定為100元,也就有了如今的車馬費。"
該文寫道,公關業在中國興起後,它們向開發布會的企業建議補貼記者一些交通費及餐費,從而鼓勵他們出席發布會。而這份補貼後來也被統一稱為了車馬費。
車馬費給多少,沒有固定的標準。一般而言,電視台記者收到的車馬費紅包最大,接下來是平面媒體和網路媒體。"車馬費的前世今生"一文透露,就新聞發布會而言,一般平面媒體、網路媒體記者200至500元,電視台記者800至2000元不等。專訪的話會給500至1000元。還值得一提的是,車馬費有時不僅僅指錢,記者在活動後會收到各種禮物。
車馬費算是中國新聞行業裡的"行規",但在外國記者那裡往往鬧出尷尬。網上可以讀到,巴西世界盃預選賽時,一名西班牙記者奉命報導中國隊對伊拉克的比賽,順便參加了賽前的新聞發布會,當然他也得到車馬費紅包300元。報導賽事之餘,這名記者手持三張紅色的百元大鈔,自拍了個影片,向他的同胞介紹這一中國特色。江西衛視曾以"車馬費嚇壞外國名記"為標題進行了報導。
李魚綜合報導
使用我們的App,閱讀文章更方便!給yingyong@dingyue.info發送一封空白電子郵件就能得到軟體和相關訊息!
閱讀每日時事通訊,天下大事一覽無余!給xinwen@dingyue.info發送一封空白電子郵件就能完成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