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need to enable JavaScript to run this app.
跳轉至内容
跳轉至主選單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最新影片
地區
中國
德國
台灣
歐洲
香港
亞洲
主題
人權
新聞自由
法治國家
氣候環境
分類
政治
經濟
文化
科技創新
焦點
習近平
俄羅斯入侵烏克蘭
第二次世界大戰
最新影片
電視直播節目
简
廣告
航天
航天指與研究和探索外層空間有關的領域,航天器在太空的航行活動。
跳轉至下一欄 所有相關主題內容
所有相關主題內容
功夫不負有心人 SpaceX成功海上回收火箭
美國私營航天公司SpaceX這次獲得了成功。他們不僅順利地發射了一枚運載火箭,也完成了對火箭的首次海上回收。如果可以回收和再利用,那麼"燒錢"的火箭發射將大大減少成本,並且利於環保。
歐洲火星探測任務ExoMars 找尋地外生命
歐洲火星探測任務ExoMars 找尋地外生命
太空走一遭 身體大不同
美國太空人斯科特‧凱利與工作夥伴在太空逗留近一年後重返地球。長期在太空作業會給人體帶來哪些奇妙的影響?太空之旅又給醫學研究人員帶來了何種收獲?
太空旅行不是夢!新載人飛船亮相
在維珍銀河(Virgin Galactic)的「太空船2號」不幸墜毀近16個月後,該公司近日推出了用於太空旅行的新載人飛船。
德國航天中的女性
對德國太空人來說能進入國際空間站是夢寐以求的事情。克羅蒂婭‧凱斯勒從小就對探索茫茫宇宙充滿了興趣,也很想登上空間站。
挑戰者號失事30年:悲喜交織的航天夢
1986年, 美國NASA的挑戰者號太空梭在任務中爆炸墜毀。17年後,哥倫比亞號在重返大氣層後爆炸解體。儘管如此,美國的太空梭计劃仍有顯著成果,迄今共執行133次任務。
2015——航天年
這一年非常精彩:宇宙探測器訪問了冥王星;「沉睡」了7個多月的彗星探測器菲萊蘇醒等等。下面我們就用圖片為您逐一介紹。
人類登上國際空間站15年
對於宇航界而言,11月2日是一個很值得紀念的日子:人類登上國際空間站整整15年。
卡西尼號探測器飛掠土衛二
1997年發射的卡西尼號探測器日前對土星衛星「恩克拉多斯」(土衛二)進行了抵近觀測。探測器掠過了土衛二充滿冰晶的雲層。NASA稱這是「歷史性的飛掠」。
中國發射新型長征運載火箭
在競爭激烈的國際衛星發射市場上,中國實現了重大的技術突破。
兩顆新衛星入網伽利略
歐洲的伽利略衛星導航項目長期停滯不前,現在終於走上了正軌。在兩顆新衛星入網後,目前在軌衛星數目已經10顆,離30顆的最終數目又近了一步。
新乘員飛往國際空間站
周三至周四凌晨,新一批3名太空人從哈薩克斯坦拜科努爾航天發射場升空,飛向國際空間站ISS。此前,增援活動曾因一系列故障而蒙上陰影。
冥王星上新視野
美國宇航局的探測器「新視野號」日前傳回了有史以來最高畫質的冥王星照片。就在兩天前,「新視野號」近距離飛掠冥王星。不過由於距離地球太遠,全部照片傳輸完畢還要等上一年多的時間。
競爭分歧背景下的「坦誠」對話
在南中國海爭議和駭客襲擊等問題的陰影籠罩之下,美中戰略與經濟對話周二開幕。
「沉睡」7個多月 菲萊醒了!
2014年11月,彗星探測器「菲萊」成功登陸彗星表面後出現故障,三天後被迫進入休眠。現在,這位「睡美人」終於復甦!
最具人氣動物明星大匯總
一些小動物們的知名度和收入堪比好萊塢明星,這些名揚四海的動物們,你聽說過它們的故事嗎?
澤林視點: 月球背後的龍
中國的航天計劃越來越雄心勃勃:中國意欲成為探測月球背面的第一個國家。德國之聲專欄作者澤林認為,它不僅關係到面子,而且事關原料。
俄中或「手牽手」建月球空間站
俄羅斯副總理表示,該國正考慮與北京合作在月球上建設科學站。北京也表達了與俄羅斯在航天領域合作的意願。
行星掠地球 我們撞行星
天文學家一直在尋找與地球距離相近,因此或會給地球帶來危險的行星。歐洲空間局(ESA)和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希望通過試驗找出人工改變行星的方法。
國際空間站飛向何方
國際空間站的運行嚴重依賴於俄羅斯,太空人只能通過俄羅斯的聯盟號宇宙飛船往返地面,是目前唯一的太空運輸工具。因為美國已經於2011年終止了所有太空梭的飛行,而2024年之後俄羅斯也將會著眼於自己的空間計劃,撤離國際空間站。
中國航天夢威脅美國軍事安全?
美國經濟安全審查委員會的一份報告指出,中國正積極發展航天技術,其目標是成為與美國並駕齊驅的航天大國。
2015年天文及航天看點展望
在新的一年,不少天文事件和航天活動又可讓太空愛好者大飽眼福。
「新的宇航同盟」和大眾汽車的孤注一擲
「明鏡線上」的一篇文章認為,俄中正結成宇航同盟,其中起推動作用的主要是想要平衡西方制裁造成的嚴重後果的俄羅斯。「時代線上」則稱,德國大眾汽車將「寶」完全壓在了中國身上。
中國研製重型運載火箭
北京再度強調其雄心勃勃的宇航計劃:中國媒體報導稱,中國有望於2030年之前實現可滿足載人登月需求的重型運載火箭首飛。
進入月球,乃至宇宙更深邃處
德國之聲專欄作者澤林認為,中國正大步成為世界宇航強國
來自太空人的問候
航天專家雲集科隆的歐洲太空人中心,講解太空科研結果。
「菲萊」電池耗盡 被迫休眠
歷經10年旅途,終於在彗星上成功軟著陸的探測器"菲萊",工作了不到三天,就不得不進入休眠狀態.
太空人眼中的地球
德國太空人格斯特在太空生活的時間裡拍攝了許多眺望地球的美麗照片。
中國繞月飛行器成功返回
中國已經首次完成太空飛行器繞月返回的任務。這也意味著,在雄心勃勃的登月計劃中,中國又向前邁進了一步。
評論:太空沒有仇敵!
美國宇航局希望不再依賴俄羅斯聯盟號宇宙飛船將美國太空人送入太空。德國之聲評論員Judith Hartl認為,這並不出人意料,但烏克蘭的政治衝突令人不安地加快了這一進程。
中美口水仗:「地球人都知道」
美國再次指證中國軍方從事網路間諜活動,中方強烈反駁。
國際空間站裡的德國太空人
38歲的蓋爾斯特是第11位進入太空,第三位來到國際空間站的德國人。俄羅斯人已經宣佈,六年後將會退出該計劃,而目前他們是唯一有能力將太空人送入太空的國家。這意味著,可能在很長一段時間裡不會再有其他德國太空人進入國際空間站了。
「衛星駕照」是怎樣煉成的
操縱衛星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略有疏忽就會釀成大錯。
習近平重視「空天一體」
習近平指示中國應加快建設一支空天一體的人民空軍。
德國航空航天中心被黑 木馬藏中文
據德國媒體報導,德國航空航天中心近月受到駭客攻擊,許多計算機遭到入侵
「不被表揚的搗蛋學生」
德語媒體發現,中國媒體對柏林電影節獲獎電影的報導有些蹊蹺。
沙烏地固邊筑疆為哪般?
石油富國沙烏地阿拉伯再三從德國購置武器,用於邊防防衛。
羅塞塔,醒來吧!
太空深處敲響鬧鐘,把宇宙探測器羅塞塔從休眠中喚醒。
專家:美中有望聯手探索太空
歐美專家表示,迄今為止在太空計劃中一直處於「單干戶」狀態的中國似乎願意對國際合作採取更為開放的態度,尤其是和美國聯手。
2014年天文及航天看點展望
在新的一年,不少天文事件和航天活動可以讓太空愛好者大飽眼福。
2014:天文航天大放異彩
在新的一年,不少天文事件和航天活動可以讓太空愛好者大飽眼福:真正的彗星探險、火星的華麗亮相、幾次月食和日食、以及德國人再次造訪國際空間站。
「蓋亞」太空探測器升空
歐洲航天局的蓋亞探測器將能更準確地測量銀河系。
中國:躋身航天大國行列 失去「世界工廠」頭銜
中國月球探測器於周六晚間首次在月球表面軟著陸,引起德語媒體的廣泛關注。
空中巴士母公司獲將放棄軍工生產
歐洲宇航防務集團(EADS )將在全歐洲裁減5600個工作崗位,其中多數是軍工領域的工作崗位。難道該公司的軍工生產無利可贏了嗎?
「嫦娥三號」或於本周六登陸月球
這是中國目前為止規模最大的無人太空飛行計劃,如若登月成功,將是中國飛船首次實現月球表面登陸。目前中國官方還並沒有公佈「嫦娥登月」的具體時間。
中巴聯合發射衛星失敗
歐洲宇航防務集團削減5800個工作崗位
「借道北京進太空」
即使招致美國不滿,歐洲航天機構也願意同中國擴大相關合作。
中國玉兔將首度登月
中國登月勘測儀器被命名為玉兔。這是嫦娥探月3號使命。
太空機器人競賽
在德國航空太空中心的一場競賽上,機器人們各顯神通。
上一頁
第6 頁,共9 頁
下一頁