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need to enable JavaScript to run this app.
跳轉至内容
跳轉至主選單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最新影片
地區
中國
德國
台灣
歐洲
香港
亞洲
主題
人權
新聞自由
法治國家
氣候環境
分類
政治
經濟
文化
科技創新
焦點
習近平
俄羅斯入侵烏克蘭
第二次世界大戰
最新影片
電視直播節目
简
廣告
融入社會
指移徙者和東道國社會的相互適應,也是一個國家移民政策實行效果的體現之一。
跳轉至下一欄 所有相關主題內容
所有相關主題內容
高質移民人才越來越青睞德國
在海外求職的非歐盟國家專業人才顯然越來越看重德國。不過,其總數依然還低,原因在於門檻高。
川普结束與墨西哥的關稅衝突
墨西哥可以鬆口氣了:美國總統川普曾威脅對該國所有商品加徵關稅的措施將不予實施。川普遏制非法移民潮的手法似乎奏效。
我的融入史(26):上帝與士兵
假如張丹紅在90年代初沒有打算嫁給一個聯邦國防軍的牧師,她永遠也不會知道她對某些德國機構來說是個不受歡迎的人。
批墨西哥不管移民 川普重申加稅決心
美墨邊境的移民問題存在已久,川普也把這個當做他的主要政策之一,但是墨西哥的做法顯然沒有達成他的要求,逼得他就算還沒得到其他美國高官的支持,也要宣佈提高對墨西哥課征的關稅。
我的融入史:打工記
幾次假期打工,張丹紅結識了三教九流的德國人。她也由此知道什麼工作不適合自己。
史上最短命自貿協定?
美國總統川普在Twitter上宣佈,自6月10起,對所有來自墨西哥的進口商品徵收5%關稅,「直到來自墨西哥的非法移民浪潮終止」。川普还表示,以後將繼續增加關稅,至10月1日逐步升至25%。白宮方面暫時未提供進一步細節。
我的融入史(24):資本主義萬歲
考了駕照,張丹紅迫不及待地想把學到的東西付諸實踐。她的德國男友建議她先買一輛便宜的二手車。她照辦了。
難民報告「做手腳」 荷蘭移民部長丟烏紗帽
荷蘭政府一份有關政治庇護申請者刑事犯罪的統計報告引發不滿。該統計報告被指掩蓋嚴重犯罪行為。移民部長因此被迫引咎辭職。
德國人視氣候問題是歐盟最大挑戰
一項有關歐洲議會選舉的調查顯示,德國人最關心的是氣候與環境問題;而接受調查的8個國家所有受訪者最關心的則是移民問題。
我的融入史(23):差一點兒參加愚人測試
初到德國的張丹紅躊躇滿志,為自己制定了一系列的目標。其中的一個是:考駕照。當學業理順、狂歡節也平安度過之後,她開始尋找合適的駕校。
是進是退—— 歐洲面臨抉擇
定於5月23日至25日舉行的歐盟議會選舉是決定今後歐洲發展走向的重要事件。是重走民族國家的老路,還是加強歐洲的一體化發展,以應對全球化挑戰?
川普提出移民新政策
美國總統川普提出一項自稱「會讓全球嫉妒美國」的新移民政策計劃。不過,該計劃極有可能導致白宮與國會的激烈衝突。
歐洲青年也要話語權
很快就要迎來歐洲議會選舉。德國途易(TUI)基金會一項調查顯示:年輕人希望更多的歐洲認同感;對他們而言,避難、移民和環境也是關鍵政治議題。
移居其他歐盟國家 德國人喜歡去哪兒?
去年共有18.7萬人移居生活相對容易的奧地利。儘管脫歐麻煩多多,但是英國仍然是德國人在歐盟境內的第二大移居目的地。
我的融入史(22):文化休克狂歡節
張丹紅自以為為德國冒險做好了充分的準備。來德國4個月之後,第一個狂歡節從天而降。她發現,講一口流利的德語還遠遠不夠。
德國政界激辯新《勞工移民法》
作為歐盟國家以外的外國人在德國生活工作?這可不簡單。德國並不將自己定義為移民國。然而,現在缺少120萬專業勞工的問題該怎麼解決?
德國的文盲半文盲有多少?
最新調查研究顯示,在德國,有620萬成年人幾乎不能讀、寫德語。不過研究也指出,數年來德國的掃盲工作業已有所進展。
難民問題新解:有序移民取代冒險逃難
通過人道主義移民項目接納難民越來越成為德國難民政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不過只有符合三項基本條件,難民才能進入相關的移民項目。
評論:不適合年輕人的俄羅斯
在俄羅斯,要想找到一份有像樣收入的工作、過上舒適的生活幾如做夢。對許多年輕人來說,要麼選擇去莫斯科奮鬥,要麼就是離開俄羅斯。
我的融入史(21):錯誤的選擇
張丹紅的第一個德國男友與她想像中的理想伴侶背道而馳。分手之後,她對這位看似一切都毫不在乎的男人油然而生敬意。
葡萄牙最貧窮的居民——佛得角人
位於非洲西岸的佛得角共和國曾是葡萄牙殖民地。數十年來,不少佛得角移民在裡斯本郊外定居。由於治安不良,裡斯本人甚少踏足該地,但遊客卻對佛得角文化充滿濃厚興趣。
希臘黃金簽證「熱銷」一多半被中國人買走
希臘等歐洲國家為吸引投資移民推出的「黃金簽證」,受到中國人的青睞。去年獲得希臘此類型簽證的外國人中,中國人已超過一半。
我的融入史(20):民以食為天
初來德國的時候,張丹紅沒有任何語言上的障礙。但是從飲食角度來說,她沒有任何的準備。看來如果不想挨餓就必須適應,也許還有第三個選項?
川普:美國人口「已飽和」 不接收非法移民
美國總統川普再次向滯留美墨邊境、期待進入美國的移民發聲:美國不會再接收非法移民。
澤林視點:萎縮的人口
中國的勞動力幾十年來首次出現減少。專欄作者澤林認為,這雖然對社會和醫療體系構成挑戰,但並不意味著國家的沒落。
「你從哪裡來?」
"你從哪裡來?--這樣的問題究竟是出於好奇,還是種族主義?有移民背景的德國人經常遭遇此類疑問。日前德國知名音樂人波倫在選秀節目上追問一名小女孩的"家族移民史",在德國掀起熱烈討論。
我的融入史(19):入鄉隨俗
張丹紅開始熟悉德國的大學生活,並很快如魚得水。她在大學食堂做出的一個決定可能對她的一生產生了關鍵性的影響。
筑邊界牆:川普拿到10億
川普总統執意要建美墨邊界牆。現在,他將得到高5米半的一段"邊界柵欄"了。五角大樓同意為川普的相關計劃拿出10億美元。
我的融入史(18):學生宿舍裡的外星人
在科隆度過第一個周末之後,張丹紅搬進了大學的學生宿舍。她在那裡度日如年。兩個月之後,她另尋棲身之地。
我的融入史(17):科隆——一個寂靜的城市
30年前張丹紅來德國的一路上都有好心人幫忙。不過到了目的地科隆的第二天,她便感受到第一場文化休克。
我的融入史(16):德國好人
30年前,張丹紅乘坐東德航空公司的班機順利到達東柏林。不過,距離目的地科隆仍很遙遠,因為她先要從一個德國前往另一個德國。一路上,她遇到了助人為樂的德國人。
我的融入史(15):「你活膩了?」
得到科隆大學的錄取通知書和聯邦德國的簽證之後,張丹紅面臨的下一個問題是:機票。她做出了一個令西德朋友不解的決定。
我的融入史(14):進軍科隆
有時候人需要一個外力推動,才會走出醞釀已久的一步。張丹紅30年前來到德國,歸根到底是緣於一個謠傳。
研究:德國每年需要26萬技術移民
一項研究顯示,鑑於德國勞動人口緊缺,僅僅寄希望於歐盟內部移民是無法彌補空缺的,德國還必須每年從非歐盟國家引進14.6萬名技術工人才能夠保證經濟發展不被「拖後腿」。
我的融入史:德語夢
張丹紅利用假期做翻譯和導游,德語口語大有長進。不過回到大學之後,講德語的機會又幾乎降至零。她感到十分苦惱。
德國人不再死守西部不肯東移
德國東部與西部的差距是否在逐漸縮小? 人口統計數字顯示了一個值得注意的趨勢轉變:自兩德統一以來,首次出現了有更多的德國人願意到東部生活的局面。
我的融入史(12):"等一等,這一刻太美"
北京大學西語系德語專業畢業之後,張丹紅決定繼續讀研究生。不過在讀研之前的暑假裡,她打算檢驗一下自己德語的實用性。
對現狀失望 香港年輕人移民意向增加
調查發現,約有三分之一的受訪香港市民表示,如有機會,將打算移民或移居外地;主要推動因素為不滿本地政治爭拗太多、社會撕裂嚴重,以及對本地居住和生活環境不滿。
為錢出售歐盟公民身份和簽證 遭歐委會警告
歐盟委員會警告一些歐盟國家為了錢過於草率地發放歐盟國家簽證甚至給予歐盟國家公民身份。歐盟委員會批評這種做法蘊藏著風險。
德語媒體:來自中國的移民大軍
「投資25萬歐元,即可一家三代移民歐洲!」這是中國移民中介公司常見的廣告詞。那麼,這些說辭是否屬實,中國人為什麼要移民希臘?《南德意志報》就此問題展開了深入的報導。
電視演說未解僵局 川普坚持造牆
美國聯邦政府停擺踏入第三週,兩黨仍然就邊境圍牆撥款僵持不下。川普发表任內首次全國電視演說,舊調重彈的內容固然無法撼動民主黨,但民意戰這盤算又打得響嗎?
馬爾他為德國救援船開放海域
由於風暴逼近,懸掛荷蘭國旗的一艘難民救援船獲准靠近馬爾他海岸。船上有三十多名在地中海被救的偷渡移民。
何處是我家園?
目前,全世界有6800萬人背井離鄉、在流亡的路上。這些失去家園的人們,體現了社會與社會之間的差距。
官員年末發賀卡 閉口不提聖誕節
德國聯邦政府融入事務專員在節日賀卡上省略了「聖誕節」一詞。此舉並不使人人開心。多方發出批評,其中也包括本黨人士。
《全球移民契約》引發比利時大型示威
大約有5500人聚集在比利時首都的歐盟區示威抗議,反對新的聯合國移民協議。比利時首相米歇爾對聯合國協議表達支持,讓國內政局陷入混亂。
我的融入史(11):銀幕上和現實中的裸體
中國的電影不能展示裸體。今天如此,上世紀80年代就更不用說。據張丹紅回憶,這使未經刪節的德國電影火了整個北大,不只北大。
留不住技術人才 德國就業市場難題如何解
50%的外國移民重新離開德國,加劇了德國勞動市場專業人才的匱乏。因為重新離開德國的恰恰是一些優秀的專業人才。
日本頒新法擴大引進外國勞工
日本通過新法引進更多外國勞工,以解決國內勞動力短缺問題。批評者認為新法將會影響日本社會凝聚力,而且不能保障勞工權利。
我的融入史:公主樓
每座中國的大學都像一個獨立的世界。學生宿舍樓建在校園裡,男女生涇渭分明。但是據張丹紅的經歷,學生們懂得如何踰越障礙。
我的融入史(九): 一個沉默不語的小班
一名德國講師如何對付拒不合作的中國學生?一名中國講師又如何獎勵勤奮翻譯的學生?請讀張丹紅對大學生活的回憶。
上一頁
第8 頁,共26 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