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need to enable JavaScript to run this app.
跳轉至内容
跳轉至主選單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最新影片
地區
中國
德國
台灣
歐洲
香港
亞洲
主題
人權
新聞自由
法治國家
氣候環境
分類
政治
經濟
文化
科技創新
焦點
習近平
俄羅斯入侵烏克蘭
第二次世界大戰
最新影片
電視直播節目
简
廣告
言論自由
言論自由指一個國家公民,可以按照個人意願表達意見和想法的法定政治權利,這些意見表達不用受政府「事前」的審查及限制,也無需擔心受到政府報復。有時也被稱為意涵更廣泛的表達自由。
跳轉至下一欄 所有相關主題內容
所有相關主題內容
牆外文摘:馬照跑--馬凱走開,馬建閉嘴
有評論認為,香港千百條所謂"紅線",為北京服務,肆意政治報復,逐客千里,滅人之聲,吞噬了香港的新聞丶言論丶創作自由和正常工作安排。
馬建香港講座:「我沒有政治利益」
經過幾番周折之後,馬建在香港「大館」的講座如期舉行。他在接受媒體採訪時強調,自己唯一的身份是小說家,不謀求政治利益,但是文學不可能不涉及政治。
專訪馬建﹕空前審查下作家更應發聲
有「中國奧威爾」之稱的馬建帶著新書《中國夢》,到香港與讀者對談。怎料作為香港人的他,卻突然被取消資格。《德國之聲》專訪身在英國的馬建,他直言不會退縮,更對大館提出一連串質疑。
流亡作家馬建赴港談新書 場地突遭取消
短短一星期內,藝文界兩位流亡人士在香港舉辦的活動面臨取消。無獨有偶,他們的作品同樣無懼針砭時弊,恐懼的到底是誰?
許章潤:先生有話哪裡說?
曾在今年夏天發表網文尖銳抨擊中國現行政治道路,引起巨大反響的清華大學法學教授許章潤再度發聲,以個人經歷批評中國當下的言論自由狀況。
德語媒體:烏雲中的一絲光亮
面對網路“中國模式」的輸出,西方應當如何應對?美國又到底是否想和中國達成貿易協定?周六的德語報刊評論版,討論了這些話題。
「蜻蜓」再升級 谷歌宣稱中國計劃進展良好
儘管重返中國之路屢遭外界壓力,谷歌總裁皮采強調將更多資訊分享給全世界的渴望,是推動谷歌進軍中國的主要因素。
專訪 : 新聞自由是香港的基石
英國《金融時報》亞洲版編輯、香港外國記者會第一副主席馬凱(Victor Mallet)遭港府拒絕續發工作簽證,令人懷疑與他邀請港獨人士演講有關, 事件繼續廣泛發酵。德國之聲就此事訪問擁有40年研究中國經驗的時事評論員林和立。
孔琳琳事件激發討論:如何看言論自由?
央視記者孔琳琳在英國保守黨會議上「鬧場」的事件,在中國的社群網站上引起軒然大波。網路意見明顯兩極分化,很多人為孔琳琳叫好,也有不少人為她的「表演」感到汗顏和憤怒。一些網路名人也加入了討論的行列。
德語媒體:港獨政黨遭禁 「港人治港」堪憂?
主張香港獨立的香港民族黨周一被宣佈為非法社團。香港當局的這一決定在香港反對派中引起不滿,認為這是對香港自治地位和結社自由權利的踐踏。
專訪:《人民公敵》就是一齣政治戲
林邵賓納劇院在北京上演易卜生的《人民公敵》,因現場與觀眾的互動對話爆出「敏感」言論,引起中國劇院方面緊張,要求修改劇本,並導致劇團在南京的演出被取消。已回到柏林的邵賓納劇院總監費特(Tobias Veit)接受德國之聲專訪,談了整個事件。
《人民公敵》南京停演 易卜生惹誰了?
柏林邵賓納劇院攜易卜生名劇《人民公敵》到中國巡演,受到中國戲劇迷歡迎。然而在北京演出三場後,原計劃在南京的另兩場演出被臨時取消。原因是劇中與觀眾互動的部分突破了中國言論管制的紅線。
英外交部報告憂香港言論自由受壓
港獨能不能討論?政府和民間意見南轅北轍。英國外交部發表新一份《香港問題半年報告》,針對香港的言論和學術自由表達憂慮。
《產經新聞》記者採訪被拒 日方向中國抗議
一名日本記者被中方禁止採訪中日外交官員會議後,赴現場報導的日本媒體全體抵制參加該活動。日本官方也就中方侵犯言論自由提出抗議。
員工聯署抗議重返中國 Google: 項目仍不明朗
Google重返中國之路再遇壓力,審查版搜索引擎項目引起員工強烈反彈,過千人聯署抗議。行政總裁皮采也在內部會議,首次披露「龍飛」項目的進度。
十年﹕北京奧運究竟給中國帶來了什麼?
2008年時,很多觀察家期待,北京奧運能成為中國一個新時代的起點﹕輿論更加開放;國家逐漸民主;公民社會蓬勃發展。十年後,他們意識到,那一年是起點也是終點,更是一個分水嶺。
牆外文摘:中國人上網、香港人上街有多重要?
香港7.1遊行為什麼重要?黨文化的引入讓香港發生怎樣的變化?在網路时代,中國再來一場思想解放運動如何?
長平觀察:跳樓女生與冷漠看客
甘肅慶陽一位遭受班主任性侵的女生跳樓自殺,圍觀者的嘲諷引發輿論風波。 時評人長平認為,當局對抗議文化的滅絕,讓人們不能理解絕望者的呼號。
民主制度正在失去人民的信任?
此份研究報告聚焦在人民的主觀感受,而非制度設計的客觀現實。結果令人意外: 不少民主國家的人民認為,他們的政府不能有效捍衛民主價值。
藝術家呂上:為中國人權畫像
呂上是北京宋莊的一名藝術家。他的藝術以民主、自由和人權為側重點。在中國,這不僅是件困難的事情,也是件危險的事情。德廣聯的記者拜訪了他。
2018年言論自由獎得主:伊朗學者齊巴卡蘭
因為接受德國之聲採訪時所發表的言論,伊朗政治學者齊巴卡蘭面臨入獄危險,而這樣的情況已經不是第一次發生。這位敢於批評伊朗政府的學者日前受到表彰。
長平觀察:有組織有預謀地打破權力魔咒
北大校方以有組織有預謀、接受境外資金資助和聯繫境外媒體報導污名要求訊息公開的學生。時評人長平認為,這些話語是反人類、反文明的權力魔咒。
美國人何以盯上孔子學院?
中國力圖在全球加強外交攻勢,其國家資助的文化機構—孔子學院卻被指控試圖加強中國在境外的公共影響力,甚至被視為「顛覆」工具。
長平觀察:同性戀者抗議新浪贏在哪裡
同性戀者抗議成功,新浪收回清查令。時評人長平認為,與「段友出征」和「女權之聲」一樣,這些權利運動方式為中國帶來新的生機。
滴……滴滴!「內涵段友」奏響反抗序曲
面對中國當局近日再次加大審查力度,叫停或取消了包括「內涵段子」在內的許多娛樂型社交網路平台後。「段友」們不願忍氣吞聲,以獨特的方式走上街頭,向政府的打壓說「不」。
長平觀察:坦坦蕩蕩說那六個字
《內涵段子》被勒令永久關停,引發「段友」上街抗議。時評人長平認為,中國政府一直在要求所有人坦坦蕩蕩說那六個字:「爸我永遠愛你!
網傳納粹照片是言論自由?歐洲人權法院說不
一德國人不服因在網路上傳納粹元兇之一的海因裡希‧希姆萊照片而被判刑,上訴歐洲人權法院。該法院裁定,德國司法當局並未因這一判決而侵犯了對德國歷史的自由表達權。
民主陷入低迷 自由日益稀缺
言論自由越來越受到限制,不公平選舉越來越多,民粹主義者對權力的慾望越來越大——這是貝塔斯曼基金會最新調查得出的結論。
長平觀察:魯煒把皇上氣得快昏過去了
「網路沙皇」魯煒獲得「最狠判詞」。時評人長平認為,判詞本身就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成果,是未來中國輿論宣傳的風向標。
長平觀察:周庭何時被「煽顛」?
反對者的處境日益惡化,這一點香港和內地並無不同。時評人長平認為,在一個強大的中央集權國家,是否可能存在一片真正民主的小天地,這是香港人不可迴避的問題。
"求仁得仁"? 隱喻後,梁歡禁言節目被封
觸動了北京最敏感政治神經的《惡毒梁歡秀》,近日在中國網上被下架,主持人梁歡也據稱被禁言。對此網友評道,「固執地做出了最大程度的挑釁,得到了可預料的最慘結果」。
官夠大就不會被封?推特搞雙重標準?
推特新近制定了新規,旨在刪除「仇恨訊息」。德國右翼選項黨聯邦議院黨團副主席的帳號本周就因此被一度封鎖。但是一再發表仇外、暴力威脅言論的川普则安然無事。現在推特作出解釋。
牆外文摘:美國人權法案強於國際口水戰
北京警官上榜《全球馬格尼斯基人權問責法》懲罰名單,能否阻止中國人權侵犯?「非主流知識分子」的頑強抗爭,能否照亮這個時代的巨大黑暗?
評論:在德燒猶太旗 無關言論自由
德國是一個開放寬容的國家,但是,德國之聲主編Ines Pohl認為,想要在德國生活的人必須遵守我們的基本價值觀,其中包括與反猶太主義抗爭。
長平觀察:烏鎮紅鎮,皆是君恩
據傳烏鎮"萬邦來朝"正是魯煒落馬的原因之一。時評人長平認為,赴會的國際網路大佬們正在幫助中國打造新時代中國特色「1984」。
網路巨頭烏鎮赴會:天真還是玩世不恭?
周日(12月3日),所謂的世界網路大會在中國浙江省烏鎮開幕。這個由北京的黨和國家領導人組織召開的會議是對中國網路封鎖系統的一次宣傳活動,而蘋果總裁庫克出席會議更是廣受質疑。
牆外文摘:判了李明哲,還有後來人?
有評論認為,不管是台灣,還是國際社會,對中國的「綏靖政策」依然還抱有幻想,這看起來好像可以雙贏,但雙輸的面也很大。川普对北京的綏靖政策只會助長習近平的氣焰,進一步威脅西方的民主制度。
長平觀察:如何避免成為下一個李明哲?
李明哲案僅僅威脅台灣人嗎?時評人長平認為,專制政權未能統治全球,是因為前面一直有人在抗爭,你才有了退縮的餘地;而不是因為你一直在退縮,才有了苟且偷生的機會。
德語媒體:誰在施展影響力?誰又在搞雙重標準?
解決羅興亞人危機,中國和西方誰更具備影響力?德國球場的西藏旗,除了再次揭露了西藏問題之外,還具有哪些更深層次的意義?周三的德語報刊評論版,關注了這些話題。
中國「相互尊重」vs.德國「言論自由」
上周六(11月18日),中國U20國家足球隊在美因茨參加的友誼賽一度因觀眾席上打出西藏旗幟而退場停賽。中國外交部發言人今天就此事發表評論說:「相互尊重是東道主的應有待客之道。」
中國U20德國首秀失利 比賽因藏獨抗議中斷
這並非一場令人滿意的比賽:中國U20國家隊不僅在美因茨的友誼賽中以明顯的劣勢敗北,而且中國球員還因為觀眾席上打出西藏旗幟而離場,比賽一度中斷。德國足協方面稱球場"有言論自由"。
長平觀察:虐童不許談 劉鑫可罵死
人民日報為什麼鼓動網民用「千年沉澱的嚴厲懲罰」去攻擊並非罪嫌的女子?時評人長平提醒,觀察網路熱點時不要忘記中國網路自由度世界倒數第一。
牆外文摘:零容忍街頭見 回頭看半邊天
輿論擔憂所謂零容忍零空間,就是要擴大破窗效應,刺激港獨言論,再鐵腕鎮壓。新加坡與中國的關係,以及毛澤東時代的婦女地位,也值得細細思量。
邀達賴喇嘛 美國高校遭北京懲罰?
中國留學基金委近日停止辦理公派赴加州聖地牙哥分校留學事宜。而這所美國大學在今年6月剛剛邀請過達賴喇嘛前往做畢業演講。分析人士認為,這是中國政府對該加州大學的「懲罰」。
長平觀察: 全村結扎、群主問責與貪官連坐
長平
「群主問責」制引發網民恐慌與抗議。時評人長平認為,連坐制從未消失,但官員連坐的目的並非反腐。
風聲鶴唳十九大 「鏘鏘」海侃成過往
鳳凰衛視備受歡迎的談話節目《鏘鏘三人行》近日停播,引發大量評論與猜測。港媒報導稱,停播是「高層的指令」。網友則感慨中國文化日趨保守,「泱泱大國,容不下一桌三人」。
「言論自由並不應受道德底線影響」
香港教育局副局長蔡若蓮痛失愛子,香港教育大學的民主牆上出現「恭喜」海報。香港教大的學生是怎麼看這件事情?學生會代表又是怎麼說的呢?
「言論自由並不應受道德底線影響」
香港教育局副局長蔡若蓮痛失愛子,香港教育大學的民主牆上出現「恭喜」海報。香港教大的學生是怎麼看這件事情?學生會代表又是怎麼說的呢?
教大民主牆冒犯標語 港民這麼看
香港教育局副局長蔡若蓮痛失愛子,香港教育大學的民主牆上出現「恭喜」海報。對於這種冒犯性言論,港民中不乏批評者,但也有表示理解的聲音。
中國留學生「玻璃心」緣何而來?
澳洲一名學者發文指出,如果中國學生感到中國被批評,會激動回應,有人擔心澳洲大学的言論自由因此受到影響。另有學者認為,隨著中國留學生愈加自信,和講師發生爭論的事件也會增加。
上一頁
第7 頁,共12 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